人民音乐出版社7年级音乐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音乐出版社7年级音乐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0-10-09 19:28:00

文档简介

课 题 欣赏《鼓浪屿之波》 总课时 4
教 学 目 标 1.通过欣赏作品,加深对作品的情感表达及表现手法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感。 3.通过相关的知识渗透,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 通过旋律走向与力度的变化来感受歌曲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旋律走向与力度的变化来感受歌曲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感。
技术运用 录音机
教 学 过 程
环 节 师 生 活 动
活动1 在多媒体画面中展现日光沿与基隆港,在画面后来传出歌曲《鼓浪屿之波》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随之出示课题:呼唤 导入: 1. 展示多媒体课件上的台湾地图,提问:地图向我们展示的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地方,你知道它是哪里吗?
活动2 让我们出发去领略台湾的美丽风光,风土人情。同学们说的很对,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50多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关于台湾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一首以台湾为主题的新歌《鼓浪屿之波》,(出示课题)让我们共同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心声。
活动3 看着图片完整欣赏作品《鼓浪屿之波》 初听全曲,交流问题。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提问:这首歌曲的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和声是怎样的?引入音乐基本要素的概念,通过歌曲演唱力度的不同,表现情感的变化
活动4 标小节数、初步引入调式的概念(讲解F大调的推算过程)、连音线、附点音符和切分音歌唱中的呼吸记号师根据生讨论结果引导探索,强化对旋律、节奏、力度、色彩、歌词等作用的理解。如:A、舒缓的旋律与跳进旋律的对比;B、三连音、休止符应用;C、歌曲十度音高跳动形成力度、色彩的对比;D、歌词含蓄与直白的对比。这些体会从听、唱歌谱的对比中得来的。
活动5 情感源于旋律,让学生边划线边跟唱,感受旋律走向、力度的变化,在乐曲情感表达中的作用(初步解决) ①让学生听一段,在教师带动下划旋律线 ②以乐句为单位,让学生自己领会划旋律线 ③让学生边划旋律线边哼唱 此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师的指导性,在学生的动与唱中,体现其参与性。 ④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并唱出来(设计理念,体现了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发展) ⑤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歌曲旋律走向,边听边做,设计理念,进一步解决教学重点加深对作品感情的表达,可分组进行,也可个别表演
活动6 总结:第一部分比较抒情,犹如一股涌动的浪花,给人以一种源远流长的感觉,带着期盼和依恋思乡情感早已漂向美丽的台湾岛,第二部分充满了激昂和渴望促使情感的迸发,渴望海峡两岸早日实现统一,最后一部分有一丝忧伤和向往,期盼两岸人民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
活动7 作业一、请学生拿出课前分组收集的台湾风俗人情、饮食舞蹈及民歌等资料,并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张惠妹的《站在高岗上》。
板 书 设 计
欣赏《鼓浪屿之波》
教 后 反 思
课堂气氛得烘托是非常重要得课 题 牧 马 之 歌 总课时 5
教 学 目 标 1、 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牧马之歌》培养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2、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学唱歌曲中解决歌曲中的变化音、装饰音及一些速度变化的难点,并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3、 过程与方法目标:聆听歌曲,感受哈萨克族音乐的风格,通过聆听----哼唱----完整的演唱来进行教学
教学重点 1 歌曲中的变化音、上波音、装饰音及一些速度的变化。
2、 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1
教学难点 1、 歌曲中的变化音、上波音、装饰音及一些速度的变化。
2、 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
技术运用 录音机、舞蹈碟片
教 学 过 程
环 节 师 生 活 动
活动1 一、组织教学1、 师生问好!
2、 发声练习
活动2 二、导入新课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拥有许多各具特色,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下面我们欣赏一段歌舞,猜一猜,它属于我国哪个民族的舞蹈?[课件:哈萨克舞蹈<<心爱的冬不拉>>]生:讨论,回答。(哈萨克族)同学们,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哈萨克族去了解那里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吧![课件:简介哈萨克族风土人情]哈萨克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巴里坤和木垒两个哈萨克自治县,据民间传说,“哈萨克”意为“战士”或“白色天鹅”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现在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哈萨克族民歌《牧马之歌》。
展示课题,《牧马之歌》。
活动3 三、学习新课
1、聆听歌曲,感受情绪。
师:歌曲主要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生:讨论,回答。(欢快地、活泼地)2、教师范唱曲谱,学生跟琴哼唱.2、师弹琴,学生视谱用“啦”进行旋律模唱。3、学生完整连唱歌曲。(要求唱出欢乐的情绪)
4、共同讨论:
师: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在唱这首歌时,眼前呈现出怎样的景象呢?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歌词按从早到晚的顺序描写了哈萨克牧马人的生活,表现了哈萨克少年热爱马群、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自豪心情。
师:同学们都能体会到了歌曲的表现内容,现在,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哈萨克少年,体会一下愉悦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心情再把这首歌演唱一遍。
5、欣赏《牧马之歌》合唱版,再次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活动4 四、歌曲处理与创作
1、导入:同学们都能唱好歌曲了,让我们根据歌曲旋律来设计动作,进一步地感受哈萨克民歌的韵味和魅力。2、节奏练习2/4 x x x x〡x x 〡 x x x 〡x – ‖ 手 肩 脚 手 肩 肩 脚 手 指 手3、鼓励学生自由设计动作,边唱边律动.
