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

文档属性

名称 对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0-10-29 16: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对十》拓展课
年级:湘版音乐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课型:综合拓展课
执教:邓红
教学目标:
复习《对十》,能大胆、热情地进行对唱。
创编歌词,结对进行表演。
了解对花的种类。
欣赏大江南北的《对花》,了解其特点并进行听辨。
教学重点:
进行歌曲的创编以及了解大江南北不同的《对花》
教学难点:
根据地方特色辨别各地的《对花》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歌曲并表现 一、复习歌曲《对十》1、师伴奏,全班齐唱歌曲《对十》。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用活泼、明亮的声音进行演唱。二、有感情进行对唱,并表演1、帮助学生了解歌曲的演唱形式——对唱。2、教师提出演唱与表演的要求:问的要神秘,答得要神气,可以适当加一点动作,表演要大方。 1、随琴复习歌曲《对十》。2、说说演唱歌曲《对十》的情绪与声音要求。3、了解歌曲的演唱形式——对唱。4、师生对唱。5、同桌互相对唱表演。6、互相给予评价。 1、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为后面的表演和创编打好基础。2、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尽可能引导学生用美的声音演唱。3、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对唱这种演唱形式。4、培养学生大胆、自信的进行演唱与表演的能力。
创编 创编1、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找出课件上收集的或自己所了解的花的特征。2、教师示范如何进行改编歌词。 1、 师生共同探讨一些花的特征,并说一说。2、同桌自由进行歌词创编,你问我答。3、结对展示自己的创编成果,并互相评价。 1、拓宽学生对花儿的认识,渗透音乐与自然科学的教学。2、同桌之间互相问答,能让每个孩子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大胆自信的进行表现。
了解《对花》的种类 四、介绍《对花》的种类:正对花、反对花、散花、猜花……(1)导语:同学们的创编非常成功,刚刚我们把花从一对到了十,那我们可以不按这样的顺序对吗?让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插入)。(2)小结什么是反对花。(3)介绍散花、猜花。 1、观看关于《反对花》的视频。2、看视频后自己小结什么是《反对花》、《正对花》。3、听老师介绍散花与猜花 由于近年来赵本山、小沈阳等演员的强力宣传,东北二人转已经老少皆知,其中很著名的唱段就有《正对花》《反对花》等,让学生在笑笑之余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也是一举两得的事。
大江南北《对花调》 五、听辨大江南北不同风格的《对花》。1、播放三首不同地方、不同风格的《对花》,总结其特点。导语:对花不但种类繁多,而且全国各地都有对花,同样的歌词,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省份可能就会有不同的唱法,那我们怎么来区分呢?让我们先请小博士来告诉我们吧!2、出示课件,让学生辨别各是哪个地方的《对花》东北《对花》 陕北《对花》 安徽《对花》 湖南《对花》 1、听赏三首不同地方、不同风格的《对花》,总结其特点。2、读小博士的话:对花是一种问答式的、以花为线的民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集体创作出来的。全国各地都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对花,由于受当地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特别是当地语音语调和地方民间音乐的影响,每个地方的对花都各具特色。3、辨别四首不同地方的《对花》,连线并说说理由。 1、已经在课前让学生去了解一些地方的音乐,推荐他们去听阿宝、小沈阳等演员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歌曲,从学生熟悉的演员去了解地方音乐的特色,学生一是兴趣浓,二是能举一反三轻松辨别出老师带给他们的那些《对花》的所属地,从而知道天南地北的对花都各具特色。
了解《对花》之外的对歌形式 七、了解《对花》之外的对歌形式导语:我们今天唱的、听的都是以花为线的歌曲,像这样对答式的歌曲是不是只能以花为线呢?那么它还能叫对花吗?1、听赏《小放牛》,并对唱2、听赏《刘三姐》选段,师生对唱 1、学生分组对唱《小放牛》2、师生对唱《刘三姐》选段——《心想唱歌就唱歌》。3、给这些歌曲取名,如《猜谜歌》《对歌调》《猜调》等 1、《小放牛》《刘三姐》选段——《心想唱歌就唱歌》都是孩子们以前学过或是家喻户晓的歌曲,通过复习、听赏跟唱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对花也是对歌的一种形式,以免混为一谈。
总结 总结: 《猜调》、《对花》不但带给我们音乐的享受,更多的则是一种智慧的较量,它是我们中国民族音乐甚至是世界艺术中一朵最鲜艳、最灿烂的花。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将它传承并发扬光大。 说说将如何去爱上并发扬我们的民族音乐。 当学生以后听到或看到别人表演这些音乐时,不会走开,从这样的小事做起,我们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我们的民族音乐传承下去就有一些些的希望了。
合理拓展教材 拓宽学生视野
——拓展课《对十》之课后反思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朋友推荐我看中央台朱迅主持的一档节目《民歌版图》之《河北民歌 对花》,节目对河北的《对花》做了很详细的介绍,我觉得很有意思。我想把这些带到课堂上,孩子们一定也会很喜欢。正好三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的《对十》就是一首河北民歌,这是一个音乐与相关文化为主线的单元,主要包括河北民歌《对十》、双簧管独奏《小放牛》、制作使用霸王鞭等内容。我想如果把这些内容放在一个大的音乐文化背景中让学生去了解,那他们一定会觉得很新奇,从中也会了解的更多,从而也会兴味更足。
可三年级的孩子毕竟知识面很窄,如何把这么深厚的文化背景教给学生呢?我想必须在课的设计上降低难度。一方面,我让学生自己去查找一些资料,比如:了解大家熟知的赵本山、小沈阳、阿宝等演员表演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形式,这是孩子们能很轻松也很乐意完成的事情;另一方面,我自己搜集大量的资料,将一些需要学生了解的知识,比如:河北《对花》的种类,通过音乐与视频呈现的作品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轻松掌握,又将大江南北各地不同的《对花》的特点总结出来,用选择题的方式让学生来听辨,这样学生学习的难度明显降低,然后又通过学生唱小时候的歌《小放牛》,看刘三姐对歌,来了解《对花》之外的对歌调。就这样,我把教材合理的进行了拓展,如此深厚的音乐话题他们没有觉得枯燥乏味,反而学得兴味盎然,视野也得到了适当的拓宽,通过这样的课,在他们的心中,应该知道了音乐不仅仅是唱唱歌,当再次看到那些大师的表演时,应该不会只是一笑而过,而是会告诉身边的人他们表演的是什么艺术,对他们的表演会有更多的思考。
由于是初次尝试这种形式的课,所以在课的设计上时间把握不是很好,好在课的环节设计比较灵活,有些内容没有上完也不是很影响整体效果,但毕竟内容安排不算合理,使得有些环节不是很扎实,孩子们唱的不过瘾,听的也不是很到位,老师在挖掘孩子们的表演时也不是很充分,所以留下了不少遗憾,以后继续努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