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短文两篇——《爱莲说》
【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的相关情况。
2、诵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传统文化固有的审美取向,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的志趣。
4、背诵默写短文,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学习重点】
1、掌握作者的相关情。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2、反复诵读课文到背诵默写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学习难点】理解传统文化固有的审美取向,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的志趣。
【学习过程】
任务一:了解文体知识及其作者情况。
1、“说”,是古代一种()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 ),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 )颇为相似。
2、本文作者?( ),字茂叔,( )哲学家,人称( )先生。他是中国( )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著作有《》、《》,代表作是《 》
答案:1、议论性 感想 杂文
2、周敦颐 北宋 濂溪 理学 太极图说 通书 爱莲说
任务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自学检测二: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蕃( ) 淤( ) 濯( ) 涟( ) 亵( )
噫 ( ) 鲜( ) 不蔓( )
2、划分课文的朗读节奏。
如何划分节奏?
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世人/甚爱/牡丹”是主谓宾结构。
二、四字短句,一般按照两个字划分。“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三、注意一些特殊词语,如出现“而、则”,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如“濯清涟/而不妖,”
四、根据语意划分,意思关系密切的词语划分在一块。如“水陆草木之花”,“草木”和“花”的关系更密切,所以划分成“水陆/草木之花”。“自李唐来”,“李唐”关系密切,所以划分成“自/李唐来”,不会读成“自李/唐来,”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自学检测三
1、解释字词。(包括课下注解和已经学过的字词)
(1)可爱者甚蕃(甚: ) (蕃: )
(2)晋陶渊明独爱菊(独: )
(3)出淤泥而不染(淤泥: )( 染: )(而: )
(4)予独爱莲之濯清涟而不妖(予: )(之: )(濯: )(涟: )(妖: )
(5)香远益清( 益: )
(6)亭亭净植( 亭亭: )(植: )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 )(焉: )(亵玩: )
(8)陶后鲜有闻(鲜: )(闻: )
(9)宜乎众矣(宜: )(众: )
(10)不蔓不枝,(蔓: )(枝: )
(11)花之隐逸者也;(隐逸: )
(12)水陆草木之花(之: )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
B.香远益清 益:更加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谓:称呼
D.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闻之于宋君
B.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濯清涟而不妖/尊君在不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丝竹之乱耳。
自学检测答案
1、解释字词。(包括课下注解和已经学过的字词)
(1)可爱者甚蕃(甚: 很 ) (蕃: 多 )
(2)晋陶渊明独爱菊(独: 只 )
(3)出淤泥而不染(淤泥: 污泥 )( 染:沾染 )(而: 表转折,却 )
(4)予独爱莲之濯清涟而不妖(予:我)(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濯: 洗 )(涟:水波)(妖: 艳丽 )
(5)香远益清( 益: 更加)
(6)亭亭净植( 亭亭: 耸立的样子)(植: 竖立 )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 )(焉: )(亵玩: )
(8)陶后鲜有闻(鲜:少 )(闻: 听说 )
(9)宜乎众矣(宜: 应当)(众: 多)
(10)不蔓不枝,(蔓:生枝蔓)(枝:生枝茎 )
(11)花之隐逸者也;(隐逸:隐居避世 )
(12)水陆草木之花(之: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应是“认为”
A.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
B.香远益清 益:更加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谓:称呼
D.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陶后鲜有闻/闻之于宋君(听说/使知道)
B.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播/从远处)
C.濯清涟而不妖/尊君在不(没有/通“否”)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丝竹之乱耳(都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任务三: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解和平时积累来翻译课文。
2、注意留、替、补、删、移、猜的六字法直译课文。
留字法:如“可爱”古今同义,都解释为“值得喜爱”,就保留,除外人名、地名、官职、时间性词语等专有名词都不用翻译。
3、按照直译法和意译法兼用的原则疏通文意。
4、翻译句子时,第一步:明确主干。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第三步:翻译句子要通顺,符合现代语法。
自学检测三:
1、根据扩字法翻译字词。
(1)可爱( )者甚蕃(2)出() 淤泥
(3)中通( )外直()
(4)香()远()益清( )
(5)亭亭净( )植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掌握特殊句式翻译。
(1)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属于( )句,应这么翻译: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属于( )应这么翻译:
3、重要句子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莲,花之君子者也。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自学检测答案
1、根据扩字法翻译字词。
(1)可爱( 喜爱 )者甚蕃(2)出(长出) 淤泥
(3)中通( 贯通 )外直(笔直)
(4)香(香气)远(远播)益清(清芬 )
(5)亭亭净( 洁净 )植
(6)可(可以)远观(观赏)而不可亵玩焉
2、掌握特殊句式翻译。
(1)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属于(判断)句,应这么翻译: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属于( 省略句 )应这么翻译: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长出却不沾染污秽。
4、重要句子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水上的、陆地上的各种草本的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长出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它不横生枝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笔直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
(3)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任务四: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比喻、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
自学检测四:1、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 ???。??????
(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 ? 。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 。
2、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爱莲说》作者周敦颐。“说”是一种古代文体。
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
C.文章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
3、《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4、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
自学检测答案:
1、(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D
3、参考答案:称赞莲的语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亭亭净植”几句,突出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出淤泥而不染”象征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有身处污浊环境中,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是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则表现作者认为君子应有美好的资质。
4、环境可以改变人;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