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钟、磬

文档属性

名称 独特的钟、磬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0-10-31 16:15:00

文档简介

兴礼乐之风,传华夏文明
独特的钟、磬
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音乐鉴赏、演奏与创作
2)年级:七年级(下)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文艺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 湘版音乐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
5)学时数: 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编钟、编磬文化,欣赏其演奏的乐曲,引导学生了解为什么编钟、编磬的出土震惊了世界乐坛和科学界,激发学生对古乐器的兴趣。让学生对华夏礼乐产生强大的民族自豪感。
2)、创造目标:通过学习《独特的钟、磬》,启发学生把水杯等器皿变成乐器演奏《竹枝词》或自己喜欢的乐曲。
3)、能力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加趣味性的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听辩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合作能力。
2、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编钟、编磬的文化和意义及其特点;
2)、难点:欣赏《竹枝词》,并启发学生把水杯变成乐器进行演奏。
3、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对我国五种古乐器的介绍和对古乐器演奏乐曲的听赏,难点就是钟磬的知识。我安排了两个课时,这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独特的钟、磬。我认为让学生了解编磬的音色、结构特点,在经设疑、思考、解答的过程中,进一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古乐器及古乐曲的兴趣,从而使我们的传统礼乐得以传承,是教材设计的目的。《竹枝词》是钟磬音乐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它也有很多种艺术形式(诗歌、器乐作品、民歌声乐作品、舞蹈作品),做为钟磬合奏作品有它的振人心弦之处,对乐曲的意境的体会和作品的表现(演唱、探究合奏)也是本堂课的重点。本节内容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中的审美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4、学情分析:
1)、这是《传统是条河》的第二课时,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了文物贾湖骨笛、埙和古琴的知识,同时学生也了解了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对古乐器也有了一定的兴趣。
2)、能用已知的历史知识讲述与此有关的故事,课后布置学生到网上去了解曾侯乙编钟的故事,可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3)、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因平时的小组活动也较多,所以合作探究、合作表演的能力也较强。
5、设计思路:
这是《传统是条河》的第二课时,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了文物贾湖骨笛、埙和古琴的知识,同时学生也了解了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对古乐器也有了一定的兴趣,课后布置学生到网上去了解曾侯乙的故事。我认为本单元除了让学生感受传统古乐器的音色、演奏等特点外,还应在古文物、古乐器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古乐的兴趣和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及爱国热情。
多媒体教学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的理论基础上,利用电化教学媒体,通过视听渠道的作用,引发学生传感系统活动,快速得到教学反馈的一种教学手段。
我在《独特的钟、磬》的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应用自己精心设计的,以音乐、文字、画面、画外音为一体的课件,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从多方面多角度挖掘编钟编磬文化,欣赏编钟编磬乐曲的艺术感染力和独具的音乐震撼力,使学生在心中振奋出一种精神,传递着一股力量,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古代民乐的兴趣。
整个音乐课堂都借助多媒体,直观具体而且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参加各种音乐教学活动,把抽象的编钟知识(编钟的形状、音色、整体构造等)直观化,把枯燥的旋律感受(学习竹枝词的旋律)趣味化,把高难度的创造性活动(把水杯变成乐器)简易化。在课堂活动中,采用分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演奏的乐趣。
三、教学准备:
1、教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版音乐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
2、学案;多媒体设备和自制课件;铝板琴;六套水杯(各五个);学生收集的有关材料。(将全班学生分成五小组。)
四、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想
课前准备 实践法 给每个学习小组发放水杯、学案 自由敲击水杯;主动熟悉学案 让学生自由敲击水杯,主动接触学习内容。
引入 (3分钟) 回顾已知,导入新课 1、知识回顾:神奇的笛、埙;清幽的古琴。2、直入课题:独特的钟磬 1、总结三种乐器的音色特点。 通过对已知的回顾,加深对三种传统古乐器的印象。同样由传奇文物的价值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古乐器以及古乐的兴趣。
文物知识:编磬(4分钟) 观赏法、讲授法、 播放视频《国宝档案--编磬》1分钟介绍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战国初年的一套石编磬。 1、观赏并填写学案表格编磬的内容。 2、请同学代表在课件上完成编磬部分表格的填写。 通过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编磬的音色、结构特点,在经设疑、思考、解答的过程中,进一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以此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对古乐器的兴趣。
过渡环节(3分钟) 讲述法、合作法、 1、上节课后,我建议大家上网去收集有关曾侯乙编钟的资料,现在你们能展示一下吗?2、与学生合作,故事讲述:夏侯乙编钟的来历。 1、学生讲述对编钟的了解? 2、听故事,老师补充学生的讲述,师生一起完成夏侯乙故事的述说。 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并与同学分享、共同研究,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提前做好了预习,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开阔知识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和胆量。2、这是一个师生互动讲故事的环节,引导学生理解编钟和编磬都是礼乐器,是权贵的象征。激起学生迫切了解编钟的愿望,并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听辩力、表达能力。
