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2.2《消化和吸收》中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2.2《消化和吸收》中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4-22 16:1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下面我将从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原理、实验器材与材料、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效果与评价等方面对本节实验课的内容加以说明。
一、实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生实际以及本课教材的地位、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
1、描述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
2、说出口腔内牙齿和舌对食物消化的作用;
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完成口腔内唾液、牙齿以及舌头对淀粉消化作用实验方案,初步培养对照实验设计能力;
2、学会正确处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会合作,学会反思和纠正;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学生本身汉语水平、汉语理解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较差,生物学知识相对薄弱。本节课之前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时一般使用单一变量法相对较简单,因此本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1、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2、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3、规范操作实验器材;
难点:1、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2、科学合理的设计实验步骤;
实验原理
本实验应该属于模拟探究实验,通过模拟口腔中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甜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但是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形成的麦芽糖有甜味。最后通过淀粉的一个特性: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变蓝,验证假设。
实验创新点
因课堂容量大,探究实验种类多,实验操作复杂,时间有紧迫,我在组织实施实验时,对一些环节做了改进:
取唾液。教材是将消毒的棉絮放在口中含一分钟,然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这种方法不太被学生接受,觉得很不卫生,即使有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做了,取到的唾液量也很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改用在实验中直接让学生用一次性杯子喝一口清水(或凉开水),在口中含一分钟,然后吐到小烧杯中,效果很理想。
模拟口腔温度水浴加热。原实验用酒精灯加热,温度不好控制,并且又容易发生火灾。现改为用恒温水浴锅加热,温度好控制而且大大降低安全隐患。?
3、馒头碎屑。教材是将新鲜馒头用刀切碎这样既不安全而且浪费时间,实验前教师把新鲜的馒头的皮去掉,切成较小的馒头块后放干。实验时每小组发三块大小一样的馒头块,再在研钵中把放干变脆的馒头块研成粉末状馒头碎屑。
4、为了不使馒头碎屑沾在试管口和试管内壁上影响实验结果,应提醒学生先加馒头碎屑,再加唾液。而且,加馒头碎屑时,试管要倾斜,用药匙取馒头碎屑后放在小纸槽上,用小纸槽小心地送到试管的底部,再把试管小心地竖起来。
实验器材与材料
大小相等的馒头块、消毒棉絮、温度计、试管、烧杯、碘液、玻璃棒、药匙、恒温水浴锅、研钵、玻璃棒、滴管、量筒、清水、凉开水等。
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设计
根据教材内容小组合作分类指导,全班8个小组:有的只探究牙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作用,有的只探究唾液的消化作用,有的则探究牙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共同的作用。
(二)实验方法设计
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和本课内容的特点,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力求给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我设计教学过程为: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和应用;引导并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探索知识发现过程及方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实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上课伊始,我提问学生:当我们细细咀嚼馒头时,常常感到略有甜味,这是为什么?自然引入课题。
这样从生活入手,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馒头变甜的生活体验,学生会产生浓厚的疑问,到底为什么馒头会变甜,是什么使馒头变甜呢?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
2.探究实验,突破难点
(1)思考问题,设计探究
针对学生提出的口腔对馒头的处理和馒头味道的变化,学生通过生活经验会得出馒头在口腔内经过了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腺会分泌唾液。
教师提问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种成分有没有甜味?
教师继续提问馒头的变甜和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没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产生变化呢?
下面让学生根据假设做出他的探究方案。教师在这里适当的给予提示:
①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有的既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探究唾液的作用。
②如何收集唾液。
③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
根据提示小组讨论自己的方案,并在课堂阐述。
(2)手脑并用,深入体会
学生根据自己小组设计的探究方案进行探究。
在学生收集唾液前,教师提醒学生要漱口。
嘱咐学生小组内分工要明确。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制定计划。
1、取大小相同的A,B,C3实验前准备的馒头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研钵研碎,搅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理。
2、用凉开水将口漱干净,用一次性杯子喝一口清水(或凉开水),在口中含一分钟,然后吐到小烧杯中。
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号(1)(2)(3),然后做如下处理:
1号瓶:将A 馒头碎屑放入里面,注入2毫升唾液进行充分的叫搅拌。
2号瓶:将B 馒头碎屑放入里面,注入2毫升唾液进行充分的叫搅拌。
3号瓶:将C馒头碎屑放入里面,注入2毫升唾液,不进行任何搅拌。
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恒温水浴锅中。
4、5~10分钟后,取出这3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搅匀。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3.观察现象,思考原因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了现象,请学生叙述看到的现象。
通过看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前面给于的提示,学生小组讨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馒头中的淀粉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A试管未变蓝,说明A试管中的淀粉在唾液作用下分解为了麦芽糖。
B试管变蓝了,说明B试管中的淀粉未分解为麦芽糖。
C试管变为棕色,馒头块变蓝。(这个试管中的现象可能学生做的现象不一样,可做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课下讨论)
这样学生就从感性的认识过度为了理性的认识。
(4)表达讨论,归纳总结
通过实验学生获得了充分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思考现实中的问题。
推测馒头变甜的原因?以及牙齿、舌头、唾液腺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牙齿对馒头进行咀嚼使馒头变碎,舌头进行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腺分泌的唾液进行充分的混合,唾液就使馒头中的淀粉分解为了麦芽糖,所以我们吃到馒头感到甜。教师指出唾液之所以能够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是因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它能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但是麦芽糖还不能被人体吸收,还需要进一步的消化才能被吸收。同时指出脂肪,蛋白质等也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都要经过消化变为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
七、实验教学效果与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个人感觉比较成功的方面有:
1、体现了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的理念。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课题,最后回归生活,不仅让学生获得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等知识,还让学生学会关注饮食卫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在饮食方面的科学素养。
2、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在两次探究活动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讨论,注意学生自主设计和教师建议步骤相结合,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相结合,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教学活动中,能多角度、多侧面的对学生的探究和学习行为进行评价。
3、注重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知识的生成。在本课探究活动中,我不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做对与错的评价,而是把重心放在探究实验过程的分析上,让学生在分析和思考中去领悟和生成新的知识。注重动手与动脑的结合,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当然,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讨论、设计富有个性特点的实验方案,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提示的实验步骤虽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学困生不知如何设计实验的难题,但也造成许多同学完全按照提示进行实验,把原本是探究性实验变成了验证性实验。思想还是局限在课本上,并未达到预期的大部分组可以自主创新式样的结果。
二是学生独立思考、表达交流时间不足,影响探究活动的效果。在学生完成第一次实验方案设计后,教师没有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包括质疑,导致部分同学不能及时纠正方案,影响探究实验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