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叙事抒情的散文特点,注意与写景散文的区别。
2、 学心文章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 领悟文章蕴含的深沉而无私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
学习重难点:
1、区别写景散文与叙事散文的写法特点。
2、培养学生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情怀。
3、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 基础知识把握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烂漫(màn ) 雁阵(yàn ) 昏迷(hūn )
B.敏感(mǐn ) 沉寂(jì ) 憔悴(cuì )
C.侍弄(sì ) 絮叨(xù ) 淡雅(yǎ )
D.诀别(jué ) 高洁(jié ) 瘫痪( tān )
2、辨析下面近似字,分别注音并组成词语。
侍( ) 絮( ) .
待( ) 紫( ) .
谣( ) 博( ) .
徭( ) 搏( ) .
3、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B.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爆怒无常。
C.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D.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竞是永远的诀别。
4、将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1)喜出( )外: .。
(2)翻来( )去: 。
(3)恍然大( ): 。
(4)名( )其实: 。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瘫痪:比喻机构、交通等不能正常运转或正常发挥作用。)
B.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C.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唠叨,不简洁。)
D.黄色的花淡雅。(淡雅: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6、本文作者 ,生于北京, ,代表作有小说《命若琴弦》《 》,散文《 》《合欢树》《病隙碎笔》等。21岁时即高位截瘫,24岁时开始发表处女作《 》。
2、自主学习
1、 读完课文,你感受了史铁生怎样的情感?
答: 。
2、结合下面句子,分析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②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③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④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⑤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答: 。
3、说说你对标题“秋天的怀念”的理解。
答: 。
4、 课文里几次写到去看菊花?这菊花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答: 。
5、对“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了母亲的病很危险。
B.揭示了母亲不幸的命运。
C.侧面表现了崇高的母爱。
D.提示了母亲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6、根据课文内容,划分课文段落,并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答: 。
三、阅读读全文完成下列题目。
1、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答: 。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答: 。
2、文章三次用“悄悄地”这一词语描写母亲的行为动作,请琢磨第①段两个“悄悄地”和第②段中“悄悄地”分别折射出母亲怎样的心理状态?
答: 。
3、文中母亲说的“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我活”各有什么含义?
答: 。
4、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文中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答: 。
四、拓展提高
1、史铁生是不幸的,他才21岁就双腿残疾了,但史铁生又是幸运的,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请你以史铁生的名义,给他在天国的母亲写一封信,字数在4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一、 基础知识部分
1、C.
2、 侍(shì)侍卫 絮(xù)絮叨
待(dài)等待 紫(zǐ)紫色
谣(yáo)谣言 博(bò)博学
徭(yáo)徭役 搏(bò)搏斗
3、A
4、(1)喜出( 望 )外: 希望,盼望 .。
(2)翻来(覆 )去: 底朝上翻过来 。
(3)恍然大(悟 ): 明白;了解 。
(4)名( 副 )其实: 符合,相当 。
5、A
6、史铁生 现代作家 务虚笔记 我与地坛 爱情的命运
二、自主学习
1、忏悔、内疚、痛悔、思念
2、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心中充满母爱,愿意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儿子的好母亲,她在生活中,处处谨小慎微,就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难过;她临死前都不忘为自己的儿子着想。
3、“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4、一共四次写到去看菊花。从“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菊花有顽强的生命力,母亲是想通过看菊花使我坚强地活下去。
5、D.解析:母亲坚忍、顽强的性格正是经历过千辛万苦的磨炼才形成的。
6、第一部分(1-2)写母亲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对“我”百般抚慰。
第二部分(3-6):写母亲在准备带“我”去看菊花时,因病去世。
第三部分(7):妹妹带着“我”去看菊花,“我”终于明白母亲的一番良苦用心。
三、阅读理解
1、(1)这个句子描绘了肃杀悲凉的环境,烘托出了“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
(2)通过描绘生命力蓬勃的菊花,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烘托出了“我”走出孤独、痛苦、绝望的心情谷底后的坚强、乐观的精神。
2、第①段两个“悄悄地”折射出母亲小心翼翼,去留不安的心理状态。第②段中的“悄悄地”,是因为母亲怕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我”,心理变得异常敏感。
3、母亲说“好好儿活”指母子俩都要战胜病魔。“我”说的“要好好儿活”是指为了母亲,“我”和妹妹都要坚强地活下去。
4、示例1:从母亲忍受肝病折磨可以看出母亲的性格坚韧、顽强是。示例2:从母亲央求“我”看菊花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爱与关心,以及母亲坚韧、乐观的性格。
四、拓展提高
(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30张PPT)
秋天的怀念
语文人教版 七年级上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文人墨客们笔下永远歌颂的主题。
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叫史铁生,他的散文作品中有好多都是描写母爱,歌颂母爱的。
遗憾的是,他从21起,就坐在了轮椅上,更让他痛心的是,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母亲,却身患重病,他却全然不知。当他知道时,母亲已经永远地离他而去。
他曾在《我与地坛》中说:“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今天,我们一起去学史铁生在散文集《史铁生散文选》中收录的另一篇散文《秋天的怀念》,去感受这份深深的怀念吧!
