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美丽-五角星

文档属性

名称 触摸美丽-五角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0-11-22 20: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课题:触摸美丽(八年级上册第四课)
教材分析:
《触摸美丽》是选取2002年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的第四课内容。整个教材的特点:它是以美术与自我、社会,美术与自然、环境两个方面来组课的,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力求使教材的基础性、科学性和开放性、趣味性得到有机的结合。本课的前一课是:《缤纷家用电器》,后一课是:《与米罗游戏》。本课在二者之间,实际上是一个过渡,它是由绘画转向手工,由纸上的三维物体向空间中的三维物体的过渡阶段。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将美术学习分成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综合、探索”。而本课属于“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本课在整套教材中与八年级下册《五角星》知识的内在联系最为密切,两课共同组成了一个关于材料及形式美探究的教学单元,但是又有各自的教学侧重。如果说《五角星》定位重点更多在画出肌理与质感,那么,《触摸美丽》的定位重点更多在于直接利用材质本身的肌理与质感进行造型,探索适合材质形式美感表现的技巧。把握这个基本定位是处理好这两课教学的关键,也更有利于建立单元教学的整体观念。
本课选择“触摸美丽”这个与生活、自然紧密相关的课目,指导学生制作装饰作品,帮助学生认识材料的肌理、质感特性,感受材质的形式美感,探索不同材质在装饰作品中的运用技巧。从而进一步理解:材料作为造型艺术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体现视觉艺术的形式美感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教材从感受、了解不同材质的特性入手,展现了各种材料的图片,如金属、木材、毛绒、石头、牛仔布等,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其特性与美感(如纤维材料柔软温馨,木质材料自然质朴,石质材料坚硬冷漠等等)。并呈现了不同材质运用于装饰画中的美术作品,通过欣赏装饰作品中的材料美,感受不同材料表现的不同视觉美感。通过运用不同材质改画与制作装饰作品的活动,帮助学生关注材质本身具有的形式美感,懂得利用生活中的边角余料“变废为宝”、“变残为美”,制作成精美的装饰艺术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列举的图片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各种材质的图片、各种材质制作的装饰作品、材料加工与处理的图示,以及制作加工的工具材料等等。并且选择具象绘画与依此改制成的装饰作品进行对比呈现,启迪学生的思维。
作业的设定范围较为宽泛,只强调以某种材料为主并辅以其他材料合作完成装饰作品,表现形式、加工方法等均不限。教材中呈现了各种技巧与形式的装饰作品作为练习参照。
“活动一”通过把一幅绘画作品改造成为一件装饰作品的活动,依托一定的视觉形象为造型基础,加深学生对材质的认识,提高学生利用材质加工处理,进行视觉表现的能力。
“活动二”在相对限制材料种类的前提下,提倡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合作完成一件装饰作品的造型设计与加工制作。
“评价建议”一栏中,提出了是否关注材质、感受材质美感的评价要求,并且提出了以表格打“√”的形式,从作品的选材、色彩、构图、风格等诸方面对学习绩效测评的评价建议,作为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检测知识、能力水平的参考。另外,将能否与他人友好交流并合作完成练习也作为一项评价指标。
“资料库”中以文字的形式介绍了各种材质的物理特性以及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介绍了装饰画的特点。
“学习大空间”一栏提供了有关材质在生活用品中运用,在建筑物与室内装饰中运用的介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拓展美的视野。
教学理念:
  在本教学方案中,我主要采用三个有别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使得美术教育的实际和所倡导的主导方向相协调:
  1、引导学生关注材质本身具有的形式美感,懂得利用生活中的边角余料“变废为宝”、“变残为美”。
  在设计装饰画时,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废弃品来创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来表现,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不仅把练习运用于设计制作装饰画中,更要延伸到平面与立体或半立体形态作品皆可的现代装饰造型作品范畴中去。在材质形式美的学习上,在材质肌理与质感的合理运用及搭配技巧方面予以重点突破,通过对作品的比较、分析,帮助学生加深体验不同材质大小、疏密、形状等多种对比手法的合理运用。学生不必囿于一定要像什么这样一个思维定式,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利用材质进行构图组织、搭配、对比、协调等形式要点上来。通过对材质的深层认识和了解更加关注生活中,能够利用家庭废弃物和生活中的边角余料 “变残为美”来装饰美化自己的生活。
  2、以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为主
  合作学习方式,既区别于独立学习、独立作业,又离不开自主参与,因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培养学生的互动学习,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而成为一种全新的课堂组织形式。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式、合作创作式、互动交流式、比赛评选式等几种组织形式。
为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很大,在完成教材两个主体学习活动后,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课外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创造性地利用身边的边角余料,通过挖掘其中材质的形式美感,运用一些展现材质形式美感的对比技巧,变废为宝、变残为美,精心设计制作成一件装饰艺术品来装饰自己的家。作为课堂内容的延续。
  3、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美术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新的教学改革浪潮中被广大教育者重新审视,对其重新注入了新的意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美术教学中的评价,除了注重教师的评价外,我更加注重学习主体——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自我评价是带有浓厚情感体验的自我认识活动,它使学生成为了评价和被评价的主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决策而形成的自我评价能力,以及自我评价能力对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学生完成装饰作品设计制作练习后,有一段时间是对学生进行集中的教学展示与评价活动。课程设计中是先就班级中最优秀的一组作业进行展示评价,在积极肯定的同时,也提供给了每组学生一种评价的基本模式与指标,然后请每组推选一位同学简单介绍本组的设计意图与构思过程,请其他组的同学提出对作品中肯的看法,及时总结与归纳。特别值得注意的评价要点,评价中关注每个小组学生的合作情况。比如:某个小组一起完成了较为复杂的装饰作品,这就值得肯定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较强。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也大大的提高,为其他学科学习开了个好头。
