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授课:李卫老师
人教版《数学》
八年级下册
[慕联教育同步课程]
课程编号:TS1706010202R8218010203LWJ
慕课联盟课程开发中心:www.moocun.com
18.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3)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学习目标
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
理的内容;
2.经历探索,猜想,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
我们在研究平行四边形时,经常采用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能否用平行四边形研究三角形呢
如图,△ABC中,D,E分别是边AB,AC
的中点,连接DE.
像DE这样,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A
B
C
D
E
观察图形,能发现DE
和BC有什么关系吗?
探究新知
两条线段的关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DE与BC的关系
DE∥BC
度量一下你手中的三角形,看看是否有同样的结论?并用文字表述这一结论.
分析:
猜想:
A
B
C
D
E
探究新知
猜想: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D
E
已知,如图,D、E分别是△ABC的边AB、AC的中点.
求证:DE∥BC,
.
探究新知
平行
角
平行四边形
或
线段相等
一条线段是另一条线段的一半
倍长短线
探究新知
D
E
延长DE到F,使EF=DE.
连接AF、CF、DC
.
∵AE=EC,DE=EF
,
∴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
∴CF
BD
∴CF
AD
.
∴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
已知,如图,D、E分别是△ABC的边AB、AC的中点.
求证:DE∥BC,
.
F
探究新知
D
E
F
∴DF
BC
.
∵DE=EF
∴DE
探究新知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
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
D
E
三角形有3条中位线
探究新知
D
E
练习1.如图,在△ABC中,D,E,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以这些点为顶点,在图中,你能画出多少个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巩固新知
D
E
F
解:连接DE、EF、DF.
D,E,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
∴DF是△ABC的中位线,
∴DF
,
∴DF
BE,
∴四边形BDFE为平行四边形
同理:四边形DECF、DEFA、EFDB是平行四边形.
∴可以画出4个.
2.
如图,A、B
两点被池塘隔开,在AB外选一点
C,连接AC和BC,怎样量出A、B两点间的距离?
根据是什么?
解:取AC、BC中点E、F链接EF,
则EF为△ABC的中位线,
∴
,
∴我们只要量出EF长度即可.
E
F
巩固新知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课堂小结
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义,
一种思想:转化思想.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位线.
慕联提示
亲爱的同学,课后请做一个习题测试,假如达到90分以上,就说明你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有关情况将记录在你的学习记录上,亲爱的同学再见!
下节课我们不见不散!杭州慕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www.moocun.com)
人教版数学八下18.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3)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1.如图,△ABC中,已知AB=8,∠C=90°,∠A=30°,DE是中位线,则DE的长为()
A.4
B.3
C.2
D.2
2.如图,△ABC中,D是AB的中点,E在AC上,且∠AED=90°+∠C,则BC+2AE等于()
A. AB
B. AC
C. AB
D. AC
3.如图,A,B两点被池塘隔开,在A,B外选一点C,连接AC和BC,并分别找出AC和BC的中点M,N,如果测得MN=20cm,那么A,B两点间的距离是多少?()
A.20m
B.30m
C.40m
D.50m
4.如图,在矩形ABCD中,P、R分别是BC和DC上的点E、F分别是AP和RP的中点,当点P在BC上从点B向点C移动,而点R不动时,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线段EF的长逐渐增长
B.
线段EF的长逐渐减小
C.
线段EF的长始终不变
D.
线段EF的长与点P的位置有关
5.如图,在△ABC中,点E、F分别为AB、AC的中点。若EF的长为2,则BC的长为()
A. 1
B. 2
C. 4
D. 8
6.已知△ABC的各边长度分别为3cm,4cm,5cm,则连接各边中点的三角形周长为()
某地需要开辟一条隧道,隧道AB的长度无法直接测量。如图所示,在地面上取一点C,使C到A、B两点均可直接到达,测量找到AC和BC的中点D、E,测得DE的长为1100m,则隧道AB的长度为(
)
A. 3300 m
B. 2200 m
C. 1100 m
D. 550 m
8.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4,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长为()
9.如图,M、N分别是△ABC的边AC和AB的中点,D为BC上任意一点,连接AD,将△AMN沿AD方向平移到△A1M1N1的位置且M1N1在BC边上,已知△AMN的面积为7,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 14
B. 21
C. 28
D. 7
10.如图,EF是△ABC的中位线,O是EF上的一点,且满足OE=2OF。则△ABC的面积与△AOC的面积之比为()
A. 2
B.
C.
D. 3
答案解析:
D
解析:∵∠C=90°,∠A=30°,
∵∠C=90°,∠A=30°,
∴BC=AB=4,
又∵DE是中位线,
∴DE=BC=2.
故选:D
B
解析:如图,过点B作BF∥DE交AC于点F.
则∠BFC=∠DEF.
又∵点D是AB的中点,
∴EF=AE.
∵∠DEF=∠BFC=180° ∠AED=180° (90°+∠C)=90° ∠C,
∴∠FBC=∠BFC,
∴BC=FC,
∴BC+2AE=AC.
故选:B
3.
C
分析: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知AB=2MN.
解析:如图,∵AC和BC的中点是M,N,
∴MN是△ABC的中位线,
∴AB=2MN=40m.即A、B两点间的距离是40m.
故选C.
4.
C
解析:连接AR,
∵矩形ABCD固定不变,R在CD的位置不变,
∴AD和DR不变,
∵由勾股定理得:AR=,
∴AR的长不变,
∵E、F分别为AP、RP的中点,
∴EF=AR,
即线段EF的长始终不变,
故选:C
5.
C
解析:∵点E. F分别为AB、AC的中点,
∴EF是△ABC的中位线,
∴BC=2EF=2×2=4,
故选:C
6.
D
解析:
×12=6cm
故选:D
7.
B
解析:
8.
A
解析:=×4=2
故选:A
9.
A
解析:
∴MN//BC,MN=BC
10.
D
解析:∵EF是△ABC的中位线
∴EF∥BC,EF=BC,
∵OE=2OF,
∴OE=×BC=BC,
设点A到BC的距离为h,
则S△ABC=BC·h,S△AOC=OE·h=×BC·h=BC·h,
∴△ABC的面积与△AOC的面积之比=3.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