活动5 五、拓展与延伸简介哈萨克族的民族乐器冬不拉.
活动6 六、总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哈萨克族是一个聪明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自己的良风美俗,发展了丰富多采的艺术,成为祖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部份。
板 书 设 计 牧 马 之 歌
教 后 反 思
通过本节课对〈〈牧马之歌〉〉的学习,使学生们对新疆维吾尔族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并能积极的探索研究其它少数民族的音乐,培养加深学生们的爱国思想课 题 《东方之珠》音乐欣赏课 总课时 2
教 学 目 标 1 、通过欣赏《东方之珠》,体验歌曲的内在情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并在听辨、学唱、思考、交流、探讨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 2 、主动了解香港的相关历史知识,能够用歌声体验期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实践初步学会分析歌曲结构,主动去参与学习,进而获得知识。
教学重点 突出本单元 “ 祖国统一 ” 的思想教育主题,深刻体验歌曲中所蕴含的思归、盼归的真切情感。
教学难点 突出本单元 “ 祖国统一 ” 的思想教育主题,深刻体验歌曲中所蕴含的思归、盼归的真切情感。
技术运用 录音机
教 学 过 程
环 节 师 生 活 动
活动1 1 、师生问好。 2 、导入新课: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上节课我们所学习的《七子之歌》,同学们还知道 “ 七子 ” 除了澳门以外,还有哪些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闻一多先生在这部组诗的每一首末尾都有 “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 一句话,以抒发作者对祖国的眷恋之情。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家也深深体会到了词曲作者心向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那么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欣赏一首同类主题的歌曲 ---- 《东方之珠》。
活动2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香港有特点的景点、建筑图片。(课件背景音乐为《东方之珠》) 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香港美丽的景色、风光。 (师生互动,共同欣赏香港的典型建筑、景点等图片,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初听歌曲《东方之珠》)
活动3 展示学生自己搜寻的相关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及相关的历史知识。 师归纳小结:香港地区位于珠江口东侧,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以及周围岛屿。因盛产沉香而得名香港,又名香江、香海。是我们祖国美丽的 “ 东方之珠 ” 。
活动4 欣赏录音《东方之珠》 教师播放录音,(出示投影《东方之珠》词谱)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这首东方之珠,注意边欣赏边体会,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和意境? (欣赏过后,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表述自己欣赏后的感受。)
活动5 随琴演唱 “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活动6 教师小结:作者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之情。
活动7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结构
板 书 设 计
《东方之珠》小河弯弯像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教 后 反 思
《东方之珠》这类案例并非单一的音乐知识课,在教学中可将文学、地理、历史等其它学科相关的知识 “ 拿来我用 ” ,以更好的为本课教学目标服务。比如本节课在课件制作中可再进行一些扩展:中学语文学科的阅读文章《乡愁》、潘长江的电视小品《风筝》等,都是以 “ 盼归 ” 、 “ 企望统一 ” 为主题思想的,只要教师科学地进行筛选、取用,在教学环节中合理地进行安排,对激发学生的情感、辅助完成教学目标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课 题 欣赏 交响曲《1997 天、地、人》 总课时 3
教 学 目 标 1、感受作品的风格特征,了解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2、能用深情的歌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3、通过多种体验,深化学生对祖国——母亲其内涵的理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4、通过相关学科的知识渗透,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体验,加深对不同作品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理解。2、认识弱起拍在乐曲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听辨各种西洋乐器音色的不同 并且体会他们在乐曲中表现的作用
