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三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23 21:5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一次世界大战讽刺地图??
(1914—1918)
山雨欲来欧罗巴 一触即发巴尔干
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
矛盾、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过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的导火线;理解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原
因条件 。
发展要求: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列强矛盾激化
的结果 。
相关知识联系
必修政治史专题三的辛亥革命;必修经济史专题二的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专题五的走向整体的世界;必
修文化史专题三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专题七的工业
文明的引擎。选修3的拿破仑。
“为什么要打”和“为什么能打”
一、动荡不安的世界------ 矛盾的欧洲
(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与争夺
以上材料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什么客观规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但毕竟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程度不一致,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是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健全;第二类是以俄德日为代表,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较为浓厚。
项目 英 德 法 美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4 2
1870 — 1913年工业增速(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力量对比突变)
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霸权斗争更激烈
三对基本矛盾出现
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列宁说:“世界是第一次被分割完了,所以将来只有重新分割。” “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
(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
英国这个机械化的开拓者,正在被旧世界和新世界抛在后面。从1870年至1913年,美国却有着远超三个强国的4.3%的年增长率,德国是2.9%,英国只达到2.2%,法国才1.6%。
——《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在这三对基本矛盾中,哪一对矛
盾将会成为最主要的矛盾?为什么?
“德国过去曾有那样的时期,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上让给另一个邻国,而自己只剩下纯粹在理论上主宰着天空,可是这种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
——皮洛夫在帝国议会上的演讲(1897年12月6日)
普法战争(1870-1871)法国战败,法国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赔款50亿法郎,丧失在西欧和中欧霸主地位,国内各阶级一致要求报仇雪恨。
上述文字和图画说明了什么?
在欧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彼此敌对的两大势力,两个大国都希望把全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得商业收入。┅┅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
—--(英)《星期六评论》1897)

