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逐题预测研究4——非选择题第41题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逐题预测研究4——非选择题第41题 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23 13:4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高考历史全国Ⅰ卷预测研究4
二 非选择题
41题
近三年高考试题
(2019年全国高考Ⅱ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表2 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
年份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1950 61 8785 2733 484
1955 285 10617 4527 941
1965 1223 11926 9102 4116
1975 2390 10582 14134 10231
1980 3712 10080 14800 11141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0分)
【答案】
(1)趋势:
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
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
中国:快速增长。
原因:
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
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
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
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
(2)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
科技水平提高;
对外开放、引进外资;
投资大幅增加。
(2018年全国高考Ⅱ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4分)
【答案】
(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3分)
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3分)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2分)
有利于发展生产;(2分)
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分)
(2)内忧外患;(3分)
西方民主思想传播;(3分)
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3分)
(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
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每项2分,答出其中两项即可得满分,本小题总分不得超过4分)
(2017年全国高考Ⅰ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分)
【答案】
(1)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君主专制被推翻;
等级制度被废除;
《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
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
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近三年考点规律
2019年 二战后中外工业化(中外钢铁业发展)
2018年 基层治理(中国宋代以来基层治理)
2017年 近代中外民族主义思潮(法国大革命和国民党的民族主义)
41题解题基本套路
特点类变化类的解题思路
直接带着问题到资料里找、划关键词
合并归纳提升后形成文本

背景、影响类解题思路
首先审题注意时间空间
其次运用基本模板 确定基本思路框架
然后带着问题到资料里面直接寻找“现成”答案,并将其放到基本框架里
结合所学基础知识推导出“资料外”答案
最后合并同类项形成书面文字
内容序号化、段落化、整齐化

