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百日维新
一、列强辱国,师徒救国——变法背景
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1840-1842年)至英法联军之役(1856-1860年)为十五年,自英法联军之役至日军初次侵台(1875年)亦为十五年,自日军初次侵台,中经马嘉理事件(备注:中英外交冲突,1875年)、伊犁交涉(1871-1884年)以至中法战争(1884年)约九年,自中法战争至中日战争(1894年)亦为九年,其间中国多少尚可喘息苟延。中日战后,情势急转直下,外来的凶猛压力,跟踪而至,片刻未弛,真可谓危急存亡之秋。……俄、德为首先实行分割中国的国家,于是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阅读下列材料及课本第1课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P124-127),梳理和
思考康有为所生活时代的相关史实及主要特点。
材料二 瓜分危机加速了1898年维新运动的到来,实际上,这场运动已蓄积了十年的能量,因为自从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而中国在甲午战争的失败则无可否认地证明了自强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甲午战后,有些爱国的民族企业和工商界人士,痛感战败之辱,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提出自办铁路,自开矿山,设立工厂以“抵制洋商洋厂”。当时,洋务派已无法垄断近代工业,清政府也无力再投资兴办新式企业。同时,清政府既已允许外国人在华投资设厂开矿,如果再对本国民间设厂限制过严,也于理不合。允许民间设厂,是清政府工商政策的一大改变。这个措施,进一步激发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新式企业的积极性。——李侃、李时岳《中国近代史》
1、相关史实
(1)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2)中法战争(1884)
(3)甲午中日战争(1894)
(4)列强瓜分狂潮
2、时代特点
(1)瓜分狂潮成现实。(外部因素)
(2)改革自强成共识。(内部因素)
(3)民族资本是基石。(经济因素)
(4)早期维新是前提。(思想基础)
(一)康有为生活的时代
那么康有为是个什么样的人?康有为为了变法又做了那些努力呢?结合材料及课本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P128-131)思考并回答。
材料四 康有为是广东南海县人,生在咸丰五年,一八五八年,比孙中山先生大十一岁。他家好几代都是读书人。他的家教和他的先生朱九江(注:著名理学家)给他的教训,除预备他能应考试,取科名外,特别注重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及一般所谓经世致用之学。他不懂任何外国文字,在戊戌变法以前,也没有到国外去过。但是,他到过香港、上海,看见西方人行政的整齐,受了很大的刺激。他觉得这种优美的行政必有文化和思想的背景和源泉。可惜那个时候国内还没有讨论西方政治、经济的书籍。康有为所能得的仅江南制造局及教会所译的初级天文、地理、格致、兵法、医药及耶稣教经典一类的书籍。但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能举一反三,因小以知大,自是于其学力中别开一境界”。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二)康有为的身份特征
1、出身书香门第
2、读书博采中西
3、注重积累见识
(三)康有为为变法做的准备
1、读书治学,科举求名。
2、授徒讲学,著书立说。
3、公车上书,建会创刊。
二、君臣谋国,变法强国———百日维新
材料五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注:托古改制,宣传变法。)皇帝是旧中国的政治中心,所以康有为的实际政治工作是从抓住皇帝下手。他在严重的国难时期之中,一再上书给光绪皇帝,大讲救国之道。光绪也受了时局的刺激,很想努力救国。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六 光绪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原是道光皇帝的孙子、咸丰皇帝的胞侄、同治皇帝载淳的堂弟、醇亲王和西太后妹妹的儿子。慈禧是他的亲姨妈。当同治皇帝1875年驾崩之时,西大后已当政十余年,权势已立。她不想为自己的儿子载淳立后,因清法太皇太后不能听政。所以她就选择了既是胞侄也是姨侄的载湉来承继咸丰。如此,她就又可以继续去“垂帘听政”了。载湉四岁即位。自此便受教于深宫之中,成长于妇人之手。慈禧原是位干练而无知的满族老妇,个性又泼辣凶狠,残酷无情。她不是个好妈妈。所以光绪帝自孩提时代起,就畏之如虎。偶遭斥责,便跪地颤抖,齿牙撞击做声,至年长亲政时,亦不能改。但载湉是个聪明俊秀,有见识有良心有爱国的的佳子弟。在一个状元老师(翁同龢)的教导之下,熟读儒家礼数的诗书。知识渐开,自知为一国之主.也颇想做个明皇圣主,至少不能做“亡国之君”。
——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材料七 我们治中国近代史的人,每谈到戊戌变法,总是过分地突出康有为,光绪皇帝似乎只是个次要角色。这个印象是与历史事实不符合的。其实戊戌变法的中心人物还是光绪皇帝。康有为只是他看中的一个变法顾问而已。但是康派之毕其功于一役的过激作风,却颇能说服那急于求成的年轻皇帝。——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结合材料及课本知识,分析光绪皇帝的心理特点以及决心变法的原因。
(一)光绪的心理特点有3个
1、有畏惧心(对慈禧)
2、有上进心(对自己)
3、有爱国心(对国家)
(二)光绪决心变法的原因有3个
1、为了证明自己。
2、不做亡国之君。
3、受康有为思想影响。
(三)光绪可选择的出路有3条
1、安坐皇位,甘当傀儡。(臣服于慈禧)
2、温和变法,徐图富强。(采纳张之洞、翁同龢主张)
3、激进变法,力挽危局。(采纳康有为主张)
