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9 那个星期天
第1课时那个星期天 史铁生,北京人,作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
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
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
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属于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等。1.自由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交流。
2.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把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说说喜欢的原因。
4.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1.读一读,认一认明穴念念 叨倒搁动衣服惊亲依媚蚁叨绊耽揉搓惶吻偎开绽砖方绞尽脑汁2.玩一玩,记一记媚蚁叨绊耽揉绽搓惶吻偎砖绞 本文写在那个星期天“我”热切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因为她很久以前就答应“我”了。可母亲从早忙到晚,“我”追随在她不停晃动的腿边,盼望一天,失望一天,最后“我”伤心地哭了,母亲也难过极了。整体感知理解词语耽搁:拖延。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惆怅:伤感、失意。
惊惶:惊慌。写一写写一写写一写写一写写一写写一写写一写写一写写一写写一写写一写写一写写一写写一写写一写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整体感知 文章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课件10张PPT。9 那个星期天
第2课时那个星期天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我”的急切)(“我”的焦急与兴奋)(“我”等待时的落寞、孤寂)(“我”的急切)(“我”希望的破灭)“我”的话:
“走吗?”“您说了去!”“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怎么还不走啊?走吧……”“走吧?”等(“我”由兴奋到焦急、无聊、无助,再到失望)妈妈的话:
“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下午吧,下午,睡醒午觉再去。”“洗完衣服。”“噢,对不起,噢,对不起……”等(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而内心惊惶)(反衬“我”的兴奋)(这是“我”的希望眼看就要破灭的伤心)(“我”的希望彻底破灭) 你怎样看待文中的母亲?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看法。 为生活而操劳,被生活琐事牵绊,忙得不可开交,不能兑现对孩子的承诺,疏忽了孩子的感受。但却没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绝的方式去伤害孩子,而是对孩子满怀歉意。她的无奈令人心酸,她对孩子的爱又令人感动。 自己有过这样的期待吗?回想当时的情景,此时,你又懂得了什么? 情景交融: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相结合的一种写作方法。练一练
根据下面给定的情境,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分别写几句话,把当时的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9 那个星期天
活动内容
认真读课文,想一想:“我”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
我找到的句子
我找到的词语
我的体会
1.第( )自然段第( )句话。
2.第( )自然段第( )句话。
3.第( )自然段第( )句话。
……
自我评价
同学评价
老师评价
学生活动卡设计
★活动建议
1.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能体现“我”情感变化的句子,选择有代表性
的句子填写表格。
2.仔细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想一想句子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我”的情感。抄写在表格中。
3.读一读填写的词语,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把自己的感受记录在表格里。
4.大胆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也要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自己的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