文物知识:古乐编钟(5分钟) 观赏法、讲授法、 讨论法、 播放视频《古乐编钟》1分钟 疏理学生对学案编钟内容的理解。 通过视频了解并填写学案表格编钟的内容。说出自己理解到的学案知识外的收获。 通过视频和课本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编钟的出土情况,在经设疑、思考、解答的过程中,进一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掌握编钟的知识及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古乐的兴趣和爱国热情,提升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引导学生了解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钟磬合奏:《竹枝词》欣赏与演奏(15分钟) 欣赏法、听唱法、视唱法、体验法、 播放视频:古诗《竹枝词》及其意境引导。播放视频:钟磬合奏《竹枝词》引导学生感受作品:听赏――-演唱(老师用铝板琴和水杯伴奏)――表现作品(填词、伴奏)。 1、带情感朗诵 2、观赏钟磬合奏《竹枝词》。 3、《竹枝词》主题音乐视唱。 4、分组讨论给《竹枝词》主题音乐即兴填歌词,初步尝试用水杯敲击旋律。 感受古诗意境的同时也是一个给学生熟悉歌词的过程。为后面的歌词即兴创作做铺垫。在欣赏作品和演唱主题旋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在唱填歌词和探究演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演奏情趣,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
展开环节:实践与创作(13分钟) 练习法、 实验法、 1、讲述曾侯乙编钟仅有的三次演奏:第一次奏响(1978年出土时)第二次奏响(1984年,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第三次奏响(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2、北京奥运口号:兴礼乐之风,传华夏文明;演千年奥运,奏和谐之声视频5:钟磬合奏《欢乐颂》引导学生分组探究:用水杯找到五声民族调式音阶,老师用铝板琴统一音调。 体会编钟和编磬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有怎样的意义?在老师的引导下,分组探究用水杯敲击民族调式音阶,进而演奏《竹枝词》、《欢乐颂》或自己喜欢的曲子。分组作品展示(表演形式可多样性),并予以评价。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指导和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索、演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听辩能力,创造能力。
课堂小结 (2分钟) “兴礼乐之风,传华夏文明”借这句口号希望同学们把奥运精神传承,把礼乐之音传承。 学生在湘籍音乐家谭盾的钟磬与交响乐作品《天·地·人》中走出教室。 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礼乐之邦的文化传承。
四、教学反思:
本课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完成,反思本课,我觉得本课是较为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在于:
1、本课在紧紧围绕“钟、磬”的文物价值和音乐价值的同时,通过视频让学生时刻身处在音乐中,将枯燥的知识讲授变为了生动地
感受、体验过程,让学生对华夏礼乐产生强大的民族自豪感。
2、本课为学生设计的演唱、演奏活动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从古诗《竹枝词》入手先让学生了解旋律的意境也记住了歌词;在演唱主题音乐的过程中老师的水杯伴奏提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在这个环节学生的演奏虽然不统一,但是并不影响整体的音乐氛围。
3、在学生的探究演奏过程中,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索、演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听辩能力,创造能力。课堂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本课还有不成熟的方面,还请各位专家和同行们多多指教!谢谢!
附:
兴礼乐之风,传华夏文明
《独特的钟、磬》学案
1、知识目标:了解编钟、编磬文化,欣赏其演奏的乐曲,了解为什么编钟、编磬的出土震惊了世界乐坛和科学界。
2、创造目标:通过学习《独特的钟、磬》,希望你能把水杯等器皿变成乐器演奏出《竹枝词》主题或你喜欢的乐曲。
3、能力目标:充分发挥你的积极性,参加趣味性的音乐活动,培养你的审美能力、听辩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合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编钟、编磬的文化和意义及其特点;
难点:把水杯变成乐器演奏《竹枝词》。
一、请根据第一、二段视频填好下面的表格:
编钟 编磬 你的其他收获
最早发明的年代
请你描绘出它的个体形状(用图形或文字)
材质
音色
敲击方法
敲击人数
震惊世界乐坛和科学界的原因
二、《竹枝词》主题:
  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民歌的主题,然后请大家试着给它填上歌词。(共15张PPT)
兴礼乐之风,传华夏文明
独特的钟、磬
根据视频资料,填写学案表格:
《独特的钟、磬》学案
编钟 编磬 你的收获
最早发明的年代
请你描绘出它的个体形状(用图形或文字)
材质
音色
敲击方法
敲击人数
震惊世界乐坛和科学界的原因
磬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也是古代石制的一种打击乐器。它造型古朴,制作精美。謦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磬曾被称为“石”和“鸣球”。当时人们以渔猎为生,劳动之后敲击着石头,装扮成各种野兽的形象跳舞娱乐。这种敲击的石头就被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打击乐器謦。
后来它和编钟一样,用于历代上层统治者配合征战和祭祀等各种活动的雅乐中,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战国初年的一套石编磬,共32枚(大部已压碎、粉化,完好的共9枚),原分上下两层,依次悬挂于精美的兽座龙首铜架上。
这4组32枚石磬上,都刻有关于乐律的铭文及磬的音名,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及编磬的珍贵资料。
请同学们展示或讲述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曾侯乙编钟的资料.
根据下面一段视频补充填写学案表格.
国宝档案: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
年代: 中国战国时代 材料: 木 青铜
规格: 架长748厘米,宽335厘米,高273厘米 重4400公斤
收藏地: 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钟共65枚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
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只标注音名。
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
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位于下层甬钟中间,形体硕大,钮呈双龙蛇形,龙体卷曲,回首后顾,蛇位于龙首之上,盘绕相对,动势跃然浮现。器表亦作蟠虺装饰,枚扁平。镈钟上有铭文,记述此镈钟乃楚惠王赠送的殉葬品)。
更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体只能发出一个乐音,但是编钟的每件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并且互不干扰。
钟磬现场合奏《欢乐颂》
演唱主题音乐,并即兴填上歌词。
快乐合奏体验:
请用摆放在你们每组面前的水杯演奏《竹枝词》、《欢乐颂》或你自己喜欢的曲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