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8.4澳大利亚(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8.4澳大利亚(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4-23 10:2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
第四节 澳大利亚
? 教学目标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
1、说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了解澳大利亚的领土组成,概括其主要特点。
2、概括澳大利亚特有生物众多的自然特点,分析其成因。
3、知道“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了解澳大利亚古老生物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养成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2、阅读澳大利亚牧羊带分布图、地形图、降水分布图等,找出澳大利亚农牧业与地形、降水的对应关系,学会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到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重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运用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和冶金工业中心分布图,找出澳大利亚冶金工业中心分布与矿产资源的关系,逐步学会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阅读澳大利亚动物图片,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2、提高环保意识,逐步形成因地制宜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知道澳大利亚特有的古老生物及其形成原因。
2、从地形和气候因素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
2、了解澳大利亚冶金工业的分布特点。
难点:
1、从地形和气候因素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生产的重要性。

?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地图和图片、课件

?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 导入 展示:澳大利亚国徽图片。 提问:你认识这两种动物吗? 根据自己的经验常识回答。 利用澳大利亚国徽上得动物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世 界 活 化 石 博 物 馆 提问:澳大利亚为什么要把袋鼠和鸸鹋放到国徽上呢? 学生回答。 利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澳大利亚国徽上的动物的特点。
教师展示很多动物的图片。 找出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动物。 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动物。
提问:这些动物有什么特征? 描述国徽上的动物,感受动物的特征。 学生回答:古老。 通过澳大利亚的动物展示,让学生体会其动物的特征。
提问:在澳大利亚,除了有很多古老的动物,还有哪些植物也是澳大利亚特有的? 从课本上找出桉树和金合欢,了解澳大利亚的植物。 进一步感受澳大利亚动植物的特有性和古老性。
提问:澳大利亚有那么多的古老生物,人们送给了它一个很美的名字,叫做什么? 齐声回答: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知道澳大利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美称,并了解送予这一美称的缘由。
提问:为什么只有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 展示: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图片。 学生回答:跟澳大利亚的位置有关。 自主学习:找出澳大利亚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通过前面大洲、地区和国家的学习,让学生熟练地明确一个地区的位置,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提问:澳大利亚由哪两部分组成? 回答是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并得出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独占整个大陆的国家。 让学生读图发现澳大利亚独占整个大陆的特点,为后面澳大利亚有众多古老的动物的原因作铺垫。
提问:为什么只有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 小组讨论: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的相关知识,分析原因。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澳大利亚生物特征古老的形成原因,养成探究地理事物形成的分析能力。
骑 在 羊 背 上 的 国 家 展示图片:澳大利亚牧羊带的分布图和相关资料。 自主学习:从草场规模、草场质量、产量、载畜量和生产稳定性几方面填表。 通过列表的形式,让学生对课本上牧羊带分布的相关资料有更深的理解。
提问: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吗?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联系以前的地理知识回答。 初步使学生明白农牧业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自然环境一般包括地形、气候、水源等。
展示:澳大利亚地形图。 提问:①澳大利亚地形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地形是什么? ②不同牧羊带分布的主要地形区是什么? 小组合作:找出澳大利亚东、中、西的地形。并且圈画重要的地理事物,如:墨累河、大自流盆地等。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找出3个牧羊带分布的主要地形。
提问:羊、牛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主要分布在平原,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主要也是分布在平原,可见影响它们的因素还有什么? 学生很容易想到还有:气候因素。 在地形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使学生了解影响农牧带的分布还受气候的影响。
展示: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各种绵羊适宜的温度条件的资料。 回答澳大利亚的温度条件是否都适合发展养羊业? 气候的两大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先从气温的角度让学生明白澳大利亚的气温对农牧业的影响不大。
展示: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图和绵羊带的分布图。 对照地图,说出澳大利亚牧羊带与年降水量的关系。 从地图上找出年降水量对农牧业分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坐 在 矿 车 上 的 国 家 过渡:二战后,农牧业的地位逐渐下降,而工矿业发展迅速,但是仍占有重要地位。工矿业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学生回答,并通过澳大利亚的资源图,感受其丰富性。 从农牧业过渡到工矿业,并通过阅读地图,明白“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的意义。
提问:澳大利亚主要有哪些资源?这些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看图回答。 引导学生读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分布图,在地图上找出其分布地区。
讲述:澳大利亚依托丰富的资源,发展了采矿业,并且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同时还注意保护环境。 阅读课本阅读材料“不给地球留伤疤”,了解澳大利亚在采矿业过程中注意保护环境的相关情况。 通过材料的展示,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提问:澳大利亚一部分矿产资源直接出口,同时,还发展冶金工业,其冶金工业中心主要有哪些?分布在哪里?有何特点? 读图回答。 引导学生再次读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和冶金工业中心的分布图,认识影响冶金工业中心分布的条件。
提问:20世纪70年代以来,哪种产业发展迅速,超过了工业和农牧业,成为经济支柱? 阅读课本回答。 引导学生掌握采矿业和冶金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变化,服务业成为经济支柱
小结 围绕澳大利亚的3个美称进行小结。


