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闻 鸡 起 舞
(一) 教学设计思路:
《闻鸡起舞》是我结合新课标,探索新教材所上的一节研究课。力求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求体验,在体验中求发展。在设计这节课过程中,我首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激励的方式导入课题,结合成语、童谣充分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调动学习积极性。通过欣赏单元页,在富有中国特色的古色古香窗棂的衬映下,装饰着鸡、猴、猪三个生肖剪纸,这个设计一下子就将本单元所要表现的主题呈现给了我们。和我们生活密切联系的生肖本来就源自生活,这其中有着美好的祝福,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使学生沉浸在关于生肖的艺术海洋之中,不知不觉产生创作欲望和创新意识。我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对学生作品的评价进行自评、互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孩子们是喜欢小动物的,生肖中的小动物更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儿童与它们在一起的图像体现了一种和谐的意境。
(二) 教学目标:
1、欣赏教材中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了解鸡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我国传统的审美心理中“鸡”字与“吉”字谐音的广泛应用。
2、赏析绘画作品,通过对比了解写实性与写意性手法对同一题材内容不同的表现,体会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同时,通过公鸡、母鸡、小鸡基本画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画出各种各样生动活泼美丽的鸡形象。
3、尝试在听赏西方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对绘画、手工制作和表演活动产生艺术表现手段的迁移与关联。
4、通过本课的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想像力,培养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感受美、表现美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有关表现鸡题材的音乐作品盒带或CD光盘,中国宋代绘画作品:李迪的《雏鸡待饲图》、现代画家齐白石的《仙、鸡争食图》等。
2、在课前发动学生收集有关鸡的图片、玩具以及表现鸡的艺术作品、画册及音像资料。
3、教师准备实物展示台、录音带、录音机,表现鸡题材的音乐、绘画、工艺、卡通作品。
4.美术活动的材料、工具(白纸、油画棒、颜料。毛笔、生宣纸、中国画颜料等)。师准备表现鸡的艺术作品,范画及音像资料。
(四)教学步骤:
一、 师生问好。
二、 引导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对于十二生肖我们大家都不陌生了,它是我国农历采用的一种纪年方法。
2、学生随录音机唱《十二生肖》歌,回忆十二生肖的排名。
3、看看谁说的成语多:比比看,谁知道的关于"鸡"的成语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师:刚才同学们报出了一大串关于鸡的词语典故;金鸡报晓,闻鸡起舞,雄鸡一唱天下白,鸡声催晓读等等,而鸡与吉是谐音字,所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鸡,寓意着吉祥,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件主角是鸡的作品吧!
三、课件出示宋代李迪的《雏鸡待饲图》和现代画家齐白石的《仙、鸡争食图》。提出问题:从这两幅画我们都看到了什么 它们有什么相同 又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这两幅作品,在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及不同的寓意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说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在讨论交流中通过对比,体会对同一题材内容不同的表现形式以及所蕴涵的不同的思想内涵。)
(宋代李迪的《雏鸡待饲图》,在这幅作品中画家运用工笔写实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两只毛绒绒的雏鸡,一只卧、一只立,它们张着嘴巴,眼睛盯着一个方向。从这一表情、动作可以看出这两只小鸡感到腹中饥饿,正在呼唤母鸡来饲喂自己。这迫不及待的神情,似乎可以让我们听到小鸡嗷嗷待哺的叫声。《仙、鸡争食图》这幅作品中,作者运用大写意的手法,寥寥数笔,就把两只毛绒绒、正在极力争食一条蚯蚓的小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四、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 (小雏鸡那柔软的、如同绒球的毛羽,大而有神的眼睛,那特有的娇嫩和稚气惹人喜爱。)
学生:(这幅作品表达了一种爱的情绪,是对新生命的热爱和歌颂。)
学生: (看到这两只小鸡,我真想抱一抱它,捧一捧、摸一摸。)
师:你还想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一幅摄影作品)这幅图片中是一位漂亮的鸡妈妈,带着鸡宝宝在草地上找食吃,鸡妈妈非常爱自己的鸡宝宝,希望鸡宝宝长大了象自己一样有本领。这一天,鸡妈妈教鸡宝宝唱歌,它昂起头唱起来“咯咯咯”,但是鸡宝宝唱起来就变成了“唧唧唧”,鸡妈妈教了几遍,鸡宝宝还是在唱“唧唧唧”,鸡妈妈又好气又好笑,就开始批评鸡宝宝了:你这个笨东西,我叫你唱咯咯咯,你偏唱唧唧唧。
师引导欣赏公鸡图:课件出示描写鸡的童谣《公鸡》:“一朵芙蓉头上戴,彩衣不用剪刀裁,虽然不是英雄汉,叫得千门万户开。”引导学生朗诵并描述出来,并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联想。
五、讲授新课:
1、 刚才我们欣赏了这么多鸡的艺术作品,现在请大家把书翻到24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题1:闻鸡起舞。
2、 设问:谁能告诉老师,闻鸡起舞是什么意思?你知道这个典故吗?
