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课件:4.2.2《消化和吸收》中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课稿 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课件:4.2.2《消化和吸收》中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课稿 1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4-23 07:2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说 课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第四章第二节《消化与吸收》


一、说基本情况
二、说学生
三、说教材
四、说实验原理
五、说实验教学内容
六、实验教学过程
七、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说 课 内 容
  
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
一、说基本情况


姓名:朗杰多吉
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毕业时间2010
毕业至今在加查县中学任教


  
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
二、说学生
总体来讲,由于我们学生本身语文水平、语文理解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相对较差,生物学知识相对薄弱,只是初步、表面掌握了探究活动的有些相关理论知识,实践经验较少,但每次开展实验课比较活跃,所以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科学规律及日常生活中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对探究生命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
1、教材简析: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是在学习了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引出的探究活动。为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调动学生的学习生物学科的积极性。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二)说实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
2、说出口腔内牙齿和舌对食物消化的作用;
【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完成口腔内唾液、牙齿以及舌头对淀粉消化作用实验方案,初步培养对照实验设计能力;

一、说基本情况
三、说教材
  
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
2、学会正确处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会合作,学会反思和纠正;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
3.重点和难点
重点:1、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2、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3、规范操作实验器材;
难点:1、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2、科学合理的设计实验步骤;

本实验应该属于模拟探究实验,通过模拟口腔中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甜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但是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形成的麦芽糖有甜味。最后通过淀粉的一个特性: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变蓝,验证假设。
四、说实验原理
 
五、说学法


(一)实验内容设计 根据教材内容小组合作分类指导,全班8个小组:有的只探究牙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作用,有的只探究唾液的消化作用,有的则探究牙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共同的作用。 (二)实验方法设计 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和本课内容的特点,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力求给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我设计教学过程为: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和应用;引导并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探索知识发现过程及方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五、说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
1、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上课伊始,我提问学生:当我们细细咀嚼馒头时,常常感到略有甜味,这是为什么?自然引入课题。
这样从生活入手,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馒头变甜的生活体验,学生会产生浓厚的疑问,到底为什么馒头会变甜,是什么使馒头变甜呢?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
六、实验教学过程
 
2.探究实验,突破难点 (1)思考问题,设计探究 针对学生提出的口腔对馒头的处理和馒头味道的变化,学生通过生活经验会得出馒头在口腔内经过了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腺会分泌唾液。 教师提问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种成分有没有甜味? 教师继续提问馒头的变甜和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没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产生变化呢?
下面让学生根据假设做出他的探究方案。教师在这里适当的给予提示:
①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有的既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探究唾液的作用。
②如何收集唾液。
③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
根据提示小组讨论自己的方案,并在课堂阐述。
(2)手脑并用,深入体会
学生根据自己小组设计的探究方案进行探究。
在学生收集唾液前,教师提醒学生要漱口。
嘱咐学生小组内分工要明确。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为了能使实验有序进行制定如下计划计划
1、取大小相同的A,B,C3实验前准备的馒头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研钵研碎,搅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理。
2、用凉开水将口漱干净,用一次性杯子喝一口清水(或凉开水),在口中含一分钟,然后吐到小烧杯中。
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号(1)(2)(3),然后做如下处理:
1号瓶:将A 馒头碎屑放入里面,注入2毫升唾液进行充分的叫搅拌。
2号瓶:将B 馒头碎屑放入里面,注入2毫升唾液进行充分的叫搅拌。
3号瓶:将C馒头碎屑放入里面,注入2毫升唾液,不进行任何搅拌。
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恒温水浴锅中。
4、5~10分钟后,取出这3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搅匀。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3.观察现象,思考原因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了现象,请学生叙述看到的现象。
通过看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前面给于的提示,学生小组讨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馒头中的淀粉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A试管未变蓝,说明A试管中的淀粉在唾液作用下分解为了麦芽糖。
B试管变蓝了,说明B试管中的淀粉未分解为麦芽糖。
C试管变为棕色,馒头块变蓝。(这个试管中的现象可能学生做的现象不一样,可做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课下讨论)这样学生就从感性的认识过度为了理性的认识。
  

(4)表达讨论,归纳总结 通过实验学生获得了充分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思考现实中的问题。 推测馒头变甜的原因?以及牙齿、舌头、唾液腺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牙齿对馒头进行咀嚼使馒头变碎,舌头进行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腺分泌的唾液进行充分的混合,唾液就使馒头中的淀粉分解为了麦芽糖,所以我们吃到馒头感到甜。教师指出唾液之所以能够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是因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它能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但是麦芽糖还不能被人体吸收,还需要进一步的消化才能被吸收。同时指出脂肪,蛋白质等也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都要经过消化变为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


七、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