材料十 激进的变法实际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战争,最终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废除八股文损害了所有毕生准备科举考试的生员的前程。他们突然发现自己学习的东西不是政府所需要的了,于是发誓要“吃”了康。裁撤不必要的机构和三个巡抚的职位与创设十二个新局的建议,在所有的官员中引发了解职的恐慌;要求任用有实际知识的人而不是按资历擢升现职者,在官场中引起不安全感;军事改革危及满族八旗和汉族绿营的特权,而反腐败的指责终止了太监总管李莲英最热衷的敲诈行为;变寺庙为学校的命令激怒了僧侣。除了皇帝外所有的改革者都是汉人的事实,在满族人中间引起恐慌。所有这些人——儒生、官僚、军官、太监、僧侣和全体满族人——都要取消变法。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十一 改革者汉人之利也,而满人之害也。设吾有为,宁赠友邦,勿与家奴。
——(满人顽固派官员)刚毅
阅读课本第134页戊戌变法的内容,分析每项改革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及改革能否实行。
(四)改革触及的利益
1、裁撤冗官,官员不答应。
3、废除八股文,读书人不答应
2、废除旗人特权,满人不答应。
4、变寺庙为学校,僧人不答应。
5、编练新军,八旗、绿营不答应。
6、措施太激进,保守派不答应。
7、以皇帝为中心变法,太后不答应。
三、帝后争国,太后误国——戊戌政变
材料十二 自1861年以来的三十七年,皇太后直是国家的最高权力人物,她经验丰富且地位牢固,一小撮缺乏经验的改革派人士动摇不了她。虽然她在1889年就退下去了,但她一直牢牢地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她在军机处的亲信向她报告所有的决策,宫里的太监监视皇帝的一举一动;她在天津的党羽荣禄掌管北洋军队。没有一件事能逃得过她的法眼。荣禄的部队驻扎在大沽、天津、通州和京畿,随时保卫她的利益。这些士兵在外国侵略者面前可能派不上用场,但足以挫败改革派在国内的任何行动。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十三 康有为既然抓住皇帝来行新政,反对新政的人就包围西太后,求“太后保全,收回成命”。这时光绪虽作皇帝,实权仍在西太后手里。他们两人之间久不和睦。……西太后先发制人,把光绪囚禁起来,说皇帝有病,不能理事,复由太后临朝训政。……他们的新政完全打消了。——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十四 初七日,……幽皇上于南海瀛台,命内监数人守候,禁使出入。……初九日……皇上困于颐和园巨池之一室,潜出颐和园,至某门为某侍郎所止,复还瀛台。次日令将板桥拆去,自是皇上常幽于瀛台,一切不得自由。
——中国史学汇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一)》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慈禧与光绪在变法期间的关系及对变法的影响。
帝后关系及变法结果
第一,帝后关系紧张,变法危及太后最高权力。
第二,依附太后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第三,慈禧发动政变,光绪皇帝被囚,新法被废。
四、志士出国,烈士殉国
材料十五 初六日,命步军统领崇大金吾礼亲王督官 往武宣门外米市胡同南海馆查拿康有为,而康已于前一日出京,不得。乃将康有为之弟康广仁拿捕,监禁刑部狱中。
初七日,停止芦津火车,关闭城门,搜捕康有为。捕拿军机章京谭嗣同。前一日,日本志士某苦劝嗣同东游,不听,再四强之,乃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者,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十一日,命军机大臣会同刑部都察院于十三日审讯御史杨深秀、军机四卿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主事康广仁、侍读徐致靖。……梁启超出走日本。
十三日,命斩杨深秀、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康广仁于市,未经讯鞫也。
二十四日,复八股取士,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
命各省督抚查禁全国报馆,严拿主笔。
材料十六 康广仁评价康有为及其变法举措:“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措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盈衢塞巷,而(皇)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十七 康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十八 清末首倡除旧布新,做“缓进派非暴力的政治改革”康有为并非第一人。在他之前有深入的观察、成熟的理论和悲痛的心情……甚至在位的李鸿章也早有此认识。但是在传统士大夫阵营之内,首先以中西理论相结合,并化理论为行动,不眠不休地以推动变法为职志,结果祸延国家、名扬天下,终以变法专家载记史册的,那就只有一个康有为了。——他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长程“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 ——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材料十九 戊戌变法主将之一张元济,在政变后写信给与康、梁有隙的汪康年:“康也非平正人,然风气之开,不可谓非彼力。”细心地想起来,康也是一个真了不起的人,以一介书生,年方四十,却创造了历史的伟大画面。 ——茅海建《康有为<我史>鉴注》
材料二十 康有为吾不如也。——李鸿章——茅海建《康有为<我史>鉴注》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一下我们的主人公康有为和他主导的这次变法。
激进的思想家
赤诚的爱国者
勇敢的改革家
无经验的政治家
(一)评价康有为
(二)变法的影响
2、自上而下的改良救国在中国行不通。
3、慈禧和顽固派重新得势,排外主义思想盛行,满汉冲突日益加剧。
4、越来越多的汉人意识到必须通过流血革命推翻清王朝。
1、爱国救亡,思想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