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古诗三首》(2课时)课件(15+17张PPT)+活动卡

文档属性

名称 10《古诗三首》(2课时)课件(15+17张PPT)+活动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22 16:35:04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10 古诗三首
第1课时马 诗查找资料知作者,
抑扬顿挫读诗文,
借助注释明诗意,
了解背景悟诗情,
反复诵读入诗境。五步学习法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福昌人。人称“诗鬼”,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一生愁苦多病,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作者简介读古诗1.正确读出诗句,注意读准生字读音。
2.有节奏地读诗句,读出韵律美。读诗文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luò络读诗文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luò络明诗意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诗句大意: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如似明诗意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诗句大意: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悟诗情  表面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为国建功立业的心情。写一写写一写写一写写一写写一写课件17张PPT。10 古诗三首
第2课时石灰吟释诗题吟:古代诗歌的一种。
石灰吟:石灰赞歌。知作者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人。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曾在皇帝被瓦剌族俘获的情况下率军民奋力抗击,转危为安,成为民族英雄。但仅在被俘的英宗皇帝平安南归后重登皇位的第六天,就被诬陷而死。晓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  
         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  
         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 
         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于是,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读古诗1.自读两首古诗,读准字音。
2.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与小组成员交流。
3.结合书中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意。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词意我知道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等闲:平常。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石,面对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久地保存在人世间。诗意我来讲  诗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诗意我来悟牛郎星(天鹰座)竹石释诗题  这是一首题画诗,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竹石:指长在岩石中的竹子。知作者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诗风质朴,在画坛上也是独树一帜,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词意我知道立根:扎根,生根。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
原:原本,原来。
破岩:破裂的岩石,暗喻
艰苦的环境。磨:折磨。
击:打击。
坚劲:坚定强劲。
任:任凭。
尔:你。诗意我来讲  咬住了青山就绝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诗意升华  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 想一想认真诵读《石灰吟》《竹石》,你有什么发现? 托物言志
  《石灰吟》: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品质。10 古诗三首
活动内容
1.给下列生字和多音字注音。
生字:络( ) 锤( ) 凿( ) 焚( )
多音字:劲( )
2.在文中圈出下列词语,画线的词语重点理解。
金络脑 等闲 任 坚劲 月似钩
3.为喜欢的古诗配一幅图。
自我评价
同学评价
老师评价
学生活动卡设计
★活动建议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2.仔细读一读古诗,圈出词语,想一想画线词语的意思。
3.朗读喜欢的古诗,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古诗画一幅图。
4.与同学进行交流,互相指正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