背景、影响类集中常规基本模板
历史 现实(背景)现实 后世(影响)
国际 国内
政治 经济 思想
理论 实践
开放类 启示类解题套路
分别确定每一个资料的角度,找出关键信息,得出相关启示
根据题目要求,合并相关材料的同类项,归纳出共同启示或者将找到的启示并列出来
高考基本考点
近代中外工业化
古今政治治理
古今思想文化
2020年高考预测
中外国家治理能力(监察 救灾防疫应急能力 舆论管控 民法典法律完善 )
中外近代化(古今中外土地变化 城市化中的大湾区模式 国家管理经济能力模式)
思想文化(国家情怀)
(2020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一调)41.(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卫生防疫虽然在理论和立法上仍属于以“爱民”相标榜的国家和地方官府的职责范围,但它们由于大都并不直接关乎钱粮与社会稳定这样的大事,所以显然不是国家和官府的施政重点,官府的举办与否,完全是视当政者的道德责任感和行政能力、地方乡贤力量的活跃程度以及地方财力等多种随机因素而定,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所以,在民间社会力量相对活跃的江南地区,特别是在苏、杭等中心城市,这类事业往往由社会力量来承担,而由地方政府给予名义和法理上的支持,但也因为缺乏经常性保障,以及必要的管理、监督,故而也必然不可能使其实现制度化、经常化和普遍化。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其近代演变》
材料二 下表为1912——1989年我国卫生行政机构沿革表。
  时间 机构 隶属 职掌或下辖机构
北洋
政府 1912年 卫生司 内务部 染病和地方病的预防、预防接种
以及其他卫生事项,海港及铁道
的检疫、医师及药师的监督管
理等
1913年 卫生科 内务部
警政司
1916年 卫生司 内务部
南京
国民
政府 1927年 卫生司 内政部  
1928年 卫生部 行政院 设总务、医政、保健、
防疫、统计五司等
1931年 卫生署 内政部 设总务、药政、保健三科
1937年 卫生署 内政部  
1941年 卫生署 行政院 设医政、保健、防疫、总务等科
1947年 卫生部 行政院 设医政、保健、防疫、地方
卫生、药政、总务等司
中华
人民
共和国 1949年 卫生部 中央人民
政府  
1954年 卫生部 国务院 设保健局、药政司、妇幼卫生司
等、后增设血吸虫病防治司、工
业卫生局等
1989年 卫生部 国务院 设卫生防提司、卫生监督司和地方病司等
——据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卫生防疫的特点和成因(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卫生防疫制度的变化、并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卫生防疫制度的意义。(12分)
【答案】
(1)特点:防疫理念背后;缺乏制度性保障;
偶然性较强;
各地发展不平衡;
以社会力量为主,政府仅给予名义上的支持;
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措施。(8分,任意答4点即可得分)运(
成因:儒家思想的影响;
专制政府职能相对单一;
乡绅在基层是社会扮演重要角色;
宗法家族观念的影响;
小农经济的特殊治性。(5分)
(2)变化:由中央政府主导;
领导机关级别越来越高;
卫生防理疫机构越来越健全;
适应现实需要,职能不断调整;
有监督机构;日益制度化。(8分,任答4点即可)
意义:减少了许多地方病、传染病、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
防止了疾病的大规模扩散,维护了社会稳定;
政府通过实施有效的卫生防疫,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
(4分,任答2点即可得分)
(2020年山西省高考考前适应测试)41.(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建立岳麓书院。南宋张栻主教期间,在其所著的《岳麓书院记》中强调,岳麓书院的教育宗旨是“成就人材,以传道而济斯民也”。书院经常举办讲会,主讲教师欢迎别人质疑问难,师生相互切磋交流,外地士子也可来听。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1194年,熹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1507年,王守仁来岳麓讲学。乾隆时期山长(校长)王文清制定学规18条,其中10条讲如何做人,8条讲如何做学问,压轴的一条即为“疑误定要力争”。书院景色优美,处处体现着于山水自然之间体悟“斯文”之道的智慧。
——摘编自宋明昌《书院:传统文化的名片》
材料二 1902年,岳麓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1932—1949年,胡庶华先后三次担任校长,他以书院内的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和欧阳正焕所立整齐严肃”八字碑文作为校训,提出“承朱(熹)张(栻)之绪,取欧美之长”的口号。自1935年起,湖南大学新生开始接受军事管理,并开设体育及武术课。1940年,胡庶华提出“科学社会化”,其实质是“民众科学化”。他加强与工矿企业的合作交流,并联络教师与校友兴办了抗战纺织机械ㄏ、肥皂厂等企业,各系师生研究战时本省建设问题蔚然成风。湖南大学还十分注重引进留学人员,鼓励他们采用欧美最新教材,倡行基础理论与现场实习相结合。
——摘编自张泽麟《胡庶华的大学教育思想及治校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岳麓书院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湖南大学与古代岳麓书院办学理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湖南大学的新理念及其原因。(17分)
【答案】
(1)有利于学术争鸣;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促进了教育发展,培养了人才;
传承了传统文化;
为后世的学校教育提供借鉴。(8分,任答4点即可)
(2)同:都关注社会现实;都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4分)
新理念:强调爱国主义;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关注科学教育;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引入西方教育模式,中西结合。(7分,任答4点即可)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
西方先进科技和教育理念的传入;
近代工业的发展;
进步人士的推动。(6分,任答3点即可)
(2020年石家庄市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41.(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2年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这一时期美国也提出了建设纵贯全国连接各州的州际国防公路战略构想。1956年国会通过的联邦资助公路法案公布了前所未有的公共工程——建立全国洲际和国防高速公路系统。同时出台法案建立了“公路信托基金”,接受专用于公路目的的税收。此条款打破了美国国会不将税收专门用于指定目的的惯例。艾森豪威尔在德国目睹了高速公路上部队高速移动的情景,认为建设州际公路是提高军队机动性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大力支持该法案。此后经40余年不懈努力,终于建设完成了7.7万公里的州际高速公系统,这个系统支撑着这个世界强国的经济繁荣和国民的荣耀。
——摘编自刘瑞波、赵宁《欧美国家高速公路融资模式及其借鉴》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转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外各类经济实体等。投资方式由过去单一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转变为中央地方联合投资、中外合资合作,以及外商独资等多种形式。公路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公路建设投资仅22.8亿元,截至2017年底,公路建设投资完成21253亿元,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77.4万公里。高速公路遍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全国高速公路网。世界银行对此做出评价,在构建现代化高标准的国家公路网、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促进社会团结方面,中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摘编自徐丽、贺菲菲《缓解制约支撑发展——收费公路的前世今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州际高速公路得以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特点,并分析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的意义。(13分)
【答案】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
美国国内一市场发展的需要;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三次科技命;
借鉴德国经验;
联邦政府的支持;
加强国防的需要;
冷战的影响;
政策法律的延续性。(12分,答出其中6点即可)
(2)特点:起步晚;
发展快,成就巨大;
投资主体多元;
投资式多样。(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意义: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续健康发展;
大大方便了人们生活;
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
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
促进了边疆少数族地区的开发;
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发展(7分,答出1点3分,2点5分,3点7分。)
必做题分析41题有关数据统计一览表
综合对比分析题(非选择题第41道题)
知识点分布
知识点 试题分布 小题数
儒家思想 2015-40 3
清朝人口膨胀 2016-40 2
中法民族主义 2017-41 2
古代现代村民自治 2018-41 3
中外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 2019-41 2
规律总结 近年来一卷41题呈现在时空间上大跨度的特点,围绕一个重要历史事物或历史问题进行中外比较或联系的同时又贯通古今,涵盖不同的历史时期。本题即在空间上包括中美苏日二战以来在世界当代经济史上重要地位有重要影响的国家,而其中对中国钢铁业的考查又从建国初延续至今,从计划经济时代跨越到改革开放时代。因此学生需对中外历史发展走向和发展阶段有系统地掌握。
小题数
年份 小题数
2015 3
2016 2
2017 2
2018 3
2019 2
规律分析 题干设问数量由少到多,由多到少,并经历了一个反复的过程。设问数量的变化,说明对学生的综合对比分析能力要求更强。
设问类型
年份 比较类 背景类 原因类 内容类
(趋势) 作用影响意义类 评价类
2015 2

1
1
2016

1 1 1 1
2017 1
1
1
2018
1

2
2019

2 1

? 规律分析 设问方式比较常规,一般第一问为比较类,原因类,内容类的设问方式,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二问,一般为,背景类、意义类、影响类、评价类的设问,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且设问与设问之间逻辑关系紧密。2019年还考查了发展趋势。
1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