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语文高中二年级《史记》第四单元知识梳理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鲁人版语文高中二年级《史记》第四单元知识梳理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24 18:3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
高中 语文 二年级
《<史记>选读》第四单元
知识梳理
学习目标

1、梳理第四单元常见文言实词

2、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梳理第四单元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积累第四单元中的文言特殊句式
*

文言实词通常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在文中的含义”是指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包括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
一词多义

率领
一词多义
凭借,借助

假装
如果,假如
假期
宽容,通融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从与俱东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张良从外来谒
择其善者而从之
弟走从军阿姨死
樊哙从良坐
*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
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 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差甚远。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
通假字
通假字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

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
古: 流眼泪,哭泣 今:鼻涕

金就砺则利
古:泛指所有金属 今:黄金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小 结
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
形容词作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
分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进入
名词用作意动:把宾语看作(当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译为“把......作为”“以......为”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代表的性质或状态,译为“认为......,觉得......”
实词是学习文言文读懂文言文的基础,学习实词,除了借助“方法”,平时学习中更要努力积累,多读、多背、多总结。
小 结
文言虚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
表示原因,译为“因”“由于”
文言虚词
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
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连词,表示因果,译“因为”
文言虚词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文言虚词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代词,“你”“你的”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

汉之败却彭城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

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遂成竖子之名

城之不拔者二耳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燕人闻之 /田忌信然之
顷之,燕昭王卒
田忌欲引兵之赵/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

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代词
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动词,到
文言句式
特殊句式
“为”字表判断
“是”表判断

庞涓
魏王
魏王
变成
被动句
“……见…...于”表被动
“为……所”表被动
无标志
注意:被动句在翻译时一定要加“被”,或使用表被动的词语表达,如“受”“受到”“遭到”等
“见”表被动
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指介词结构后置。由“以”“于”构成的介词结构居多。翻译时,一般将介词结构移到动词前。
倒装句
倒装句
定语后置句翻译时一般把后置定语调至中心语前
释放囚禁的箕子
逃跑的士兵超过一半了
于是令万名擅长射箭的齐军
没被攻占的城邑只有两座了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