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1课时(100)(真理)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科普文艺作家、
报告文学作家,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
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香港海外文联名誉主席。
他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叶永烈11岁起发表诗作,18岁起发表科学小品,20岁出版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21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此后,多年从事科普创作,曾先后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700多万字。被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 1.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不理解的词语做出标记。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领惯圃酸石魏搜蚯版域司空见花盐溅格纳集蚓出sōuqiūbǎnyùguànpǔjiànwèiyán蕊ruǐyǐn段阶jiē到我能理解司空见惯:指某事常常见到,不足为奇。
无独有偶:独:一个;偶:一双,一对。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配对儿。
见微知著:微:微小,隐约。著:明显。看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将来的发展或问题的实质。
锲而不舍: 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是真理。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总结全文,强调观点。理清脉络 课文用事实论证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一论断。整体感知写一写写一写写一写写一写写一写写一写写一写写一写写一写写一写写一写写一写写一写写一写课件10张PPT。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2课时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开篇提出观点 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思考:课文一共列举了哪几件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完成表格。溅上盐酸的花瓣变红。遇到盐酸变红的物质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 进行许多实验。 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蚯蚓的地理分布。蚯蚓是无法跨越大洋的。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的分裂联系在一起。《海陆的起源》。儿子睡觉时
眼球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百思不得其解,反复的观察实验。睡觉者眼球转动时表示在做梦。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这里的“?”是指 ;“!”是指 。发现的问题,不断地追问通过探索,解决疑问,发现了真理作者这样表达的好处是 。使抽象的道理直观形象,便于理解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见微知著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论点、论据、论证)举 例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牛顿被苹果砸了头,发现了万有引力。鲁班上山被草叶子划伤,发明了锯子。 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启 示小练笔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
“失败乃成功之母”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学生活动卡设计
活动内容
阅读探究:文中用了哪三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课题中提出的观点?这三个事例中的“?”和“!”分别是什么?
事例
?
﹗
1
2
3
自我评价
同学评价
老师评价
★活动建议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独立思考。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汇报,教师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