矛盾的根源和实质:资本主义开放与扩张本性;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帝国主义矛盾的
根本原因,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
英德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
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还要摧垮英国的海上垄断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英国是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和德国舰队,法国是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夺取德国的萨尔区,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俄国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的统治。日本的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和攫取在山东的权益。意大利则要在地中海建立霸权。
1、根本原因:
2、实质:
3、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
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
(英国)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 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首相帕默斯顿
最后一个背景原因是欧洲诸从属少数民族的不断高涨
的民族主义愿望。这种愿望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是难以
对付的,那里的法国人仍不服从德国的统治。但在中欧和
东欧,它却是一场恶梦,由于对民族自决的要求日益增
长,那里多民族的帝国正处于差不多被撕成碎片的危险之
中。因而,民族自决与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的结合使欧洲
陷入大决战之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俄 国
(一)三国同盟的形成 
(1882年)
1、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含义如何?原因?
政策:“光荣孤立” 。
含义 :不同任何国家结成持久固定的同盟
原因: 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尤其是海军实力强大,是海上霸主;
2)英国为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
3)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大国法俄德等国都有矛盾。不愿加入任何一方。
3、20世纪初英国又为什么要放弃“光荣孤立”政策?
英德矛盾激化,自身实力下降,欲寻求盟友
2、长久以来英国对欧洲奉行怎样的政策?
大陆均势 (根本原因:国家利益决定对外政策)
德皇威廉二世
他给世界的印象是个战争狂
德国皇帝让他联想到“一艘蒸汽机已发动、螺旋桨已转动的战舰,但是没有掌舵人”“总有一天皇帝会闯下大祸” ——格雷(英国外相)
参谋总长毛奇“我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越早打越好”
社会达尔文主义
威廉二世的外交大臣比洛说:“……如果英国人谈大不列颠,法国人谈新法兰西,俄国人侵占亚洲,那么我们也要求建立大德意志。 ----俄 国
(二)三国协约的形成
1892年法俄协定
(1907年)
欧洲最终形成两大 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
1、巴尔干与奥斯曼土耳其的矛盾;
2、巴尔干内部的矛盾;
3、巴尔干各国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4、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巴尔干的矛盾(俄奥最主要)
(三)巴尔干火药库
材料1:1914年夏初,威尔逊总统顾问M ·豪斯上校声称:“只需要一颗星星之火,就会闯下滔天大祸。” ……一个半疯癫的18岁肺病患者,醉心于狂热民族主义剧毒的加弗利尔·普林西波……砰砰几枪,声震全球。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 汉森·鲍德温[美]
材料2:“在一九一四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2005全国文综高考卷
思考: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三、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普林西普被审陈述:“我毫不后悔,因为我坚信我消灭了一个给我们带来灾难的人,做了一件好事······我看到了我们的人民每况愈下······而且,我还知道他是德国人,是斯拉夫民族的敌人。”
讨论:有人说他是民族英雄,有人说是恐怖分子,你是如何看待的?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青年,在他当年埋伏站立
的地方用混泥土嵌下一双脚印.
1914年遇害皇储弗朗茨·斐迪南血迹斑斑的外套。
(一)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偕夫人到新被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其首府萨拉热窝。这次演习是以塞尔维亚做为假想敌人的,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极大愤怒,他们组织暗杀小组。6月28日皇储车队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19岁青年普林西普冲出人群射杀了斐迪南夫妇,即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导火线。
一阵枪响,打出一段疯狂与悲怆的历史!
上图是1914年8月被德国媒介广泛宣 传的照片之一,问: (1)火车上的士兵将去参加什么战争? (2)在他们看来,这是一场什么战争?
很多人对期待已久,把战争看成是释放已持续多年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危机的突破口。哲学家罗素评论说,普通的英国人肯定渴望战争。法国作家阿兰写道:“这个战争是美好的、正义的和伟大的。”德国艺术家托马希望“此次战争之后,将会出现一个自由、美丽、幸福的德意志”。当他们的政府宣布正式参战时,欧洲各国首都的民众在街头跳舞以示庆贺。当第一批士兵开往前线时,欢乐的人群向他们抛撒鲜花,以为他们很快不会凯旋归来。——摘自《春之祭》、《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二)战争的爆发
事后不久,德奥即欣喜若狂叫嚣:“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1914年7月28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随后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
崇尚战争和强权的威廉二世:
“火药是干的,剑是磨过的,目标明确,力量集中,悲观者已经被赶走,我为我武装的人民干一杯。”
思考: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
军事领域会对战争产生怎样的影响 ?
危害:预示战争更残酷危险,规模可能更大
A传统武器性能提高
B新式武器扩展海空
C新的交通手段
D新的通讯工具
突破战争地域,范围扩大
突破战争方式,手段先进
1. 客观条件:20世纪初的世界基本形成为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
2. 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 用于军事领域(交通和通讯)通讯;
3. 现实条件:争夺殖民地的斗争影响到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三)人类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四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

——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四) 一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斗争
萨拉热窝事件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引起的。
一、根本原因:
二、具体原因
三、直接原因:(导火线)
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军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争夺殖民地、世界霸权
表现:三对基本矛盾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三国同盟:德、奥、意
三国协约:英、法 、俄
第一次世界大战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根源:
实质:
课堂小结
?
通过学习,你从中可得到哪些启示?

1.要通过正当的经济手段促成自身的发展

2.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各国不承担战争义务

3.要正确应用科技成果为人类造福

4.要警惕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
问题探究
1.1895年,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这番话的实质是
A.加强与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
B.与英国在全球进行商业竞争
C.发展工业,使德国成为“世界工厂”
D.推行殖民扩张,控制全世界
2.(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2011届高三测试,15)1914年8月2日英德双方谈判时,德国首相指出:“你们是否要为一张废纸(指保证比利时中立的条约)和我们开战?”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我们承担着光荣的责任,要保卫一个弱小邻国的独立、自由与领土完整。如果哪些国家说他们只有在条约对他们有利时才守约,我们就不得不使局势变得只有守约才对他们有利。”以上材料反映出英国的真实意图是( )
A.为维护比利时的中立而对德作战
B.为维护国际公约的尊严而对德作战
C.以武力阻止德国势力的扩张
D.以武力逼迫德国遵守《凡尔赛和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