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23 11:5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指的是
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②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④交通运输业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是在
A.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后 B.新经济政策实施后
C.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时 D.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3.下边是一份建国后的旧报纸,该版面报道了湖北省麻城县早稻“丰收”盛况。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是

A.三大改造运动 B.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开始
4.“一五”时期,党和国家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并计划在五年内,就业人数增加422万人,工人的平均工资增长33%,农村的购买力提高一倍。这表明“一五”计划注重
A.优先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B.缩小城乡差距
C.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相结合 D.发展第三产业
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一“基本国情”开始于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B.土地改革完成后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 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
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之所以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因为
A.破坏了生态平衡 B.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C.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D.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7.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中提出:“中国要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为此,新中国政府实行了( )
①包干到户 ②三大改造 ③“一五”计划 ④国企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8.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与“手工业合作社”“公私合营”“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建立”等关键词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9.随着“一五”械计划完成,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及重型机等工业部门,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5%。这段话表明当时我国
A.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B.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
C.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D.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10.毛泽东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是指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
A.武汉长江大桥 B.南京长江大桥
C.润扬长江大桥 D.江阴长江大桥
11.宣传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下图宣传画应创作于

A.北伐战争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1966-1976年间 D.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2.我们怀化许多学校把每年三月作为学雷锋活动月,主要是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
A.献身科学 B.乐于助人 C.秉公执法 D.创新精神
13.诗词、歌谣往往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状况。下面诗词、歌谣见证了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A.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B.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安徽风阳小岗村,创出致富路一条
14.“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延安大生产运动 B.农业合作化高潮 C.“大跃进”运动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5.下列图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土地改革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6.英雄模范人物焦裕禄被人们誉为
A.两弹元勋 B.人民的好干部 C.铁人 D.毛主席的好战士
17.下列哪一运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A.大跃进 B.人民公社化 C.反右运动 D.文化大革命
18.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新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出现过“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甚至出现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些代价,使我们明白 ( )
①要加强国防建设 ②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
③要积极开展外交工作 ④重视民主和法制建设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9.对联延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下来对联反映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
C.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D.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
20.学者彼得·诺兰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中国当时的选择是( )
A.走上了由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发展道路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D.推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资本
二、简答题
21.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新中国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治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49年9月,为了筹备建立新中国的工作,我国召开了什么会议?会议上通过了哪一个重要文献?其性质是什么?
(2)我国何时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这部宪法的性质和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22.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2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在这一时期在农村实行了什么变革?变革后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表明我国在这一时期又在农村实行了什么变革?变革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是否发生了变化?
(3)材料三的民谣反映的是我国在农村实行的哪项改革?这项改革开始于什么地方?
(4)结合以上材料,请你概括出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1.A 2.D 3.C 4.C 5.C 6.C 7.B 8.B 9.C 10.A 11.B 12.B 13.C 14.C 15.B 16.B 17.D 18.A 19.B 20.A
21.(1)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②《共同纲领》。③临时宪法。
(2)①1954年。②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③主要内容: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或者答“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2.(1)土地改革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农业合作化运动有变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
(4)土地制度的变革;恰当的农业政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答出其中一点或者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