《澳大利亚》课后反思
在“澳大利亚”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课程的一开始,就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来观察、思考问题,阅读地图、获取所要的地理信息这一主线,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学习,学生在知识方面有所收获,但学习方法的掌握更为重要。回想这节课做得较好的地方有:
1、新课导入效果明显
在教学中,我以澳大利亚的国徽导入新课。虽然没有视频导入的华美,没有音乐导入的意境,但是澳大利亚国徽上的动物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所要学习的国家,在教学一开始就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灵活改变教学顺序
相信很多教师在讲授《澳大利亚》这一课时,都会先和学生一起学习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后认识特有动物,再探究原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取另一种教学顺序,通过展示澳大利亚古老而特有生物的图片,引起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澳大利亚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和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有关,顺势再进行澳大利亚地理位置的学习。我认为这样的过渡不仅顺应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时刻贯彻新课程理念
地理课程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因此,在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贯穿了整节课,学生通过自己“找一找”、“议一议”、“圈一圈”的形式,主动汲取地理知识,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此外,在教学中,还设置了学生讨论的环节,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较好地体现“学生主体”的理念。
4、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课程标中所指出的:“在教学中,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在澳大利亚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展示澳大利亚三大牧羊带的分布图,引导学生思考牧羊带的分布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也就是说影响农业分布的自然条件有哪些?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在“自然条件”,由此,想到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等要素。这种探究过程伴随着思维活动的进行,思维活动就必须借助自身已有的基本地理知识来完成。而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的地区时,几乎都是先从自然环境的要素学习开始的,很容易就知道自然环境或自然条件所包括的内容。
5、注意培养环境意识
新课程的价值观就是要为社会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因此在教学中,在学习澳大利亚采矿业的发展情况后,我让学生自主阅读“不给地球留疤痕”的阅读材料,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6、教学过程十分完整
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教学流程的完整性。从新课导入—讲授新课—复习总结—课堂练习—布置作业,这5个环节出发,设计教学流程,这种课堂结构使得教学过程一体化。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师生活动仍不够充分,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不广,学生举手发言的人数较少。
2、教学语言不够严谨。在本节课中,个别地方出现了语言失误,有些地方由于教学语言不够严谨,存在着语言运用不当的现象。
3、不能较好地体现教学重点。分析澳大利亚的牧羊带的分布,是学生的弱点,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简化的方法,只分析地形和气候,从而得出要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生产的启示。但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简化,使得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够突出。
4、本节课由于课时容量偏紧,因此在教学中,故意放快了上课教学的节奏,缩短了学生思考的时间,虽然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通过这节课,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时刻提醒自己,不断学习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