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测试
一、字词百花园。
1.认真拼读,准确书写。
wéi kǒng yí wèn bō li lǐng yù xī shuài
( ) ( ) ( ) ( ) ( )
2.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缴”是一个多音字。( )
(2)“诞生”的“诞”的第七笔的笔画名称是“横折折撇”。( )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是很重要的教学艺术。
B.我们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C.这个小偷能言善辩,被抓了现行还在为自己辩解。
D.遇到问题我们一定要有追根求源的态度,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二、句子游乐场。
1.给下列句子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 )也没有机器的声音。
(2)父亲怀里的表( )秒针会自己走动,( )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
(3)阿瑟林斯基关于“睡觉时眼珠转动与做梦有关”的发现,( )凭空猜测,( )经过反复实验得来的。
2.不耕耘怎么有收获?不探索怎会有发现?(改为陈述句)
3.压缩了的空气,能承受巨大的承重。(修改病句)
4.科学,是人类解开未解之谜的金钥匙;科学,是人类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是人类________的________。(仿写句子)
三、课文欢乐谷。
《学弈》告诉我们,做事要________,不能________;《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要________观察事物,看待问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让我们懂得真理的诞生源于敏锐地____________,坚持不懈地________,深入地________;《表里的生物》让我们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让我们感受到了________故事的魅力。
四、阅读芳草地。
好奇
壶里的水开了,壶盖噗噗噗地往上跳。那么多人看过这种现象,最多只是把壶从炉子上
提下来,只有瓦特很好奇,他非要弄明白壶盖为什么能被水蒸气顶起来,于是后来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蒸汽机。树上的苹果熟了,啪啪地往下掉,那么多人被砸到后,最多只是把苹果捡起来吃了。只有牛顿很好奇,他深入分析苹果成熟便坠落的原因,于是便有了万有引力定律。
说好奇心是世界上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恐怕一点儿也不为过。没有好奇心的人,觉得一切都是司空见惯的,他们的口头禅是“神马都是浮云”。好似看破红尘的过客,又如心如止水的高僧,其实无非是为了掩饰自己那颗麻木不仁的灵魂。他们的眼睛虽然睁着,其实却视而不见;他们的耳朵虽然也没堵着,其实却充耳不闻。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在他们眼中只是浮光掠影,他们就像浮萍,永远无法洞悉海底深处的奥秘。肤浅的认知也注定了他们庸庸碌碌的一生。
有好奇心的人,凡事总爱问个为什么,总想探个究竟。他们从来不满足于事物的表象,仿佛具有二郎神的第三只眼,总想看出事物背后所隐藏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往往给人们带来一个旖旎的新世界。花开花谢,草长莺飞,在常人看来不过是一些自然现象,竺可桢先生却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里面深藏着复杂的物候学知识。稻田里长了一棵“毛毛草”,别人看到了,可能顺手就拔下来扔到一边,袁隆平却受到启发,研制出耐旱的杂交水稻。古往今来所有的创造发明,几乎都源于创造者有一颗好奇心。
好奇,是生命焕发光彩的字眼。好奇,是人类发展提升的源泉!如果你不想你的人生庸庸碌碌,那么请保持一颗好奇心吧,它能让你的灵魂插上翅膀;如果你不想你的事业徘徊不前,那么请保持一颗好奇心吧,它能为你的航船扬起风帆!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阐述观点,文章用了四个典型事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词语。
(1)司空见惯: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为“司空见惯”写一个近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看破红尘的过客”指的是不能观察、体会生活,不能有所发现的人
B.“心如止水的高僧”指的是能参透世间万物的规律,领悟透彻的人
C.“无非是为了掩饰自己”批判了找借口掩饰自己的人
D.“浮光掠影”批判了看问题肤浅,认知也会肤浅的人
5.读文中画“___”的句子,根据句式和短文主旨,仿写句子。
如果你不想你的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请保持一颗好奇心吧,它能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习作风景线。
科技是飞速发展的,在你的想象中,科学技术会使我们的生活产生哪些不可思议的变化?又会使你有怎样的奇特经历?请你放飞想象,写一个科幻故事,做到想象大胆而合理,故事具体生动,引人人胜。字数在450以上。
答案
