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来养蚕
1、教材分析:
本课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教学内容是按照“讨论怎样养蚕——观察蚕卵——观察蚁蚕”的思路编写的。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让学生通过观察蚁蚕和蚕卵知道蚕卵能孵出幼虫,刚出壳的小蚕叫蚁蚕。本课教学设计了如下活动:一、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什么?有什么问题。二、观察蚕卵和蚁蚕,初步领略生命的伟大。
2、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养蚕热情高,他们活泼好动,对于新的知识有着比较强的求知欲,对于科学现象也非常感兴趣。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能结合养蚕的实际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目标:
1、经历和体验观察蚕的一生的过程,观察和描述蚕生长发育中的一般现象,能掌握正确的养蚕方法。
2、能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用语言描述蚕的一生。
3、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4、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蚕的一生,知道如何养蚕,学写观察日记。
教学难点:
了解蚕的生长发育过程,知道如何养蚕,并坚持记录。
5、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材料: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图片
6、课时安排:
1
课时
7、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出示一块丝绸,谈话:这是什么材料?丝绸是用什么织成的?(蚕丝)蚕丝是从哪里来的?(蚕吐的)
2、询问:你们养过蚕吗?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交流如何养蚕。
二、学习新课
1、师生谈话
(1)提问:关于养蚕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2)讨论:蚕和我们人类一样,也共同拥有宝贵的生命。那么在蚕宝宝出生前,要做好哪些准备?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成为称职的“蚕妈妈”?(引导学生从食、宿、呼吸、保健、安全等方面为蚕宝宝做考虑)
(3)提问: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2、认识蚕卵。
(1)仔细观察蚕卵(提示用尺子测量直径,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态)(提醒蚕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轻拿轻放)
(2)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对蚕卵进行观察,并用语言或图画的形式描述蚕卵。
(3)谈话:把我们刚才观察蚕宝宝的过程记录下来,就成为蚕宝宝的第一篇日记。
3、认识蚁蚕
(1)提问:刚刚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的?
(2)看书上第19页)你认为这时候的蚕像什么?你知道这时候的蚕叫什么名字?
(3)分组观察蚁蚕(或看有关蚁蚕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4)用语言描述蚁蚕。
八、板书设计:
1我们来养蚕
蚕卵:扁平的椭圆形、灰紫色
蚁蚕:刚出壳的小蚕,全身乌黑,布满细毛,形似蚂蚁
9、教学资源:
养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重要技艺,种桑养蚕之法相传源于黄帝的妻子螺祖。家蚕的祖先认为是野蚕,形态上和家蚕几乎没有差别,而且与家蚕长大后能自然杂交产生后代。有称为“青白”的一家蚕品种,据说是由野蚕和家蚕杂交而来的。其它家蚕的性状明显地是从野蚕传来的也不少。染色体数野蚕为n=27,家蚕为n=28,认为家蚕是野蚕的一个染色体在进化的过程中切断为两个而产生的。对于野生柞蚕的利用,宋元以前主要做丝絮、打线及纺粗帛用,宋元后山东登莱地区已推广人工放养野蚕,产量大增。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观察蚕卵和蚁蚕,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和蚁蚕,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这些任务的完成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我让学生亲自观察、测量,在他们的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地获得知识,使学生感觉到这些知识是他们自己探索出来的,因而更有成就感,更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更加热爱科学这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