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力
弹力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力是什么”“形变和弹力”和“力的测量”三部分组成,其中“力的测量”和“力是什么”是本节的重点。由学生自主探究,或者通过相互交流和协作,了解相关的概念,学会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是贯窜全节教学活动的主线。课本在建立概念的时候采取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形式。通过这样的安排,教材试图使学生从观察讨论和亲身体验中自主构建物理知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二)学情分析
“力”看似简单的概念,但由于学生头脑里早已有了所谓力的概念。要使学生把这先入为主的概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重新从物理学角度认识,又成了这节课的关键。所以本节要通过大量的事例和学生动手实验自己总结力和弹力的概念,从而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和弹力。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实验理解什么是力,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2、
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弹力概念的建立。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节课为了让学生从物理学角度重新认识力,是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用生活实例导入,也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积极的动手实验。在实验中自己得出力、弹力及力与形变大小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情景导入1、【活动】掰手腕2、我们学习过生物都知道,力是由我们肌肉紧张引起的,当我们肌肉紧张时可以提水桶、可以推桌子…,那么在物理学中力到底是什么呢?
用推,拉,举等动作来改变课桌上物品的位置,感受力的作用。
引导学生感受力。
新
课
教
学
1、力是什么展示图片:人推车、拉弹簧、狗拉雪撬,磁铁吸引铁钉。提问;通过以上图片和我们的自身体验,你认为力是什么 问:有力的产生就会有几个物体?两个物体一定要相互接触吗?请举例。教师总结:有力作用就有两个物体,两个物体不一定相互接触,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2、形变和弹力(1)形变和弹力的概念。请同学们用提供给你们的橡皮筋、弹簧、气球。想办法改变它们的形状,和同学们交流你的感受。出示问题1:在外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观察这些实验现象现在请你们概述一下什么叫形变?问题2:使物体发生性变的同时,你的手有何感觉?同时,你的手有何感觉?物理学上把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2)形变的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指导运用控制变量法,即控制尺子伸出桌边的长度。问题:塑料尺子的弯曲程度随压力的增大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具体是什么关系呢
概括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学生思考回答;两个讨论并回答:不一定,如:磁铁吸引铁钉分析:”手拉弹簧”,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学生活动,看看谁的办法多。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形状和体积的变化。学生自学交流形变得出两种形式: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发生形变的物体能产生力。按p45图8-3方法是塑料尺弯曲,改变压力的大小,塑料尺子的弯曲程度是否发生变化?讨论并总结: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
通过实例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通过活动深化学生对形变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弹力产生的条件:”发生形变时”的理解。学生熟悉控制变量法
新
课
教
学
拓展:弹簧测力计就是利用“在一定范围内,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的原理制成的,用它可以测量力的大小。3、力的测量讲解: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点拨:一“看”、二“调”、三“测”、四“读”。教师巡查并纠错4、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教师演示:用橡皮筋弹纸团小结:这种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成为弹性势能。
学生讨论问题,进行实验探究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阅读P46信息快递:交流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学生两人一组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估测物理课本重量。先估测,再测量。学生观察并思考:纸团被弹走的能量是哪来的?是皮筋发生形变时具有的。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在学生初步掌握其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再概括其使用要点,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感受重力单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交流与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那些收获?
学生小结
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板
书
设
计
第一节
力
弹力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单位:牛顿符号:N一个物体的(形变)和(体积的改变),叫形变。弹性形变:弹力: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弹簧测力计原理:使用:5、弹性势能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