作者展示
21的史铁生突然得了重病,随后高位截瘫,不久,一直默默支撑着他坚强活下去的母亲因肝病早逝。于是,母爱成了他文字里一个永恒的主题。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爱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之后,这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篇章。《秋天的怀念》便是他怀念母亲的文章。
背景展示
生字展示
多音字展示
侍(shì)侍卫 絮(xù)絮叨
待(dài)等待 紫(zǐ)紫色
谣(yáo)谣言 博(bó)博学
徭(yáo)徭役 搏(bó)搏斗
近似字展示
侍弄:文中指经营照管。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烂漫:文中指颜色鲜明而美丽。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不简洁,来回地说。
词义展示
梳理展示
1、说说你对标题“秋天的怀念”的理解。
明确:
这并不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而是一篇叙事写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在文中描写了母亲对我的细微的关爱,从而赞美了母亲的伟大。文中最让人感动的是,母亲总是在最细微处表达出对儿子的关爱(或母亲自己身患重病,却仍然坚持鼓励儿子,照顾儿子)
(1-2段)写母亲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对“我”百般抚慰。
(3-6段)写母亲在准备带“我”去看菊花时,因病去世。
(7)妹妹带着“我”去看菊花,“我”终于明白母亲的一番良苦用心。
一、抽读课文第一部分(1-2段),思考问题:
1、文章开头写我的坏脾气有什么作用?
“我”的“暴怒无常”的坏脾气,一般人是忍受不了的,但母亲不仅能忍受我的坏脾气,还能宽容,理解和支持,这就是母爱。因此,这里写我的坏脾气,是为了 衬托出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2、第1自然段中有两个细节描写,找出来,加以品味。
句子: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作用:母亲“悄悄”地躲出去,是为了让儿子能尽情地发泄心中的痛苦,这个细节描写,写了母亲的细心,也体现了母亲的慈爱。
3、第2段中写母亲的肝病已到了晚期,疼得整宿睡不着,她却始终不肯告诉儿子,这是为什么?
这是为因她怕儿子担心,所以就把所有痛苦都自己一个人扛着,她宁愿自己一个人承担痛苦,也要在儿子面前强颜欢笑、竭尽全力鼓励儿子同命运抗争。
二、抽读第二部分(3-6段),思考下列问题。
1、母亲为什么会这么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呢?
点拨:分析人物形象及其心理活动。
2、第六段中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反映了母亲的什么心理?
这句母亲在临死前的最后遗言,母亲临终前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儿女,这是何等伟大的母爱呀!我想,母亲那句还没说完的话应该是:你们一定要好好地活着!这句话反映出母亲要儿女们热爱生活,对生活要充满信心;面对困难,要有坚强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
3、找出第三段中的细节描写,选择其中一个地方分析其作用。
①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②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③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这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句子
3、找出第三段中的细节描写,选择其中一个地方分析其作用。
作用
以第一句为例,说明其作用:
“母亲挡在窗前”是母亲有意的一个小动作,她是怕儿子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触景生情,伤心难过。一个小小的细节,体现了母亲对儿子浓浓的爱意。
三、抽读第三部分(7),思考问题:
1、这段话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下面三种:
①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②渲染气氛。
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运用了景物描写。这里的景物描写是用来揭示我的心理活动的,表明我要像按照母亲的嘱托,像菊花一样坚强地活着。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也因此成为了怀念母亲的永远的寄托。
2、文章结尾再一次出现了“好好儿活……”这句话,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一共出现了两次。从修辞的角度来说,它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突出了“我”要遵从母亲的遗愿好好活下去的决心;从写法上来看,这里有了前后照应 的 写法,使文章浑然一体。
3、以“秋天的怀念”为题,有什么作用?
