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三首 教案(3课时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1.古诗词三首 教案(3课时含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23 21:20:09

文档简介

第一课时
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
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配乐范读、齐读
4.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走:跑。急走:快跑。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配乐)
五、课外延伸,引导练笔
按这首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题目为《捕蝶》。
六、板书设计
诗 宿新市徐公店
情 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静)
画追入
儿童、黄蝶、菜花(动)
意色:黄(绿)(黄)
教学反思
1.《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徐公店投宿时所见到的景物,展现了春夏之交儿童捕蝶嬉戏的生动情景。全诗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喜爱乡村春天美景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从一开始的作者简介及背景到品词析句直至想象意境,无不注意把握着诗人的情感脉搏。同时,还注重诗歌朗读的层次性。在研读古诗前只要求读通全诗,在品词析句中要求品读诗句,在想象意境中就要求放声感情朗读。
2.在这堂课上,有一个想象意境的写话训练,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引导学生读懂诗句上下功夫。因为只有读懂诗句才能想象出意境。因此,我把引导学生读懂诗句作为教学重点。我是这样做的: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查找资料及工具书,初步了解诗意。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和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这两方面来品词析句。这样既让学生读懂诗意,又为想象写话打基础。


第三课时
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内容,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介绍古代文学,导入课题
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词,有好多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如:“水调歌头”、“西江月”、“清平乐”……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宋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全词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阅读课文。要求先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再想一想,作者在词中写了些什么?
1.自读。
2.指名朗读。
三、引导细读,理解词意
古代的诗、词,语言很精炼,内容很丰富。阅读时,不能像阅读一般的文章那样,一看就懂,必须反复的阅读、思考、吟诵,才能真正理解其内容。阅读古代的诗、词,不仅要理解每一个字、词的意思,更要弄清作者所描写的情景。
1.阅读1、2句。
这首词,是写作者在农村所看到的情景。作者首先看到什么?他心里想了什么?(那一家人居住的房屋虽然是矮小的,但是周围的环境却是很美丽的。)
2.阅读3、4句。
接着,作者看到什么?他又想了些什么?(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的茅屋前,亲昵地交谈着。他们在交谈些什么呢?)
3.阅读下篇。
(1)白发翁媪亲昵地交谈着。但是,他们是用方言——“吴音”交谈的,作者根本听不懂。作者又不忍打断他们的交谈,上去询问他们,只得站在远处进行观察。作者仔细地观察了周围的情景,终于明白了。
(2)请同学认真地阅读下篇,想一想,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
4.回读全词。
(1)阅读古诗、词,还要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在农村中,看到这一情景,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四、背诵、翻译
五、布置作业
1.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2.翻译全词。
3.收集有关的材料,想一想,一个伟大的词人为什么羡慕居住在农村的人呢?
六、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茅檐小溪青草秀丽恬静
翁媪
大儿中儿幸福和谐
小儿
教学反思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词也是一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首词短短的46个字,却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乡村生活图画。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文字转换成图画,使文字有声、有色、有形,从初步到整体地把握词的主要内容。“读到‘村居’,你会想到哪些农村生活的图景呢?”学生经验中的农村生活情景一下子被激活,通过交流,很快的,孩子们纷纷走近了乡村绿野,走近了农家小院,走近了牧童短笛……“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呢?反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发,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村居”的图画由模糊到清晰,由单一到丰富,由无声到有声,由静止到灵动,不断地呈现、更迭、立体。学生显得有些按捺不住,纷纷表达在朗读“游历”中的“耳闻目睹”:“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小溪的两边,长满了青青的草,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我仿佛看到了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和老爷爷正在说着悄悄话,他们是那样亲热,那样恩爱。”“我仿佛看到了大儿子在小溪边的田间除草种豆,满脸汗水也顾不得擦一擦。”……读出画面的过程就是学生初步理解的过程,在师生对话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讲解、指导、纠正、评价,学生不仅理解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而且将辛弃疾笔下恬静、祥和的农村生活画卷勾勒出来。

第二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写诗和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和积累更多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评论
田园诗一直以来是诗人笔下最美的画卷。诗人范成大将带我们感受什么样的田园生活呢?这节课我们一同学习这首田园诗(读题)《四时田园杂兴》。
二、理解诗题,了解作者
1.读了题目,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田园:田地和园,泛指农村。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2.作者简介: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最后10年隐居石湖,所以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58岁病辞。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三、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自学提示: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借助插图,边读边感受,看看诗中写了什么场景。
3.检查学习情况。
四、疏通词语,理解诗意
自学提示:
1.默读古诗,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语。
2.四人小组学习,疏通不理解的词语并说说诗句意思。
(1)交流词语意思。
(2)交流诗句意思。
引导:知道了诗句的意思,让我们去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吧。
五、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1)点面结合(2)动静结合
六、想象朗读,体会情感
1.听老师配乐朗诵古诗,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
2.引导轻声慢速读古诗,想象画面。
3.四人小组交流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4.指名说一说画面。
教学反思
1.古诗学习最终的教学目标就是积累语言。围绕着这一个教学目标,我分三步进行,先把古诗读正确,再读出古诗的节奏,最后了解诗意。课堂中的时间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训练,读出古诗的味道。学生也在反复的练习中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2.《四时田园杂兴》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多读后就能够意会。对古诗表达的情感也可以在多读,结合意思的理解中水到渠成的理解。如何让此首古诗的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我挖掘了一个读写训练点:想象小孩学大人种瓜的有趣场面,想象小孩会怎么说,怎么学,把想到的写下来。此处练笔,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让此课的教学有了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