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英雄雨来(节选)一课一练(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8.小英雄雨来(节选)一课一练(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22 21:0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小英雄雨来(节选)
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击毙( bì) 扭身(liǔ)
B.扒开(bā) 苇絮(xù)
C.吧嗒(bā) 塞住(sài)
D.捆绑(bǎng) 哇哇叫(wà)
2.让字词走进语境。
只听咔啦一声枪shuān( )响,子弹从小战士的gē bo( )旁擦过。他连忙扒开灌木丛,mài( )开大步,chèn( )dí( )人不注意,不huāng( )不忙地跳入jìn( )察冀边区的还乡河中,逃过了一jié( )。
3.根据括号里的意思,用“_____”画出句子中能表达相关意思的词。
例:雨来一骨碌下了炕,把书塞在怀里就往外跑。(表现雨来动作迅速)
(1)多数铺户在正月初六才开张。(表示铺户开张得很晚)
(2)只见扁鼻子军官掏出来的却是一把雪白的糖块。(表示事情在意料之外)
(3)妈妈立在河沿上,望着渐渐扩大的水圈直发愣。(表现妈妈愣了很久)
4.课文中有很多表示声音的词语,请按要求摘录在括号里。
人跳水声( ) 人跑步声( ) 许多人小声说话( )
抽烟袋声( ) 翻课本声( ) 日本鬼子说话声( )
5.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1)句中出现了许多破折号,这些破折号标示( )。
A.解释说明
B.声音的延长
C.话语中断
D.意思转折
(2)画“____”的句子是__________描写,在文中共出现了______次。作者借助这句反复出现的话,表达了以雨来为代表的少年儿童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6.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1)
为什么说雨来是个小英雄?请结合具体事例说明。(至少写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课作者多次写到还乡河的景色,这样写的主要作用是( )。
表现雨来的家乡很美
突出人物的品质
C.为下文作铺垫
7.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①扁鼻子军官的目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雨来疼得直咧嘴。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又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咬着牙拧。雨来的脸立刻变成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鬼子又向他胸脯上打了一拳。雨来打个趔趄,后退几步,后脑勺正碰在柜板上,但立刻又被抓过来,肚子撞在炕沿上。
②雨来半天才喘过气来,脑袋里像有一窝蜂,嗡嗡地叫。他两眼直冒金星,鼻子流着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③鬼子打得累了,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
(1)可用段意归并法将选文内容概括为:敌人___________,雨来___________。
(2)请用“ ”画出选文第①段中的比喻句。这句话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充分说明了敌人___________的特点,这样写的用意是反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从选文第③段中“雨来还是咬着牙”看出雨来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4)我想用一句俗语赞美雨来,下面选项中不恰当的是( )。
A.自古英雄出少年
B.有志不在年高
C.英雄莫问出处
8.小练笔。
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既勾勒出了芦花村的美丽景色,又为后来雨来脱险埋下伏笔。那夏天的芦花村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抓住景物特征,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试着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了解英雄人物。
(1)图片对应的分别是哪位英雄人物?请将他们的名字写在括号中。
( ) ( ) ( ) ( )
(2)烈士纪念日是纪念本国英雄的法定纪念日。我国的烈士纪念日是( )。
A.4月5日 B.9月30日
C.10月1日 D. 12月1 3日
四年级语文下册 18.小英雄雨来(节选)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易错音。A项中“扭”应读“niǔ”;C项中“塞住”的“塞”应读“sāi”;D项中“哇哇叫”的“哇”应读“wā”。
2.答案 栓 胳膊 迈 趁 敌 慌 晋 劫
解析本题考查对字音和字形的掌握。拼读时要细心,注意读准音,书写汉字要工整。书写时注意“慌”右边的“荒”不要在竖折上加一点。
3.答案 (1)才 (2)却 (3)直
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字的理解。第(1)题,“才”表示事情或状态发生、出现得晚。第(2)题,“却”表示转折,说明事情在意料之外。第(3)题,“直”是一个劲儿、不断的意思,说明妈妈愣了很久。
4.答案 示例:扑通 咕咚咕咚 嗡嗡嗡嗡 吧嗒吧嗒 哗啦哗啦 呜哩哇啦
解析本题考查拟声词。拟声词是模拟事物的声音的词,用得恰当,可以使语言显得活泼生动。