课型: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认识体验材料、感受材质质感特性,妙引学生探究新知。
2、过程与方法:
引领学生自主全体参与学习。
注重过程,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感受生活,看待社会,提高审美情感,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触摸体验不同材料,感受材质,探究新知。
2、难点:妙用材料,大胆想象。
教具与学具:
1、教具:教科书、不同质感的实物、不同材质的范作。
2、学具:剪刀、颜料、胶水、纸箱、麻布、粮食、毛线等不同材质。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可分为:
情境导入——感受体验材质——作品欣赏——探究创作——展示评价——情感升华
四个环节:
不同材料不同质感——不同质感不同感受——不同感受不同想象——不同想象不同评价
首先请学生触摸盒子内的这些我们经常都接触的物品,导入新课。
接着进入对材质的感受与体验环节,观察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材质用品,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触摸、撕扯、敲击、搓揉等手段,感受体验各种材质的肌理或者质感特性,在此基础上展示讨论活动。讨论内容包括:1、不同材料各有什么特性,如软与硬、轻与重、粗与细、韧与脆、粗糙与光滑等等。2、它们各适合表现什么内容或形象。围绕讨论作好有关准备:如了解相关材料知识。
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再做适当归纳,并展示各种装饰作品实物,引导学生欣赏,向学生展示几件教师及美术活动小组学生设计制作的装饰作品(教师或许需要自己课前多花时间制作装饰作品作为教学欣赏作品来替代媒体的展示。但因为这是教师亲手设计制作的装饰作品,学生会感到特别亲切,教师也会在设计制作过程中获得更多展现材质形式美感的技巧与体会,这样更加易于获得多媒体展示难以获得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感受其形式美感与生活情趣,并判断其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怎样制成的?着重分析制作材质的形式美感,引发学生探求形式美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看看作品是怎样利用材质肌理、质感的对比与统一来表现形式美感的。在学生获得初步美感启示的基础上,就如何进行作品的构思、构图与表现制作方法展开师生间的讨论交流活动,并向学生演示对不同材料的一些加工处理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材质选择与处理、构图、色彩等内容的具体创意上,为练习做准备。
提示学生在动手制作前务必就作品的构思、构图与表现制作步骤、工艺、方法等展开小组讨论交流活动,从而明确设计与制作的大体方向。
本课时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要求人人积极参与,在具体制作前提倡有集体设计讨论过程,也可以边制作、边讨论、边修改。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直接参与学生的制作,帮助学生一起完善创意,提出一些制作改进的建议,调动学生不断完善设计,不断优化制作工艺的兴趣。
教学过程:
步骤 授课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约3分钟) 游戏导入:请同学们触摸盒子里的物品麻布:粗糙、柔软的,没声音 玻璃杯:光滑、坚硬的,声音清脆的上节课的(缤纷电器)中有些电器表面材质我们都是画出来的,这节课就用刚才触摸的这些真实感觉的材料来填充设计我们的画面。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感受这美丽多姿的世界——触摸感受美丽进入正课,板述课题。 学生思考并踊跃发言。 1、吸引学生的目光、锻炼口头表达能力。2、培养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体验探究 (认识材质)(约7分钟) 不同材料不同质感认识材质:展示三组实物让学生代表上台触摸体验铁壶(坚硬、光滑、冰冷)、瓦罐(轻脆、粗糙)、毛线(柔软、温暖)等不同材料的软与硬、光滑与粗糙等质感特点不同质感不同感受要求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共同感受体验石头、光碟、麻布等材质在同学们心中的感受。例:石头在我们心中是什么感受,麻布是什么感受。学生举例说明:要表现现代感用什么材质?要表现古朴用什么材质?老师补充:不锈钢、树皮等。 学生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探究 (材质运用)(约10分钟) 1、引导学生为什么要如此选择材质,能不能换作是别的什么?例:用棉布能不能体现现代感;铁棍能不能筑出鸟巢的温暖感觉。得出总论:材质的选择要符合对象的本身的特点。加强学生对材质和谐、对比的运用。2、老师提问:A:老师用了哪些材料?为什么非要选择磁带、图钉、铁丝等(而不是质地柔软细腻的布和毛线?)为什么选择的颜色不是浅色而是深色系?得出总论:不同的材质可以表现不同的主题与情感。B:老师用了几道工序?用了什么方法?小结方法步骤:A、画出草稿图B、材质的选择(恰当地运用材质、注重对象的色彩和画面的色调)C、确定主题,加工制作3、请学生上台用材料填充草稿图做练习活动。 探究学习1、欣赏教师作品《新摇滚》2、欣赏美术活动小组学生作品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活动(约20分钟) 不同感受不同想象作业要求:A、一组合作的形式,既分工又合作的原则B、作品立求有创意,合作精神强C、底版以30*20CM左右大小为宜D、以某种材料为主并辅以其他材料E、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老师巡回辅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及爱护环境。 综合运用(在这一节中充分将不同的材质表现不同的主题与情感。(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创作)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能力
作品展示及评价(约5分钟) 不同想象不同评价教师主要充当教学组织与引导的角色,同时鼓励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与交流。 将创作好的作品让小组代表展示在讲台上。自评首先讲述自己构思意图满意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又不足。然后同学们互相评价。老师只是引导学生评价,不参评。 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审美情感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把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看起来是“废品”的东西,经过我们巧妙的构思,精心的制作,变成了可观赏、有价值的艺术品,达到了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要做个有心人,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找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生活中创造美。成为家乡环保的小护卫。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