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的生命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课题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 (3)比较蝌蚪和成娃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爱护青蛙。
教学重点: 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教学难点: 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基本过程及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资源: PPT,视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个性化备课
质疑导入 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组织学生观看,引导学生思考:小蝌蚪为什找不到妈妈?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蝌蚪与青蛙的形态结构相差太远,生活的环境也不一样, 教师进一步引导:小蝌蚪是怎样发育成青蛙的呢? 你想了解青蛙的一生吗? 由此引入新课。
诱思启导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方式:青蛙进行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卵生。
2.青蛙的生殖
(1)鸣叫:到了繁殖期,雄蛙以鸣叫作为求偶方式,所以青蛙的鸣叫对种群的繁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抱对:抱对是青蛙产卵和排精的行为。抱对时,雌雄蛙的泄殖腔孔相互接近,有利于精液直接排在卵上,这样就会提高卵的受精率。
(3)体外受精:雌蛙产卵,雄蛙排出精子,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完成受精,为有性生殖。两栖动物在体外完成受精作用,其受精卵极少受到亲代的关照,因此它们一般一次产出数十枚到数千枚的卵,这是对受精率低和孵化率低的一种适应。 青蛙的发育 (1)受精卵: 个体发育的起点。 (2)蝌蚪:蝌蚪没有四肢,有尾,靠尾的摆动在水中游动,用鳃呼吸,心脏长成一心房一心室,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都很像鱼,只能生活在水中。 (3)幼蛙:先长出后肢,再长出前肢;尾逐渐缩短,最后消失;内鳃逐渐消失,肺逐渐形成;心脏变为二心房一心室,血液循环由一条路线变为两条路线。 (4)成蛙:幼蛙离水登陆,逐渐发育成成蛙。成蛙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四肢,没有尾巴,视觉、听觉敏锐,有肺,适于陆地生活;后肢强大,前肢短小,适于陆地跳跃;后肢趾间有蹼,适于水中游泳。 4.蝌蚪与青蛙的比较 比较蝌蚪青蛙运动用尾运动用四肢运动呼吸用鳃呼吸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侧线身体两侧有侧线侧线消失循环心脏一心房一心室,一条血液循环路线心脏两心房一心室,两条血液循环路线环境 只能生活在水中水陆两栖
合作探究 二、 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 1.两栖动物的含义 (1)从脊椎动物的演变历史来看,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 (2)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来看,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水陆两栖,主要呼吸器官是肺,用皮肤辅助呼吸。 (3)常见种类:青蛙、蟾蜍、大鲵(娃娃鱼)、蝾螈等。 2.环境变化对两栖动物生殖发育的影响
(1)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都离不开水,而成体则需要生活在湖湿的陆地上。这样就使大多数两栖动物只能生活在水域附近或潮湿的环境中。水域环境的减少和污染危及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最终导致两栖动物繁殖后代的能力下降,种群数量和种类减少。
(2)现存的两栖动物中有11种已被列为世界濒危动物,如红色箭毒娃、非洲胎生蟾蜍等。
学以致用 生物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鸣叫:鸣囊(雄性);作用:招引雌蛙 2.生殖: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受精过程在水中进行 3.发育:卵十精子→受精卵→蝌蚪→青蛙 二、两栖动物生殖发育与环境 三、保护青蛙,爱护环境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