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 一课一练(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 一课一练(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23 20:0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园地四
1.下列诗句所赞美的是什么事物?把事物的名称写出来,并给其选择恰当的象征意义。
A.坚贞的节操B.独善其身,不求功勋C.无私奉献D.顽强坚忍,高洁不屈
(1)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事物:______ 象征:_____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事物:_____ 象征:_____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事物:_____ 象征:_____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事物:_____ 象征:_____
2.先补全名句,再完成填空。
①书到用时方恨少,________。② _____利于病,____ 利于行。
③树欲静而_____ ,子欲养而_____。④ _____思无日,____ 当有时。
(1)句①是关于读书的名句,这样的名句我还知道:__________。
(2)小明经常以家里条件好为由在生活上铺张浪费,你会用上面第( )句名句来劝说他。
3.读句子,完成练习。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1)作者通过细致的外貌描写,重点抓住头_____ 、眼_____ 、鼻_____ 、眉_____、头上 _____、腮上无多余的肉、脖子_____等特点突出了人物透出的精气神。
(2)根据人物特点,给下面一段外貌描写补充上关键词。
这是一个艰难地行走在长征路上的小红军。一张_____的小脸上几乎看不到血色,高高凸起的颧骨与_____的两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身军装已经磨出了_____,两只脚由于穿着破草鞋,已经冻得_______________。
4.赏析开头和结尾,完成练习。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①这是《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作者运用了_____(倒叙 顺叙)的手法,对这样写的好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使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
B.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C.强调突出文章的主题
D.交代起因、事件,直截了当
②请你用这种写法为《难忘的一件事》写一个开头。
(2)给下列结尾选择合适的作用。
①《匆匆》结尾: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 )
②《承诺》结尾:无论在人生中遇到什么样的闲难,都永远不会放弃,做一个生活的强
者一这就是我的承诺。 ( )
A.留下想象空间,增强感染力B.直抒胸臆,表达真情C.照应开头,引人深思
语文园地四
1.答案 (1)梅花B(2)菊花A(3)青松D(4)春雨C
解析 本题考查托物言志诗句的积累和理解。完成本题,需要有丰富的诗句积累,知晓诗句所描写、赞美的事物,然后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联系实际选择事物的象征意义。必要时可以查阅资料辅助理解。
2.答案①事非经过不知难②良药苦口 忠言逆耳③风不止 亲不待④常将有日 莫把无时
解析 本题考查名句的积累。这些名句都是“日积月累”中的,注意在书写时不要写错别字。
(1)答案 示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解析 本题考查名句积累。关于读书的名句有很多,注意在书写时不要写错别字。
(2)答案④
解析 本题考查名句的运用能力。作答时,要先读懂语境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名句即可。本句中,“小明经常以家里条件好为由在生活上铺张浪费”,那么我们肯定是往让他不铺张浪费的方向来劝说,知道了这个,结合上面的名句即可选出第④句。
3.答案 (1)不很大 圆 肉 短粗 亮 粗
(2)示例:苍白 深陷 几个洞 又红又肿
解析 本题考查对外貌描写的赏析、运用。完成第(1)题要把句子多读几遍,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从句子中提炼、整理出外貌特点,用关键词写下来。完成第(2)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故事背景。长征是一段艰苦卓绝的过程,道路艰难盐折,天气多变,战士们缺衣少粮。小
红军年龄小,体力弱,掉队后孤独无助。按照这样的故事背景想象人物面临的困难,结合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外貌描写补充。填写完成后,多读几遍,检验外貌描写是否符合故事情境和人物特点。
4.(1)①答案 倒叙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首尾呼应的写法的感悟能力。倒叙法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本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本课开头先写了事件的结局——父亲被难;然后以时间为线索写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害后的具体内容,最后呼应了开头。纵观全文,倒叙法的使用强调了文章的主题情感和主要事件,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更深入地阅读,比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更富有结构的变化。所以A、B、C三项是正确的。D项所提到的“交代起因”,不符合倒叙法“交代结果”的写法特征,所以错误。
②答案 示例:窗外,雨丝在风中斜织着。在雨幕之中,我仿佛又看到了雨中与我并肩行走的她,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一年前的那个雨丝飘洒的一天。
解析 本题考查表达能力。在理解了上题的基础上,围绕题目,运用倒叙的写法,把事情写出来即可。
(2)答案①C②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结尾作用的能力。第①题,《匆匆》一文采用问句结尾,与文章的开头相照应,并通过发问引人深思,因此选C。第②题,《承诺》一文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结尾,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因此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