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9张PPT。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玲》
4、离愁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江淹 赛诗会徐志摩
现代诗人、散文家
别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省海宁人
追求“爱,自由和美”
主要作品有诗集《猛虎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新月诗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和音律和谐。走近志摩走进康桥康桥情结 康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徐志摩远涉重洋,从美国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在这里,他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贮满诗意的新生活。 他曾动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聆听康桥的音乐美朗诵竞技台友情提醒
1、注意朗读的节奏是否正确,不能把完整的句子读破了。
2、注意每一句诗的重音,有没有突出来。
3、音量是否适中,音调是否舒缓得当。
4、是否投入感情。大师朗读 (1)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2)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3)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音乐美为什么后人称这首诗为音乐美的典范?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品味康桥的绘画美、建筑美 意象是诗歌生命的载体,在《再别康桥》中,作者选择了很多意象,这些意象一方面来自于剑桥大学周围的环境,另一方面融入了作者对康桥特别的情感。黄昏夏虫沉默图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夏虫云彩招手作别彩云图试一试品一品星辉挥手惜别彩云图河畔金柳艳影图水底青荇招摇图 请为其它画面拟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榆荫青潭浮藻图满载星辉寻梦图 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品读,体会诗人情感。参考句式:我喜欢 图,诗中这样写道 ,从中我读出了作者 的情感.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赏析:首节中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 赏析:写河边的柳树倒映在康河之中的风景,宣泄了诗人无限欢欣和眷恋的情思新娘的比喻更是表达了作者对康桥无比浓烈的浓烈爱和温柔。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赏析:绿油油的水草如人一般地在柔波里招摇,像是在向诗人招手致意,诗人甘愿化为一条水草,承受康河的爱抚。可见诗人内心对康桥的依恋是何等的强烈,又是何等的缠绵啊!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赏析:“榆阴下的清潭”即“拜伦潭”这里的彩虹既可以看作是诗人在剑桥大学短暂生活的诗化,也不妨看作是对先哲的追思与怀想。“沉淀”更是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 绘画美: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每一节都包含一个美丽的画面。如河畔金柳倒影图,青草水底招摇图······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读康桥的情感美 探寻《再别康桥》中徐志摩的情感,还必须提起他生命中重要的一个女人:林徽音。剑桥是徐志摩和林徽音相识、相恋的地方,而今重回故地,物是人非,怎不让诗人心中生发无限感慨呢!与徐志摩相关的三个女子:张幼仪林徽音陆小曼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途中因遇大雾飞机在济南附近触山,飞机失事,志摩遇难,时年35岁。 这是徐志摩墓边的两页石雕 ,由梁启超书写“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去彩。”三种怀念,三种悲伤。 林徽音:志摩遇难之时,她和丈夫梁思成用碧绿的铁树叶亲手编制了花圈,梁思成还从志摩遇难的飞机残骸上拾来一块木板,林徽因将它常年挂在她的居室,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天。 陆小曼:志摩死后,小曼素服终身。她在自己的卧室悬挂着志摩的大幅遗像,每隔几天,总要买一束鲜花献上。1933年清明,小曼回硖石为志摩扫墓,写了一首感伤的诗:“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她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努力习画,终生不辍。三种怀念,三种悲伤。 张幼仪在离婚后成为一个新女性,她独立生活,事业有成,还为志摩的父亲养老送终,尽了志摩未尽的责任。她心如止水,尽心抚养儿子,在她56岁时,儿子徐积锴在美国成家立业,她这才与邻居医生结婚。 三种怀念,三种悲伤。 康河的水,曾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或许生命的河流就是一段曲折的沧桑;岁月的清溪就是迢迢前去的逝者,那么,我们便是那能听得康河之水清音的过客,希望这节课也一样能开启我们感受真善美的心灵! 读诗是为了遇见美好的心灵,而诗人柔软的内心本身就是一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