技术运用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用具
教 学 过 程
环 节 师 生 活 动
活动1 一、“音画同步法”引导欣赏1、 导入地图,让同学们认识香港的地形及其地理位置
活动2 2、 历史回顾,大致讲解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香港回顾的历史重要大事,给学生创设情景
活动3 3、简单介绍交响乐这种器乐曲体裁,并且分别介绍西洋乐器(结合课件,可以使学生从听觉、视觉中真实感受到西洋乐器的魅力以及银色特点) 弓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木管乐器: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英国管、巴松、低音大管 铜管乐器:小号、长号、圆号、大号 打击乐器:定音鼓、小鼓、大鼓、锣、镲、铃鼓、三角铁 色彩乐器组:钢琴、竖琴、木琴(马琳吧)、铝板钟琴等。
活动4 欣赏交响乐《1997 天地人》序曲。欣赏前,提示思考:(1)乐曲表现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乐曲用什么方法来表达情感描绘的意境?(2)同学们都听过我国著名的民间歌曲《茉莉花》吗?这首交响曲中为何要加入我国民间歌曲《茉莉花》?(3)各种音响出现的先后顺序是什么?(一一解答)
活动5 作品分析:《 1997. 天、地、人交响曲》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主权回归中国。“香港各界庆祝回归委员会”特约国际知名作曲家谭盾为纪念此一历史时刻创作了《交响曲1997:天地人》。此曲力从中国文化之境界“天时、地利、人和”这一基点来深刻、磅礴地发展、诠释这一历史事件。这首庆典交响曲由世界知名大提琴家马友友、中华编钟乐团(用二千四百多年前的原件编钟)、香港叶氏儿童合唱团及香港管弦乐团共同演出。由作曲家谭盾亲自指挥。1997年香港回归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大事,也是世界关注的一件大事,所以该庆典交响曲具有世界性、震撼性,突出中华民族的风格和气派,并让东西方都能接收,能体现全中国人民崭新的精神面貌、信心和实力。该交响曲从历史的角度把过去与未来连接在一起,这就是该交响曲体现的主要特点。
活动6 讨论:曲作者用那庄严的钟声、美妙的歌声和乐声谱写一曲中华儿女的爱国心声。作品形象再现“1997香港回归”交接仪式那神圣、令人难忘的时刻。乐曲不但唤起我们对往日的记忆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乐曲还唤起每一位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与深深的爱国情。
活动7 总结《1997 天地人》序曲让我们再次认识: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它具有再现生活、表达情感的功能,它还能通过自身特有的艺术魅力感染人、影响人,所以,作者常利用乐曲表现生活感受,抒发情感。从人的审美能力发展看,认识音乐所具有的表现功能是不够的,我们还应通过作品,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体验他们对情感的表达。那么,请大爱与我一起再欣赏两首同风格、同题材的作品。
板 书 设 计
欣赏 交响曲《1997 天、地、人》
教 后 反 思
结合实际教学才能使得学生对乐器特点理解得更透彻课 题 《青春舞曲》 总课时 6
教 学 目 标 1、能够对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少数民族与中原音乐文化间的联系,并积极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2、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清晰的咬字吐字,明朗活泼的亲情绪演唱《青春舞曲》并背唱。
3、能够用器乐的形式为《青春舞曲》配伴奏,并能为《青春舞曲》填充配器谱。
教学重点 重点是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雪生了解和认识所学歌曲,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
教学难点 为《青春舞曲》伴奏。
技术运用 中国地图、多媒体教学光盘、打击乐器
教 学 过 程
环 节 师 生 活 动
活动1 1、歌唱知识
(1)歌唱的发声状态
口鼻同时吸气,呼吸要求敏捷无声,不耸肩,肺部、胸膛自然挺起,腰围、腹部有明显的向外扩张之感。发声时小腹微收,形成上下力量的抗衡,使声音有气息支持。
(2)发声练习板书
活动2 2、导入新课
在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背景音乐下,跳一段维吾尔族舞蹈,请学生说出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并在地图上找出此民族所处的省份。
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板书课题“青春舞曲”
活动3 3、歌曲学唱
(1)播放录音,请同学们说出这首歌的情绪及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讨论总结
歌曲的显著的特点是:全曲的节奏轻快、跳跃、充满活力,具有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和模拟手鼓演奏的风格,曲调上下流动、偶有跳跃,显得十分欢快、流畅。
这首歌的歌词用富于哲理的生活现实告诉年青人:有些事物可以去而复返,有些事物却是一去不复返的,而人的青春正象那鸟儿一样,飞去后即不再回来。这首词虽没有什么明确的警句格言,但它却真挚地警示着年轻人:要珍惜大好的青春时光。
