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四年级第二学期--面具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美术四年级第二学期--面具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0-11-06 19:2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面具
小学美术四年级第二学期
面具的起源
面具的起源
面具作为世界上古老民族共生的文化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少数民族面具有着丰富的种类和鲜明的特色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具原有的鬼神崇拜宗教迷信内涵逐渐淡化,而其艺术性、娱乐性的审美价值日益增强,已成为一种文化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中国古代的面具 —四川三星堆青铜面具
中国古代的面具
面具,是中国各民族共生的古老文化现象。在史前文化中,炎帝后裔之三苗九黎所信奉的黄金四目、铜头铁额、鬓如剑戟、头有角的战神形象,就是最古老的面具写真。古人出于对图腾、神灵的敬畏,不得不祈求它门发挥超自然的威力,战胜自然的或人为的灾难,来保护自身的生存和繁衍,而面具正能起到超脱红尘,超脱自我的通神、祈祖、驱鬼、逐疫的作用。所进行的活动称为祭祀。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文明古国,面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确是各民族普遍存在的。也是各民族文化与生俱来的本能,按其流布有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非洲面具—1
非洲面具—2
非洲面具—3
埃及面具
西藏面具—1
西藏面具
藏面具:以青海、西藏藏族的原始祭祖和藏传佛教为背景,形成了寺院和民间跳鬼(藏语称“羌姆”)面具及藏戏面具。目前使用藏面具的民族有藏、土、裕固、门巴、羌及部分蒙古族。
西藏面具—2
西藏面具—3
西藏面具—4
西藏傩面具—1
西藏傩面具—2
西藏傩面具—3
西藏傩面具—4
西藏傩面具
傩面具:源于远古的中原祭祀,只是一种驱鬼除邪仪式。宋代是傩面具发展的时朝,从北宋末年它们与江南少数民族图腾崇拜、传统祭祀相结合,形成了内容广泛的面具文化。目前使用傩面具的少数民族有苗、土家、瑶、壮、侗、水、京、布依、仡佬、毛南族等。
其他少数民族面具
云贵巫觋面具:以云南、贵州少数民族的图腾崇拜与巫师祭祀为背景,形成的群体性迎神纳福或丧葬安魂面具,目前使用这类面具的有彝、基诺、景颇、布依、佤、白、傣及云南的壮族。
萨满面具:以北方少数民族的图腾信仰和萨满文化为背景,衍化出来的跳鬼、丧葬面具,目前在蒙古族、满族。赫哲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中尚有少量遗存。
京剧面具
京剧为360余种戏剧之一,自180年前的清朝乾隆时代始,作为最普遍的传统艺术,普及中国各地。京剧里扮演的人物几乎都是历史人物,例如诸葛亮、曹操、杨贵妃及武则天等,内容也较实际。 而且,通过面具表示人物的好坏:红脸代表忠臣;黄脸代表奸臣;蓝脸代表傲慢;白脸代表阴险;黑脸代表正直严肃;紫脸代表从容正派;绿脸代表勇敢粗暴;丑角鼻眼漆成白色。
京剧面具—1
京剧面具—2
陕西社火面具 —1
陕西社火面具—2
色彩的应用
1 色彩鲜艳 。
2 对比强烈 。
3 体现作品的个性。
材料与工具
各种材料的彩纸,剪刀,胶水。
制作的过程
1 制作脸型。
2 制作脸部的五官。
3 粘贴组合,添加并装饰。
制作过程中的注意要点
1 粘贴时注意左右对称。
2 造型不求逼真,但要求大胆夸张。
3 注意材质的对比。
面具在生活中的应用
面具的应用
面具作为一种古老文化,曾广泛地进入中国各民族的社会生活领域,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所蕴涵的文化积淀,涉及到宗教、祭祀、民俗、艺术等各个领域,是各民族历史的一面镜子。
另类面具
昆虫中的面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