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在哪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无处不在
2、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
2、知道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力的存在以及力对物体的影响。
教具准备:
篮球、玻璃球、橡皮泥、塑料瓶、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发现力的存在
谈话:今天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上科学课,你们的科学书在哪里?拿给老师看;你们的文具盒在哪里,拿给老师看。
师:好的,准备的很充分,我们今天学习《力在哪里》这一课(板书)。
力在哪里?能否也拿给老师看一下?(生顿时茫然。)
稍作停顿,师:不好拿,是吗?能否做一个有力存在的动作给老师看看?
学生非常积极,课堂气氛活跃。
继续提问:在你做xx动作的时候,力在哪里呢?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并找学生试着说一说。
1、出示一个篮球,你有没有办法让移动中的篮球停下来?上来试一试。(师生互掷篮球)。
2、你看到力了吗?力是什么样子的?(为难学生,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力是无形的,我们只能感受到力的存在。)
3、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你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吗?
(1)、(双手轻轻拿住一根粉笔),感受到力了吗?
(2)、(用力掰断粉笔),感受到力了吗?
4、提问: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大屏幕上的情景,你能否从中找到力在哪里呢?
(师出示图片)
出示图片1:举重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教师适时点评。
出示图片2:灌篮
学生回答:有,手臂有力,要不然他就灌不了篮。
师及时总结:浑身充满了力量。
依次出示图片3:射箭、图片4:帆船前进,学生讨论力在哪里,并得出答案。教师巡视指导,适时点评
提问: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吗?(可以安排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力无处不在。
(板书:无无处不在)
继续提问:这些力看的见吗?(为难学生,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进一步巩固力无处不在。)
对,力是无形的,但是这些力作用在物体上时产生的效果我们却能体验和观察到。
二、认识力对物体运动有影响
通过前面几个我们感受力的活动,你发现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接下来马老师想让大家用玻璃球来研究一下力的作用。
1、(出示玻璃球):大家看,现在这颗玻璃球在桌面上静止不动,你能用力让它动起来吗?(点大屏幕)
玻璃球在材料盒中,大家可以出来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做的?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及时总结,找到合适的方法。
2、提问:现在我们已经会让静止的玻璃球动起来了,你能让滚动中的玻璃球滚得快一些、慢一些或拐弯吗?(点大屏幕,学生思考片刻)
有办法了吗?快试试吧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各小组都找到有效地方法。
3、提问:我们发现,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呢?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适时总结
结论1:力可以使静止的玻璃球动起来,也可以使玻璃球动得更快些,还可以使玻璃球停下来。
三、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
扳手腕活动
(1)、教师提问:边玩边思考:获胜主要靠什么?为什么扳手腕特别费劲呢?
(2)、学生活动,教师参与指导
(3)、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4)、要精确测量力的大小,就必须使用弹簧秤,出示弹簧秤,请同学们读测力的方法。(课件)
(5)学生活动测砝码和笔袋的重力
(6)完成表格
三、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的怎样?有什么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