(1)教师弹唱,学生跟唱。
(2)分男女组演唱。
(3)抽同学领唱再齐唱。
活动4 表演
(1)播放一段维吾尔族舞蹈,请同学们仔细观看。
(2)请同学们为歌曲《青春舞曲》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
(3)教师带领同学们为歌曲伴舞。
活动5 创造
(1)将课本《青春舞曲》乐谱打击声部的配器补足。
(2)教师总结板书。
(3)给部分同学发放打击乐器,有钢琴特长的同学弹钢琴,其他同学击掌为《青春舞曲》做伴奏。
活动6 合作
演唱、打击乐、舞蹈一起合作表演,将孩子们的学习推向高潮。
板 书 设 计
青 春 舞 曲
练声曲:配器谱:钢琴:木鱼:碰铃:
教 后 反 思
本课的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同学们背唱了歌曲《青春舞曲》,通过唱歌、表演、创造与合作,更好的表现了歌曲的内容,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本课给我体会最深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学中必须抓住教材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寓教于乐课 题 七子之歌 总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1、初步了解澳门及《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2、通过多种体验,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深化学生对祖国母亲其内涵的理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3、用深情的歌声淋漓尽致地表达歌曲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认识弱起拍在乐曲中的处理2、通过创新想象及对歌曲的演唱处理,表现歌曲内涵及情感3、在分组创新活动中与他人友好相处交流合作
教学难点 1.歌曲中五,六度音程的把握。2.歌曲情绪,格调的把握。
教 学 过 程
1、导入新课—伴随《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响起,师有感情地引出导语:长这么大,是母亲给予我们生命,给予我们母爱。现在让我们伴随这美妙的旋律回忆母亲给予我们的一点一滴。(师生共同唱)2、音乐停,师:生活在母亲的怀抱是幸福的,那么被迫离开母亲怀抱的孩子是怎样强烈地渴望回到母亲的怀抱,得到母亲的呵护呢?3、(展示学习目标)今天我们就通过《七子之歌—澳门》来听一听曾经被迫离开祖国母亲怀抱的七子之一——澳门当年的心声,在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的同时,用我们深情的歌声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歌曲所蕴含的情感。(课件播放歌曲,提醒同学们用心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4、新课学习了解澳门及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师:让我们一起走近澳门与《七子之歌》 5、再次欣赏歌曲,体会情感并讨论。生各抒己见,师总结:曲式结构: A B情感 真诚地倾诉思念 渴望回归的呐喊模唱旋律 mu a6、填词唱歌,思考:歌曲中多次呼唤母亲,其心情是否一样,如何表达这一次比一次更强烈的愿望?用自己设计的力度、速度、音色变化来表现歌曲的感情。7、歌曲演唱处理师:根据前面的歌曲分析与探讨,加深我们对旋律、节奏、力度、色彩、歌词等音乐要素的作品情感表达中作用的认识。针对《七子之歌——澳门》内涵的思想感情,请学生思考用哪些演唱处理方法,能更好体现游子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迫切心情。(1)思考:歌曲中多次出现对“母亲……”的呼唤,其心情是否一样,如何体现这一次比一次更强烈的愿望。(提示注意:力度强弱变化时“度”的把握,最后的呼唤“母亲……”加渐强渐弱的对比,以及演唱形式的变化处理。)(2)根据歌曲原有的要求进行歌曲处理。(3)根据学生设想,进行演唱处理方案的交流与最佳演唱处理方案的选择、应用。九、创新擂台要求: 根据你对《七子之歌——澳门》的理解和你的特长,有创意地表现歌曲,如:舞蹈造型、美术画、演唱形式的变幻、设计舞台演出背景、演出形式等。总结收获——请同学们各抒己见,本节课你有什么样的收获。资料:澳门花絮拾零澳门位于珠江口西侧,全境南北距离约11.9公里,东西距离约7公里。据澳门官方统计,至于1993年底,澳门常住人口约为39.5万人,到1996年底,常住人口已达45.5万人,其中95%以上为中国血统。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进入澳门,1557年,通过贿赂守澳中国官员,得以在澳门定居。鸦片战争后,不断扩大其侵略地盘,于1851、1864年完全侵占了澳门。闻一多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台湾、澳门、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七个地方。《七子之歌》写于1925年夏。正值“五卅惨案”。1997年,为迎接澳门将在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当代作曲家李海鹰用深情、诚挚的音调宣泄了中华民族渴望祖国统一的共同情怀十、总结通过主题性歌曲的多种体验互化,深化我们对不同作品内在情感体验和理解,并通过歌曲的演唱,体会作曲家融汇在作品中的真挚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怀。希望通过本课学习,大家在体验音乐的同时,能够唤起我们的爱国之情。
板 书 设 计
七子之歌模唱旋律 mu a曲式结构: A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