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羊毛

文档属性

名称 剪羊毛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0-10-29 16: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剪羊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歌曲,进一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附点”及“四分休止符”的音乐知识。
2、 能力目标:运用宋君五字教学法——激情起疑使之乐学,导思育能使之善学的思想精华,培养、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及表现力。
(1) 激情——运用多媒体画面、打击乐伴奏、歌表演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及剪羊毛工人火热的劳动场面。
(2) 起疑——引导学生在初步感受歌曲情绪的基础上,对歌曲内容、演唱形式、歌曲背景等提出问题,促使其敢于质疑。
(3) 导思——启发学生勤于思考、相互讨论,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通过视、听、唱、奏等形式,进一步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及丰富的思想内涵。
(4) 育能——引导学生通过创编动作,创编节奏,培养其初步的音乐创作能力,并以欢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恰当的表现剪羊毛工人的愉快劳动心情和火热的劳动场面,提高其音乐表现力
[教学重、难点]
1、感受附点节奏及休止符赋予歌曲欢快跳跃的情绪及其表现作用,能唱准确。
2、创编恰当的节奏表现歌曲的情绪。
[教学准备]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头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生听音乐进教宣。
1、播放童声合唱《苏珊娜》,学生自编动作表现音乐。
教学思路:歌曲(苏珊娜)是一首美国民歌。用此曲作为进教室的组织音乐,既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可以帮助学生倾听更多的外国民歌,为学习本课《澳大利亚民歌》作好铺垫。
2、教师用语言组织教学:
同学们,在欢快优美的音乐声中,我们的音乐课又开始了。今天的音乐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参观一个美丽的大牧场,看一看牧场上有什么
3、发声练习
(1) 播放多媒体画面,出现一个大牧场;点击画面,走出几只小羊。
老师提问:同学们看,牧场上走来了什么小动物
学生答:是小羊走来了。
老师启发:小羊看到青青的小草、美丽的小花,高兴地唱了起来,听,它们是怎样唱的
(2)老师范唱一遍练习曲。
(3) 学生进行发声练习。
羊儿在牧场咩 咩, 羊儿在牧场咩 咩, 羊儿在牧场咩咩叫, 羊儿咩咩叫。
二、音乐小练习
1.听辨旋律的异同——体会附点节奏的特点
(1)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画面上走来了一位小男孩、又跑来了一匹大马。点击栅栏,栅栏上出现两条旋律。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仔细听,哪一条旋律表现的是小男孩走过来的 哪一条旋律表现的是大马跑过来的
(2)教师分别弹奏这两条旋律,引导学生仔细听辨,听后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 第一条表现的是小男孩走过来。
第二条表现的是大马跑过来。
进一步讨论:第二条旋律采用了附点节奏,给人以欢快跳跃的感受。
(3)带领学生拍击并演唱旋律。
2.节奏练习——拍击并掌握附点节奏
(1) 出示节奏: ,启发学生找出节奏中容易拍错的地方。
(2)学生讨论并拍击练习。
(3)启发学生创编动作表示休止符的空拍。如拍肩、摊手、捻指等。
(4) 指导学生随音乐旋律(歌曲《剪羊毛》第一乐段)分别以拍击节奏、竖笛吹奏、模唱旋律、捻指等形式进行节奏练习。
教学思路: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就是帮助学生解决本课教学的重、难点——附点节奏,教学中将节奏练习与音乐(歌曲旋律)有机结合,既避免了枯燥的技能练习,又充分发挥了音乐是听觉艺术的特点,促使学生在听中做,在做中听,为学唱歌曲做了有利的铺垫。
三、新授歌曲(剪羊毛)
(一)播放画面,听歌曲录音,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情绪。
(二)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出对歌曲中的疑问,如:歌词内容、旋律特点、歌曲背景、民歌特点等,分层次、分步骤进行解答(如果问题较简单;可以请同学解答;如果问题较复杂,便要在歌曲学习过程中逐步启发、理解)
(三)播放画面,简介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及歌曲创作的背景。
(四)老师范唱第一段歌词。
要求学生听辨歌曲分几个乐段(两个乐段)
(五)学唱第一乐段
1.指导学生用“LU”模唱旋律。
2.带领学生按节奏读歌词。重点解决第四乐句。

3.学生轻声唱歌词。
(六)学唱第二乐段
1. 老师范唱该乐段,引导学生听辨哪一个乐句是第一乐段中的重复或变化。 (三、四乐句的旋律)
2. 带领学生视唱一、二乐句的旋律。
3. 完整唱词。
(七) 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八) 深入理解,激发情感,指导演唱。
1.老师语言启发:同学们,歌曲的名字叫《剪羊毛》,为什么歌曲当中出现了“白色、白云、雪堆、冬天、丝绵”这样一些词语
学生分组,自由讨论:
甲:我认为这些词语表现了牧场的美丽
乙:这些词语表现了羊毛很白。
丙:这些词语表现了羊毛像雪堆一样多,像丝绵一样软。
2. 老师范唱带有这些词语的乐句。
提问:歌曲表达了剪羊毛工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答:表达了剪羊毛工人非常喜欢这些可爱的绵羊。
表达了剪羊毛工人喜欢自己的工作。
表达了剪羊毛工人愉快的劳动心情。
3.小结:同学们讲得都很好。这首歌不仅表现了剪羊毛工人愉快的劳动心情,更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面。同学们,幸福的生活要靠什么来创造 (劳动)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思想感情、用欢快的声音把歌曲再来演唱一遍,好不好
教学思路:本教学环节为歌曲的学唱部分,由于前面教学环节中对歌曲学唱已作了铺垫,因此教学中采用了模唱法、听唱法及学唱法等不同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并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思考,全面参与,积极讨论,促使其在想唱——学唱——会唱——有感情地演唱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更深刻地体验到劳动创造幸福的真谛,使思想教育如春风化雨渗透在每个学生的心田。
四、运用综合艺术表现手段表现歌曲
1.带领学生创编节奏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方法: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由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再分组演奏,集体评价,找出恰当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2.启发学生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同时综合其他艺术手段进一步表现歌曲。(如图示)

歌曲《剪羊毛》的综合艺术表现手段:
演 唱 打击乐器伴奏 歌表演 创编图画
请1—2名学生领唱第一乐段,其他学生齐唱第二乐段。 学生讨论并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 学生自选头饰——小羊、剪羊毛工人,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 学生创编图画表现出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思路:本教学环节为本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运用综合艺术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参与节奏创编、歌表演创编、图画创编等各种创造性教学活动,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提高其音乐表现力及创造力,从而将歌曲教学推向高潮。
五、学生听音乐出教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