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姓氏歌
设计说明
本课是根据《百家姓》编写的识字文,将一些常见姓氏寓于朗朗上口的儿歌之中。全文节奏鲜明,易于理解和背诵。而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着力强调的基本理念。因此,本教案设计以自主交流、游戏互动的方式,努力将学生的识字愿望与《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独立识字”。借助姓氏达到识字的目的,同时鼓励学生将识字运用于生活实践中。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诵读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百家姓》动画视频,学生一边欣赏一边跟读。
2.自由交流:你在视频中听到了哪些姓氏?大声告诉大家。
3.说说自己姓什么。在播放的视频文件中你听到自己的姓氏了吗?
4.揭题:中国的姓氏可真多!(板书课题:姓氏歌)
5.识记“姓、氏”两个生字。
(1)指生认读生字,注意读好后鼻音和翘舌音。
(2)交流:你在哪里见过或听过“姓”这个字?(作业本和考试卷上有“姓名”,经常有新同学问我:“你姓什么?”)
(3)学生交流怎么记这两个生字。(可以用部首+熟字的方法,也可以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
(4)师指导识字。
姓:女+生 (部首+熟字)
姓:妈-马+生 (减一减,加一加)
氏:纸-纟 (减一减)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诵读节奏感强的《百家姓》一下子让学生充满好奇,充满兴趣,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顺势随文识写生字,有效地提高了识字的质量。
二、自主学习,了解儿歌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儿歌,找到文中的生字并圈出来,遇到读不准的生字,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反复读几遍。
2.指名朗读,集体订正。
3.合作读文:和小组同伴一起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儿歌一共有几个小节?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把你的想法和小伙伴进行交流。遇到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一同商议解决。
设计意图:儿歌内容简单,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在互动交流中获得对儿歌内容的大致了解,但是对于第二小节中出现的复姓,学生会有疑问,因此引导学生质疑,渗透“学贵有疑”的思想。
三、趣味诵读,游戏识字
(一)诵读第一小节。
1.指名朗读第一小节。
2.齐读第一小节。
3.师生采用问答的方式朗读第一小节,相机利用课件出示:
什么李?木子李。
什么张?弓长张。
古月胡,口天吴,
双人徐,言午许。
(1)读一读,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把字拆开的方式来介绍姓氏。)
(2)拓展练习:出示几个姓,让学生尝试拆解。如“章——立早章”“吕——双口吕”“林——双木林”“陈——耳东陈”等。
4.同桌用玩拍手游戏的方式朗读第一小节,背诵第一小节。
5.拓展: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方式介绍我们的姓氏呢?
(1)课件出示:你姓什么?我姓方。什么方?方向的方。
(2)实践活动。
你姓什么呢?老师问,你来答!
你姓什么呢?同桌问,你来答!
6.识记第一小节中的生字(李、张、古、吴),介绍部首“弓”。 要强调“弓”字作偏旁时,要写得窄一些。
李:木+子 张:弓+长 吴:口+天
(二)诵读第二小节。
1.引读:(师)中国姓氏有很多——(生)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诸葛、东方,上官、欧阳……
2.交流: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些姓氏吗?说一说,可以用我们刚才学过的两种方式来介绍。
3.教师针对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没有提到的姓氏,运用介绍新朋友的方式来展现。
(1)课件出示卡通女孩,做出打招呼的样子,教师配音:大家好,我姓钱,金钱的钱。
(2)课件出示其他卡通孩子形象,请学生为其配音,介绍生活中不常见的姓氏,例如文中的4个复姓。
4.教师相机采访,提问姓复姓的同学:“咦,你的姓氏怎么和一般人的不一样?”
5.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发现单姓和复姓的不同。
6.拓展:在历史故事中,有一些人物姓的是复姓,你能举出例子吗?(司马光、诸葛亮、欧阳修等。) 可引导学生从影视剧、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
上抽取。
7.齐读第二小节并背诵。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采用拍手游戏、互动交流、自我介绍等形式寓教于乐,可以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范写指导,书写训练
1.教师范写“姓”“什么”,引导学生观察。
2.强调书写“姓”的女字旁时,横变作提,右侧不出头。
3.书写动漫展示“什”“么”,学生仿写。
4.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集中指导写字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识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游戏导入,巩固所学
1.指名读课文,能背诵的学生可以背诵。
2.做“介绍自己姓什么”的游戏。
(1)教师介绍游戏方法:两人一组,仿照课文第一小节做问答游戏。
如:你姓什么?我姓方。
什么方?方向的方。
(2)学生开始游戏,介绍自己的姓氏。
3.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能介绍自己的姓氏。
设计意图:通过做姓氏游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中国姓氏文化的丰富。
二、合作学习,识记生字
1.出示带有本课姓氏生字的字卡,做姓氏认读游戏。
2.遮挡或折起字卡中“名”的部分,只留姓氏,开火车认读。
3.重点讲解生字“赵”“钱”,学习新偏旁。
(1)指名朗读生字。强调“走”作偏旁时要写得细瘦,捺笔要平、长。
(2)介绍偏旁:“、钅”。
(3)说说一个字在作偏旁时和原来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4.出示剩余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说说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快速记住它们。
预设:
国:四四方方一个框,里面住着小玉儿。(猜谜法)
方:“放学”的“放”去掉反文旁,就是“方”。(熟字拆解法)
双:又又成双。(部件组合法)
王:王王王,王嘉成的王。(联系同学姓氏法)
5.比一比,看谁组的词语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多种识记生字的方式的肯定,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从而达到对字形字义的整体识记。
三、指导书写,掌握笔顺
1.复习写字姿势。(“三个一”)
2.动画演示生字的笔顺,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用右手书空。
3.观察例字:看一看,每一个笔画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4.教师范写,请同学们当小老师给老师讲一讲每一个笔画应该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遇到学生说不准的地方,教师重点讲解。(如:国——方框要稍微大一些,竖画要直,“玉”字要写得小,里面的竖写在竖中线上。双——两个“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变化,左边的“又”捺要变成点,稍稍比右边的“又”小。王——笔画少,注意竖写在竖中线上,第二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稍短,第三横最长,稳稳托住上面的笔画。方——笔顺:点、横、横折钩、撇。注意横折钩的“横”要短,微微向右下方倾斜,“钩”在竖中线收笔,末笔撇要舒展。)
5.学生完成书中的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关键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 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6.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7.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掌握生字的写法。
8.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动画演示、课本观察、集中讲解、教师示范、自由练写等方法指导学生书写,并针对关键笔画进行了反复强调,使学生准确掌握每一个汉字的书写方法,为以后的书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巩固所学,拓展延伸
1.把课文背给家人听。
2.请家人帮忙,找一找《百家姓》的书籍或者视频,读一读,看一看。你还知道哪些姓氏?可以做成姓氏卡片。
设计意图:借助拓展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中国姓氏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多渠道识字。
教学反思
本课借助诗歌形式帮助学生学习与姓氏相关的生字,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将识字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1.结合家人、同学和朋友的姓氏识字。
学生读文后,让学生进行交流:文中提到的这些姓氏,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吗?学生立即来了兴趣,一生自豪地说:“我妈妈就姓‘胡’,‘古月胡’!”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立即投入热闹的交流中。联系生活实际,识字并巩固,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将介绍姓氏运用于与新朋友认识的实践中。
本课提到的这些姓氏,并不能完全出现在同学们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