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短文两篇
——《陋室铭》
【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的相关情况。
2、诵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传统文化固有的审美取向,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的志趣。
4、背诵默写短文,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学习重点】
1、掌握作者的相关情。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2、反复诵读课文到背诵默写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学习难点】理解传统文化固有的审美取向,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的志趣。
【学习过程】
任务一: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知识链接: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2学生复习上学期学过的诗歌。
3、根据课下注解掌握“铭”的文体知识。
自学检测一:
1、本文作者?( ),字梦得,( )代文学家。其诗风格豪健、俊朗,后人称之为“ ”。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诗歌《 》。
2.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或( )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押韵的,属于古代的骈体文。常见的铭有( )( )。
答案:刘禹锡,唐代,“诗豪”《秋词》
2、警戒自己,称颂功德 座右铭 墓志铭
任务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自学检测二: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陋室铭(???)德馨(???)鸿儒?(???)案牍(???)?苔痕(???)?西蜀(???)
2、解释字词。(包括课下注解和已经学过的字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 )名( )。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3)斯( )是陋( )室,
(4)惟( )吾德馨( )。
(5)谈笑有鸿( )儒( ),
(6)往来无白丁( )。
(7)可以调( )素琴( ),
(8)阅金经( )。
(9)无丝( )竹( )之乱耳,
(10)无案牍( )之劳形( )。
(11)孔子云( ):“何( )陋之有?”
3、古今异义词。
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 今义:样子。
4、掌握活用词。
①有仙则名 名词活用作动词 释义:
②有龙则灵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释义:
③苔痕上阶绿 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 释义:
④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活用作使动词 释义:
⑤无安牍之劳形 形容词活用作使动词 释义:
5、一词多义
之:(1)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助词,用于标明前置宾语。(宾语前置的标志。)
找出课文的“之”的句子,判断是哪一种用法。
答案:1、míng, xīn , rú, ?dú, tái, shǔ
2、(1)就 出名,有名 (2)灵验 (3)这 简陋 (4)只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5)大 读书人 (6)平民 (7) 调弄,弹奏 不加装饰的琴 (8)佛经 (9)弦乐器 管乐器(10) 官府文书 形体,身体 (11)说 什么
3、答案:形体、躯体。
4、答案:①出名,有名。 ②灵验。 ③爬上,长上。 ④使……受到扰乱。 ⑤使……受到劳累。
5、(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何陋之有:助词,用于标明前置宾语。(宾语前置的标志。)
任务三: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节奏)。
2、朗读指导。
①找出文章的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有延长音。
②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意。
③“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句(“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④“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最后两句。4
2、按上述要求自由朗读全文。
3、文言翻译的原则,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请按照直译法和意译法疏通文意,并指出哪些句子必须用意译法。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正确把握关键词语,就很难准确翻译出全句。因此,对关键词语更要字字落实。
意译,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把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法。
如:苔痕上阶绿,直译为苔痕爬上台阶,台阶碧绿。意译为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
自学检测三:
1、根据扩字法翻译字词。
(1)山不在( )高,有仙( )则名。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 )馨。
(4)苔痕上( )阶( )绿,
(5)草色入( )帘( )青。
(6)谈笑( )有鸿儒,
(7)往来( )无白丁。
(8)可以调素琴,阅( )金经。
(9)无( )丝竹之乱( )耳( ),
(10)无案牍之劳( )形。
2、掌握特殊句式翻译。
何陋之有? 属于( )句,应这么翻译:
3、请指出哪些句子必须用意译法。
4、按照课文的理解填空。
(1)表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 , 。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
(3)描写室主人生活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 。
(4)具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是: ?
(5)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 。
(6)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 , 。
(7)从反面虚写陋室中生活并表现淡泊心境的句子是: , 。
(8)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 。
答案
1、(1)在于 仙人 (2)居室 (3)品德,德行 (4)爬上,长上台阶(5)映入 窗帘
(6)说说笑笑(7)来来往往(8)阅读(9)没有 使......扰乱 耳朵
(10)使......劳累
2、宾语前置句,翻译:有什么简陋呢?
3、(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答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任务四:理清文章思路,品味语言。
自学检测四:
1.?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2.?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 、 、 三个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 的节操和 的情趣。
3.?作者是怎样写“陋室不陋”的?
4.?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5.?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6.?联系上下文,说说对于陋室的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8.?“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自学检测答案:
1.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2.居室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 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
3.居室环境—清幽雅致? 交往人物—高雅脱俗? 日常生活—清雅安适?。
4.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6.对陋室的描写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本。
7.最后一句,作者引用孔子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一方面巧妙回应开头“惟吾德馨”。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再次有力的点明主题,同时表明:作者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
8.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环境特点:恬静,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