3、 学生说闻鸡起舞的故事。
4、 学生模仿公鸡、母鸡、小鸡的叫声。
5、 师:公鸡、母鸡、小鸡的叫声不同,形象也不同,现在就请同学们和刘老师一起来学习画鸡,要画好鸡的形象,首先要知道鸡有哪些特征。
6、 出示范画,学生观察鸡的特征。老师略加启发,同学们一起讨论,老师将学生的话进行归纳:头——球形,象乒乓球。身子——象鸡蛋的形状。嘴——尖尖的
7、 师在黑板上示范画。
六、学生作业,创作。
七、作业展评:
展示优秀作业,并提问:
1、 你在画鸡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2、 你能给你的作品取个名字吗?
八、师小结:我们现在就把自己画的寓意着吉祥的鸡形象送给在座的老师们吧。下课。
(五)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现代教育媒体,充分用课件及多媒体,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以“鸡”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了解鸡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李迪的《雏鸡待饲图》、现代画家齐白石的《仙、鸡争食图》这两幅作品,在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及不同的寓意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说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在讨论交流中通过对比,体会对同一题材内容不同的表现形式以及所蕴涵的不同的思想内涵。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欣赏、讨论、探索、总结、想象、创作、交往、互动、评价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受感受鸡的形象与神态,使学生的创作欲望倍增。优美的画面,轻柔的音乐,使整节课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同时,突出了艺术学科的特点,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设计出精美的、主题丰富的作品。
教学中强调综合性评价的激励功能。在评价方式上以自评、同伴评为主,结合老师的评价,使评价进一步民主化,多样化,充分体现了评价的多元功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课件出示的童谣对鸡的描写都是很形象的,可以为同学们的创作提供很大的想像空间。现在大家掌握的关于小鸡的素材很多,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进行创作,创作的形式和方法自己选择。如播放音乐,运用自己擅长的表现方法和形式(绘画、泥塑、剪纸等),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发挥想像,以不同的工具、材料表现或塑造鸡题材的美术作品。
本节课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大胆创作、认真评价,令人高兴。但有个别学生的设计的鸡图案太小,影响了构图的美,还有待于引导。
(五)对实施艺术课程的思考: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力求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学生交往方式的变化,教师的角色也随即发生变化,在新课程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新课堂,课堂上教师更像一位导演,课前策划,上课指导学生表演,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明星,真正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去我们常提到课堂设计,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设计”这个词略显得有效狭意,似乎仅表现为对课堂教学结构线性的处理,依我看应该改成课堂策划,策划显得更加重视课堂资源的整合和调度,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实现课内外资源和跨学科的资源合理配置,与我们今天所处的住处时代联系应该更加紧密些。
以下是我对艺术课程教学方面的一些思考,希望能与各位同仁进行交流,共同提高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一、在艺术新课程标准导引下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教师在新课程的舞台上扮演一个新的角色,教师将走进新课程规定的不同以往的课堂生活情境,艺术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寻找自己的教学方法,艺术课程新标准将成为重塑艺术教师职业形象的重要依据。
(一)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表现在艺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主观上重视教学的结果,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必将引发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将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
(二)在艺术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学生在每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因此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艺术学习活动中来,教师再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二、目前艺术教学的误区
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占着重要地位,对于艺术教师来说,艺术课的改革无任何经验可循,我们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在新教材进入德城区一个学期以来,小学艺术课的课堂教学已发生了很大转变,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要认识到以下几方面的误区:
(一)艺术课是大杂烩
