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第三单元第九课《桃花源记》第2课时同步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第九课《桃花源记》第2课时同步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24 09:54:1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九课《桃花源记》
第2课时
一句话目标 探究主旨,领悟丰富意蕴:品读语言,欣赏桃源之美。
一、课前一赛 温故知新,巩固重点词语及句子的意思。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二、独立自主学习 探究主旨,领悟丰富意蕴:品读语言,欣赏桃源之美。
3.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这是一片怎样的桃林?请同学们一边朗读
边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桃林美景。
看到这样一片美丽而又奇特的桃林,渔人有什么感受?
5.请同学们找出描写桃花源景象的句子。结合课文,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桃花源是一个____________的地方,你看(听、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样美好的桃花源在当时社会是否存在呢?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的桃花源呢?
三、合作探究+展示引导学习 小组探究,交流合作,教师指点,完成上文练习。
四、巩固提升学习
7.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鸡犬相回:
②皆叹: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见渔人,乃大惊。 乃:就 乃不知有汉 乃:竟然
B.无论魏晋 无论:更不用说 便要还家 要:要求
C.问今是何世 是:表判断 吾尝疑乎是 是:这句话
D.未果,寻病终 寻:很久 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国内
9.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译文:
10.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
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11.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桃花源记 参考答案
第2课时
1.C 2.B
3.示例:这是一片十分美丽的桃林。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4.“忽逢”一词体现了渔人的惊喜之情。“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体现了渔人十分惊异,急切地想探寻桃花林的心理。
5.小结:桃花源是一个环境幽雅、风景秀丽、资源丰富、民主平等、和平安定、民风淳朴,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的战乱的理想世界。
6.作者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实世外桃源的生活,不仅是陶渊明的追求,更是当时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世外桃源的美好生活也只能是一种空想罢了。
7.①听到 ②惊讶,惊奇
8. B
9.①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 ②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0.C
11.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12.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