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初中语文
8.《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课 题 《时间的脚印》 课 时 1课时
年 级 八年级 单 元 第二单元
学 习 目 标 1、理清文章的说明内容,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通过阅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其生动的写法; 3、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重点 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体会作品生动形象的语言。
难点 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PPT展示能够记录时间的事物的图片: 在这些事物还没有出现的久远年代,我们又靠什么来查找时间的踪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世龙《时间的脚印》一文,看看时间是如何在大自然里留下自己的足迹的。 调动思维,思考哪些事物可以记录时间。 通过联想,可以将生活常识和历史等方面知识相结合,自然而然引出所讲内容,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作 者 简 介 PPT展示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04),著名地质科普学家,四川安岳人。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了解作者生平背景 通过对作家身份的介绍,引领学生欣赏科普作家文艺性的语言
字 词 积 累 PPT展示: 课后“读读写写”字词及读音; 课文涉及到的多音字和形近字; 应重点掌握、积累的词语解释。 齐读;跟随老师辨析多音字、形近字的差别及用法;不知道的在书上标注和补充。 解决生字,积累字词。
整 体 感 知 PPT展示问题: 本文的标题是“时间的脚印”,通过阅读,你认为作者是在写时间吗? 不是,“时间的脚印”是 指从岩石上,我 们可以看到时间在这块 岩石上留下的印迹,即岩石产生时间的长 短、在这块岩石产生到现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生过的事情。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和内容。 3. 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4. 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各层次的大意。 (1)1-4段:概括介绍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2)5-29段: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分为三层。 ①5-21段:岩石的侵蚀、瓦解、搬运、积淀、新生。 ②22-25段:岩石所记录的地壳活动。 ③26-29段:“化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3)30-31段:阐释读懂时间脚印的意义。 浏览问题;自读课文;在相应的地方做标注;限定时间内可以和同桌小声交流。 通过阅读,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初步把握文章所要讲授的内容;通过交流,可以解决简单的问题,或找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节省时间或共同研讨,突破重点。
深 入 研 读 PPT展示问题: 文章开头《时间伯伯》这首小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首小诗紧扣题目,并把时间拟人化,由 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的实际生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了后文的“岩石可以记录时间”这一说明对象。 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 没有偏离主旨,因为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 何被记录下来的。岩层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根据展示的问题,快速阅读相应段落,并能给出自己的答案。 通过阅读,拥有自己的第一瞬思考,重视阅读的个人感受,调动思维的同时方便小组内的交流探究。
深 入 研 读 岩石是如何由被破坏走向新生的?在这过程中岩石是如何记录下时间的? 岩石→阳光烘烤、风吹雨打、酸类腐蚀、 冰河刨刮、人类活动→碎石、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厚度、顺序 岩石又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 了气候的变化;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我们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有什么现实意义? 了解了岩石的这一功能,不仅使我们增加 了知识,还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小组简单讨论,尽量将答案全面化,答题模式标准化。 用小组交流的方式,精炼、完善自己的答案,并一同研究如何答题更加规范,含有更多的踩分点,用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枯燥的模式化问题,有助于突破难点。
语 言 品 析 PPT展示: “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句子中加点词语可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有一些”一词表示只是很少 的一部分物质填充到泥沙的孔隙中了,如果去掉就变成了全部,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一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分析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这个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体现了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自己找到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句子和词汇,加以展示;并跟随老师一起分析PPT上展示的句子。 通过对说明文语言的品析,进一步了解本文既准确、精炼,又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语言那种形象、幽默、含蓄的特点,突破本课教学的重点。
归 纳 总 结 PPT展示: 本文介绍了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和内容, 告诉了我们探索岩石历史的重大意义。激励我们理性思考、自主探究,不断探索世界的奥秘。 尝试对文本内容进行概括、归纳。 通过归纳,对所学内容进行精当的巩固和补充。
巩 固 练 习 PPT展示问题:找出文章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分类别:使说明内容条理清楚,有条不紊。 列数字:科学而且准确地说明了……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举例子:真实而有力地说明了…… 用展示的回答方法,武装自己找到的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 适当练习和强调答题语言即可,不必使用大量的时间。
拓 展 延 伸 PPT展示问题: 学习了本文,你对科普类文章有怎样的认识? 科普类文章是传播科学知识、启迪青少年 智慧的优秀读物,兼备理趣和情趣。多读科普作品,可以了解神奇的世界和人类伟大的创造与成就,增强我们的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根据一单元内容的学习,简单概括自己对科普类文章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使之认识到科普文章传播知识的功能与深入浅出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再阅读和探索的兴趣。
作 业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