在艺术课上,有时我们会看到这种现象,课堂教学成了各种艺术门类的简单相加,这种大杂烩式的教学常会使人产生一种错觉,艺术课只要具备了教案和课件谁都可以上。如果艺术教师还只是在教教材,被教材左右,不能跨出教材的限制,不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寻找课程资源。当课堂上出现突发事件时,教师的第一反应就是如何使学生尽快回到课堂上来,不打乱原教学计划,而从来没有想到过突发事件很可能就是一种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特别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精神引进课堂本身就是一种观念的更新,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的童心和爱心,还需要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例如在《找呀找,找朋友》这一课中,让学生画自己的朋友本是一件非常有趣的活动,可是如果把人物写生搬上课堂,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练习人物写生,这不仅违背了他们的认知规律,也失去了这节艺术课教学的意义。
(二)管与不管,两个极端
初入小学,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养成,学习方法要培养,面对这样一群特殊的群体,教师不可操之过急,一定要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这一点上,有些艺术教师往往会走极端,过分对这群小学生强调教学常规,狠抓教学纪律,利用教师的威严逼迫学生就范,取而代之的是安安静静的课堂,规规矩矩的学生。孩子天真活泼的个性被抹杀了,纯真善良的童心被戳伤了。于是,也就会出现学生不喜欢上学,害怕自己的老师。而有的教师持相反的态度,认为学生太小,不必管束过多,于是课堂教学也就放任自流。这种开放的课堂教学有可能会在短时间里受到学生的喜欢,但它不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
(三)追求统一发展
小学艺术教育要追求学生多样化艺术才能的发展,但是,有的艺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大一统的,艺术课教学达到的要求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不准学生有个性化的表现,对学生的“乱插嘴”,不按老师要求去做等行为大为不满,极力压制。殊不知,这些行为有时恰是学生不自觉的真情流露,而它却被老师忽视了。在这种大一统的艺术教育下,学生连个性发展的空间都没有了,更不用再谈什么对他们的创造性培养了。
小学的艺术课教学走进了误区,首先是执教的老师在观念上走进了误区。
三、走出误区的策略
小学的艺术教学肩负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使命,我们不能拿学生的前途当儿戏,艺术课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以下几点做法,值得我们思考:
(一)用艺术课程标准来指导教学
课程标准是惟一的,而教材只是课标的一种表现形式。一名好的艺术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他是用教材来教,而不是在教教材。在教《泥土》这一课时,为了引起孩子们的共鸣,我没有完全按照教材所要求的只停留在体会、模仿和添画小土粒的表情这一层面上,而是用《一群小土粒》、《小土粒与种子的故事》、《沙尘暴来了》等自编的小故事,紧紧抓住学生的情感,把小土粒变成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像小朋友一样可爱的小精灵,与孩子一起进行情感体验。结果,学生们表现得都很积极,当我问到“风魔王生气时,风会把小土粒带到哪里去呢?”一个孩子马上说:“它会跑到人的眼睛里,有一次就有一粒小土粒钻到我眼睛里了,弄得我很不舒服。”当我提出让他们画一画小土粒时,孩子们的作业完成得很是出乎我的意外。有的把小土粒画得很小,藏在花草或树的底下;有的画的小土粒与动物们牵着手笑着;有的画得是飞扬着的小土粒……看着孩子们这一幅幅充满想像力的作品,我深感教师在其中引导的作用,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行,而是教师没有引导好。
(二)实现课堂教学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的确定性指的是教学的目标是确定的,不确定性是指课堂是动态的,有许多突发性事件。教师如何处理好突发事件,灵活机动的完成教学目标呢?我认为,一名好教师不能将课堂教学变为教案剧的上演,不必过多的预设课堂,不要设置一些烦琐的教学环节,达到控制学生的目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放手,让学生去表现。好教师课前能认真写教案,课上能抛开教案,课后又能总结出符合学情的教案。只要能让学生学得轻松而又有收获,教师又何必让一本“死”教案来束缚住自己呢。
(三)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
艺术课是融合了多种艺术门类为一体的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的综合学科。艺术课教学强调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在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交流和共同参与艺术活动中感悟艺术教育的真谛。艺术课教学不是纯粹地在“教艺术”,而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在艺术氛围中的互动来领悟艺术,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我很欣赏 “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这句话,在小学的艺术课堂上,我认为,学生的成功和快乐,那就是老师的快乐源泉。让学生体验艺术,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一种内在的环境和外在环境的影响决定了营造合适恰当的艺术氛围能激发作为主体的人的学习动力。
营造课堂学习气氛还在于的教师的举手投足。担任艺术课教师以来,我深感当艺术教师的不易,它要求艺术教师必须融多门知识和技能为一身,如绘画、唱歌、跳舞等基本能力。当教师在不经意间“露了一手”时,学生的兴趣也会被极大的调动起来。
其实,艺术遍布我们的身边。作为教师要善于跳出艺术教材的圈子,更多地从生活中去发现艺术。清晨上课时,无意间发现窗外美丽的朝霞,映满天边,近处的白桦林,倒影在冬灌还未干的水面上,煞是好看。这时,教师不妨停下行进的脚步,和学生一起共同领悟大自然的美景。这不就是艺术课的再拓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