一、1.唯恐 疑问 玻璃 领域 蟋蟀
解析:本题考查字形。作答时,要读准字音,确定是哪个词,然后准确地写出来。
2.(1)√(2)√
解析:本题是对字音和笔顺的考查。第(1)题,“缴”有两种读音,在“弓缴”中读“zhuó”;另一个读音是“jiǎo”,可组词为“缴纳”“缴械”等。第(2)题,“诞”的笔顺是:点、横折提、撇、竖、横、竖折、横折折撇、捺。
3.C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进行作答就比较容易了。A项中,“触类旁通”比喻只要了解某方面的事物,就能类推懂得同类的其他事物,所以在句子中是合适的。B项中,“锲而不舍”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所以在句子中是合适的。C项中,“能言善辩”指很会说话,善于辩论,是褒义词,用在小偷身上不合适,所以错误。D项中,“追根求源”指追究根源,所以在句子中是合适的。解析:本题选C。
二、1.示例:(1)所以(2)不但……而且……(3)不是……而是……
解析: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完成这道题要反复朗读,确定分句之间的关系。第(1)题,分句之间是因果关系;第(2)题,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第(3)题,首先否定了“凭空猜测”,其次肯定了“反复实验”,是选择关系。根据分句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即可。
2.不耕耘不会有收获。不探索不会有发现。
解析:本题考查反问句改陈述句的能力。这两句话是两个反问句。第一句将肯定词“有”改为“不会有”,去掉反问词“怎么”,把“问号”改成“句号”;第二句将肯定词“会”改为“不会”,去掉反问词“怎”,把“问号”改成“句号”即可。
3.示例:压缩了的空气,能承受巨大的重量。
解析: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读句子,找出病因,然后对症修改即可。这句话中的“承受”所搭配的“承重”一词不属于名词。“承重”的意思是“承受重量”。所以,这个句子属于词语搭配不当,同时又隐含着词义的重复,把“承重”改为“重量”即可。
4.示例:化解愚昧 灵丹 驶向未来 航船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能力。首先要明确解析:本题是以“科学”为主题进行的仿写;其次要读懂写法,范例是一个采用暗喻的句子,也就说仿写时要将“科学”在人类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进行恰当的比喻;然后我们要结合生活实际对“科学”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最后根据所提供的句式完成仿写。
三、专心致志 三心二意 从不同角度 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科幻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进行凝练的概括即可完成练习。
四、1.保持一颗好奇心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感知的能力。完成本题要阅读全文,可以从题目、事例和文章结尾的归纳中提炼出主要观点。
2.(1)瓦特改良蒸汽机(2)牛顿发现万有引力(3)竺可桢感知“大自然的语言”(4)袁隆平
研制出耐旱的杂交水稻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感知的能力。本文的典型事例集中在第一和第三自然段,分别是瓦特、牛顿、竺可桢和袁隆平的事例,细读文章,用简练完整的语言概括下来即可。
3.(1)看得多了,不足为奇。(2)示例:习以为常
解析: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完成解析:本题要结合本文内容,也可以回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司空见惯”的近义词还有“不足为奇”“屡见不鲜”等。
4.B
解析: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在理解段意的基础上进行判断。第二自然段批判了那些类似“看破红尘的过客”和“心如止水的高僧”的人,批判了他们对世事的冷漠、认识问题的肤浅,所以全段都是对他们的否定和批判,而B项却给予了肯定,所以是错误的。
5.示例:经历贫乏无味 导引你的脚步攀上高峰
解析:本题考查创意运用的能力。首先要体会画线句的主旨,也就是“保持一颗好奇心”;其次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更加深入地体会“保持一颗好奇心”的益处;最后按照提示,仿照句式完成仿写。
五、略
解析:本题考查习作能力。这篇习作要求写一篇科幻故事。完成本篇习作,首先要以现实为基础,思考现实中的哪种科学技术是你感兴趣的,或是哪种科学技术是你渴望它去更新、变化、发展的,从而确定选材。在此基础上,对所选素材进行充分、大胆且合理的想象。这里的“合理”要建立在对现实中的科学技术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实践调查或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基础素材的组织后,要将这个想象融进一个你或他人的经历中,使科学技术不可思议的变化生动地体现在人物的经历中,注意细节描写,如果涉及专业术语要慎重使用。写完后,多读几遍自己的文章,与现实中的科学技术进行一个比较和联系,使这篇科幻作文做到想象丰富、大胆、合理,且有具体情节,体现出“科幻”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