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科目: 生物 教学对象: 初中 课时: 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搭起了一个较好的平台。[
二、教学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3.尝试运用证据和逻辑做出推测。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比较感兴趣,但对最原始的生命是怎样出现的却不甚清楚。所以,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查阅资 料、分析和 讨论,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课前召开各班生物课代表和生物兴趣小组长会议,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生命起源的传说、故事、新闻、媒体报道等。通过影音幻灯吸引学生,推测判断;小组讨论辩论;分类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尝试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推测。 难点:尝试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推理。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 原始地球 ?? 原始地球没有生命,但有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所以,原始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2、生命出现的假说 原始生命的出现 ?? 地球形成以后的10亿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 激情、质疑 激发兴趣 表述交流 看书思考 自主学习1 : 自学50页第一节,第一段和彩框“想一想,议一议”内容。得出生命的存在必需具备的哪些条件?(有机物、能量、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自主学习2: ? 自学51页第一节,第一段和彩框“科学方法”内容和54页技能训练中的内容。确立“科学推测需要有确凿证据”的观点。总结出四种生命出现的假说。 自主学习3: 研读51页“资料分析1”掌握原始大气层的构成。 研读“资料分析2”理解米勒的模拟实验装置。 观察52页“资料3”两幅图片,了解“宇生说”。 自主学习4:熟读53页关于“生命起源”的描述,掌握其生命起源的过程。 读54页最后一段小字,了解关于生命起源的不同看法。 分析讨论 小组交流 得出结论 。网] ?巩固新知 进一步明确 ? 巩固新知 ? 创设情景:地球上最初有没有生命?最原始的生命是怎呀不能够形成的呢?。 ? 组织学生看书 进行资料分析 提问:生命的存在必需具备的哪些条件? ? 组织学生看书 进行资料分析 总结出四种假说并作分析推理 讲解米勒实验 讲解生命起源的过程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瞭望角 进一步探究 布置作业
七、教学评价设计
观察维度:教师教学 研究问题:课堂生成问题及教师如何处理? 生成 问题 序号 生成内容简记 教师对待生成问题的处理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问题N 说明:教师对待生成问题的处理大致可分为:A.忽视,不理会,继续按照自己课前预设活动进行教学B.草率对提出问题的学生指责批评C.注意了生成问题,但教师一带而过,并未抓住问题进行分析D.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将生成问题变成了课堂的亮点E其它情况,需做简要记录。
八、板书设计
?第三章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场所:原始大气 生命起源?? 条件:高温、紫外线、雷电的作用 产物:简单的有机物→ 原始海洋→ 相互作用原始生命
九.教学反思
优点:? ①从学生的实际认知入手既符合学生实际又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紧扣课程标准。 ②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的突破比较合理,详略得当,时间安排合理,既有新课程的讲授,又有小结及练习的时间,不拖沓不紧张。 ③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其中设计了几个探究,既让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让学生进行了分组合作式探究,保证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中,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有不同的收获。 ④小结的综合总结性强,容易学生进行记忆。 ⑤课堂检测适时、适度,难度由易到难,兼顾了各个层面学生的要求,教师随时进行指导及纠正。 ⑥课堂教学中注重了知识与技能的双重训练,既拓展了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缺点: 由于本节课内容的局限性,学生的“动”仅局限于合作讨论,自主思考完成课堂所设题目,以及自主归纳知识点、习题的演练,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训练欠缺,动手能力的训练相对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