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第十三章围绕着“人与生物圈”展开。第一节“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是讲人口增长过快,人类各种破坏性的活动导致生物圈遭到破坏,环境在恶化。人口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为了满足增长的人口对物质的需要,人类利用自己的能力对大自然开始了破坏性的掠夺,从而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生物圈,表现为环境恶化:
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以及土壤污染等。本节内容的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人类各种不适当的活动严重地破坏了生物圈。人类只有正确地认识到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才能和生物圈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因此,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保护生物圈的思想,形成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显得非常重要,基于上述情况,在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上,尝试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有关破坏环境、保护环境的事例,让学生从亲身的感受出发,结合教科书的内容,形成“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的正确观点。在教学方法上尝试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探究或调查活动。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世界与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难点:绘制人口增长的曲线,预测人口的数量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①搜集我国山青水秀的风光图片以及自然资源遭到人为破坏,并引发严重后果的图片资料。②搜集环境问题图片以及环境污染的一些实例。
2学生准备 ①各小组自选题目,搜集各种环境污染资料和风光秀丽的自然风景图片,查找本地污染实例,设计并制作手抄报。②搜集未来环境的发展趋势将会怎样,搜集相关事例。
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风光秀丽的自然风景图片和环境污染的资料,以及本地养鸡造成污染和河流受污染的照片。课堂上分别向学生展示我所搜集到的美丽的风光图片和空气、水等受到污染的图片,以及学生所搜集的资料。图片中显著的反差让学生感到震惊。这样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
2
、问题驱动,组织讨论:
基于学生已有“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现状,提出“为什么环境会受到破坏呢?”学生纷纷作答,教师引导“为了满足增长的人口对物质的需要,人们对大自然开始了破坏性的掠夺,从而破坏了生物圈。人类要生存必须要向生物圈索取,生物圈能承载多少人的存在需要呢?我们共同来关注一下人口的变化。”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教科书图13-1,分组活动1、讨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为什么近50年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这么快。”过渡到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①学生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和预测人口增长曲线,然后将各小组绘制的曲线进行比较,选出绘制得较好的在实物投影下展示,也可借助学生绘制的曲线讨论第3个问题。②引导各小组学生讨论表13-1,并依据表13-1,模拟图13-1,绘制中国人中增长曲线图,③引导各小组学生根据第3题的假设讨论计算出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数量。④引导各小组针对“人口剧增”和“资源紧缺”这对矛盾,讨论“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进而讨论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肯定。
3
、引导分析,进行总结: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生物圈必须提供给人类更多的资源,人们赖以生活的生物圈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为了生存,人类对生物圈资源掠夺性获取,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这就是今天学习
的第二个内容-----环境问题严峻。
4
、引导分析,说明问题
出示环境问题图片,说明形成原因,出示环境污染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们深切感受到环境问题严峻性。引导谁来说说什么是酸雨,它有什么危害 教师播放酸雨形成和危害的动画。
5、教师引领,联系生活
同学们想想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环境污染的现象 学生积极发言,列举身边事例:乱扔废纸瓜皮、果壳;乱吐口香糖残渣;乱扔烟头;随地吐痰;乱扔废电池;白色垃圾;建筑垃圾;秸秆焚烧;汽车、拖拉机尾气;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等。
6、唇枪舌战,能力提升
未来环境的发展趋势将会怎样 正反两方列举事例进行对搏,教师总结:同学们的辩论都相当精彩,我认为,未来应该在我们手里。
7、引导深入,联系自身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能为环保做些什么呢
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饭盒;拒绝食用野生动物;使用可充电电池;购物时自备购物袋,不使用塑料袋;选用再生纸和其他可再生资源生产的产品;垃圾分类存放;让家长购买无氟冰箱、无磷洗衣粉、无汞电池;节约用纸、节约用电;自己注意个人卫生;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开展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鸟类的宣传活动等等
8、引导归纳,整合提高
同学们,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人类对生物圈资源掠夺性获取,引发的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自身,(边大声朗读边放警钟长鸣的音乐)
,我们的生物圈已敲响警钟,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请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呵护我们的家园!
课后作业
探究“模拟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教师出示其中一种实验方案。
准备:①
配制pH为4的硫酸模拟液;②
配制pH为4的食醋酸模拟液;③
自然雨水100mL;④
清水100mL。
实施过程:用4种液体各浸泡100粒小麦种子并贴好标签,放在温暖的地方等待种子的发芽,测定发芽率。本实验要做10组以上,求平均值。
课后反思
本节课大量引用信息技术,它不仅使教师更轻松更有效地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也使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了教学过程,加深了理解,提高了思维品质。如中国城市人口拥挤的印象、温室效应等,用口头语言表达总达不到画面那么直观,学生在英特网上搜集资料方便快捷。我校地处农村,农村养殖业较发达,养鸡、养猪造成的大气,水的污染,每年夏、秋收获后留下的秸秆焚烧产生的大气污染,学生们有深切的体会。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一幅幅画面,一组组数字,一次又一次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从我做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深地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里。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们集思广益,主动参与,体现了学生们主动探究的科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