5.(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破折号的作用。此处是老师在教学生读书,破折号标示声音的延长。
(2)答案 语言 三 热爱祖国
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是关键句,属于语言描写。第一次是女老师领读,第二次是孩子们跟读,表明雨来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这是雨来与敌人斗争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第三次是在鬼子打雨来时出现的,表明雨来不屈服于敌人的威胁利诱。爱国主义思想是雨来能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这句话既点明了小英雄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又起了深化中心思想的作用。
6.(1)答案
①从雨来和扁鼻子军官的对话中可以体会到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雨来表现得沉着冷静,足见他很勇敢。
②扁鼻子军官用糖和金戒指诱惑雨来,雨来不为所动。
③当日本军官露出凶相,暴打雨来时,雨来还是宁死不说出李大叔的下落。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以及对人物形象的评价赏析。答题时要分别从长文章的各个部分概括出与雨来有关的主要事件,并从中分析雨来的英雄形象。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有:①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或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⑤深化主题;⑥象征暗示;等等。本课中,作者的这几次环境描写都起到了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第一部分的环境描写为下文雨来被妈妈追赶,跑进河里作铺垫,也为雨来在枪下逃生埋下伏笔;第五部分的环境描写为雨来在枪下逃生作了铺垫;第六部分的环境描写看似写景,实际在写人们期盼雨来出现的心情。
7.(1)答案 示例:暴打雨来 始终不屈服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能力。使用段意归并法要先概括每段段意,再串联起来。第①段主要写的是敌人毒打雨来的场面。从文中对语言、动作的描写可以看出来,敌人对一个小孩子大打出手,极为凶狠残暴。第②③段写的是雨来的表现。雨来一直严守秘密,面对凶残的敌人毫不动摇,体现了他英勇顽强的品质。
(2)答案 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 扁鼻子军官的手 鹰的爪子 凶残 雨来英勇地与鬼子作斗争的英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喻的修辞手法的理解。比喻句要有本体和喻体,本体是被用来比喻的事物,此句的本体是“扁鼻子军官的手”。喻体是根据本体延伸出来的事物,此句的喻体是“鹰的爪子”。“鹰”是猛禽,性情凶猛,“鹰的爪子”带有贬义的感彩,说明敌人就像鹰一样凶狠残忍。本句通过描写敌人的残暴来反衬小英雄雨来的坚强品质。
(3)答案 示例:英勇不屈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品质的感悟。雨来面对敌人的毒打,依然严守秘密,不低头,不屈服,十分勇敢。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俗语的理解。A项和B项都是对少年英雄的夸赞。C项“英雄莫问出处”的本义是:既然是英雄了,就不要计较他的出身了。所以C项不适合用来赞美雨来。
8.答案 示例:当火红的太阳从空中隐去,伴着声声蝉鸣,天渐渐暗沉下来。皓月当空,银光铺地,仿佛给这初夏的夜晚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萤火虫提着灯笼在银色的芦花中翩翩飞舞。洒满星辉的还乡河静静地向着远方流淌。
解析本题考查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主要有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展示人物性格、交代故事背景、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题等。如何描写好环境?首先要抓住景物特征;其次要选好观察角度,安排描写顺序;最后还要注意运用多种技巧,如比
喻、拟人、联想、想象等,融情入景,言之有情。
9.(1)答案 董存瑞 邱少云 刘胡兰 黄继光
解析本题考查对革命英雄的了解。第一张图是董存瑞。在解放隆化县的战斗中,部队受阻于对方军队的桥型暗堡,董存瑞毅然抱起炸药包冲至桥下。紧急时刻,他用自己的身体充当支架——手托炸药包,壮烈牺牲。第二张图是在烈火中的邱少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因美军投掷的燃烧弹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他放弃自救,壮烈牺牲。第三张图是面对敌人的铡刀,坚贞不屈的刘胡兰。国民党千方百计,软硬兼施,想诱使她
供出同党。刘胡兰誓死不从,英勇就义。第四张图是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用身体堵住敌人疯狂扫射的机关枪枪口,壮烈牺牲。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常识积累。每年4月5日前后是清明节,10月1日是国庆节,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将每年的9月30日定为烈士纪念日,希望人们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烈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