点拨:散文标题的作用一般有:
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
②交待叙事的线索;
③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④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
以“秋天的怀念”作为标题,可以揭示出几层意思:一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秋天;二是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可以为文章奠定其感情基调;三是表明文章的主题是怀念母亲。
本文在写法上运用了以下三种方法,值得同学们借鉴。
一、寓情于叙,感情真挚。作者借助平凡的小事,表达的却是伟大的母爱。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第一段中
作者将“我”瘫痪后的暴怒无常与母亲的小心翼翼、精心呵护相对比,体现了母爱的伟大;第二段秋天落叶的描写与第七段菊花盛开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出我思想的转变,百这种转变正是母爱的结 果。
三、语言准确,饱含情感。本文准确地运用动词,如“躲、扑、抓、忍”等,写出了母爱的宽容、理解、牵挂和呵护。
母亲央求去看菊花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课题 秋天的怀念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习 目标 了解叙事抒情的散文特点,注意与写景散文的区别。 学心文章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领悟文章蕴含的深沉而无私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
重点 区别写景散文与叙事散文的写法特点。 培养学生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情怀。
难点 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布置课前预习(可分组进行,也可整体进行,但课堂展示时可以分组完成) 文学常识积累 运用你能找到的资料,收集关于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文章出处、作者的主要作品等相关信息,上课时为大家展示。 字词积累收集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对生字注音,生词释义,课堂上给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积累成果。 三、课文内容梳理 读完课文,完成下面练习,课时展示: 1、说说你对标题“秋天的怀念”的理解。 2、根据课文内容,划分课文段落,并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导入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文人墨客们笔下永远歌颂的主题。 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叫史铁生,他的散文作品中有好多都是描写母爱,歌颂母爱的。遗憾的是,他从21起,就坐在了轮椅上,更让他痛心的是,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母亲,却身患重病,他却全然不知。当他知道时,母亲已经永远地离他而去。他曾在《我与地坛》中说:“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今天,我们一起去学史铁生在散文集《史铁生散文选》中收录的另一篇散文《秋天的怀念》,去感受这份深深的怀念吧! 听老师讲 用作者的经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预习检测(分小组展示预习效果,其他同学可以作补充,老师视学生的预习情况也可以作补充) 作者展示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21岁时即高位截瘫,24岁时开始发表处女作《爱情的命运》。 学生笔记 督促学生积累文学常识。
背景展示 21的史铁生突然得了重病,随后高位截瘫,不久,一直默默支撑着他坚强活下去的母亲因肝病早逝。于是,母爱成了他文字里一个永恒的主题。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爱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之后,这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篇章。《秋天的怀念》便是他怀念母亲的文章。 学生笔记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
生难字展示 瘫痪(tān huàn) 憔悴(qiáo cuì) 诀(jué)别 捶(chuí)打 仿膳(shàn) 淡雅(yǎ) 翻来覆(fù)去 读,并作好笔记 扎实基础知识大关。
多音字展示 整宿(xiǔ) 宿 星宿(xiù) 风餐露宿(sù)
形似字展示 侍(shì)侍卫 絮(xù)絮叨 待(dài)等待 紫(zǐ)紫色 谣(yáo)谣言 博(bò)博学 徭(yáo)徭役 搏(bò)搏斗
词语释义展示 侍弄:文中指经营照管。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烂漫:文中指颜色鲜明而美丽。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絮絮叨叨:形容说话不简洁,来回地说。
内容梳理展示 1、说说你对标题“秋天的怀念”的理解。明确:这并不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而是一篇叙事写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在文中描写了母亲对我的细微的关爱,从而赞美了母亲的伟大。文中最让人感动的是,母亲总是在最细微处表达出对儿子的关爱(或母亲自己身患重病,却仍然坚持鼓励儿子,照顾儿子) 2、根据课文内容,划分课文段落,并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明确:第一部分(1-2)写母亲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对“我”百般抚慰。 第二部分(3-6):写母亲在准备带“我”去看菊花时,因病去世。 第三部分(7):妹妹带着“我”去看菊花,“我”终于明白母亲的一番良苦用心。
问题探究 抽读课文第一部分(1-2段),思考问题: 文章开头写我的坏脾气有什么作用? 点拨: “我”的“暴怒无常”的坏脾气,一般人是忍受不了的,但母亲不仅能忍受我的坏脾气,还能宽容,理解和支持,这就是母爱。因此,这里写我的坏脾气,是为了衬托出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2、第1自然段中有两个细节描写,找出来,加以品味。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作用:母亲“悄悄”地躲出去,是为了让儿子能尽情地发泄心中的痛苦,这个细节描写,写了母亲的细心,也体现了母亲的慈爱。②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作用:“扑”“抓”“忍”这几个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知道儿子的痛苦,也知道自己的病情,但他不愿意让儿子担心,因儿强忍病痛,鼓励儿子。 2、第2段中写母亲的肝病已到了晚期,疼得整宿睡不着,她却始终不肯告诉儿子,这是为什么? 明确:这是为因她怕儿子担心,所以就把所有痛苦都自己一个人扛着,她宁愿自己一个人承担痛苦,也要在儿子面前强颜欢笑、竭尽全力鼓励儿子同命运抗争。 抽读第二部分(3-6段),思考下列问题。 1、母亲为什么会这么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呢? 明确: 把握人物形象及其心理活动。 母亲知道自己的病已经很严重最,所剩的时日不多,她想在有生之年带儿子去北海看看象征着顽强生命力的菊花,想重塑儿子对生活的希望。 2、第六段中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反映了母亲的什么心理? 点拨: 抓住“昏迷前”“最后一句话”进行分析。这句母亲在临死前的最后遗言,母亲临终前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儿女,这是何等伟大的母爱呀!我想,母亲那句还没说完的话应该是:你们一定要好好地活着!这句话反映出母亲要儿女们热爱生活,对生活要充满信心;面对困难,要有坚强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 3、找出第三段中的细节描写,选择其中一个地方分析其作用。 点拨:①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②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③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这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以第一句为例,说明其作用: “母亲挡在窗前”是母亲有意的一个小动作,她是怕儿子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触景生情,伤心难过。一个小小的细节,体现了母亲对儿子浓浓的爱意。 抽读第三部分(7),思考问题: 这段话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点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下面三种: 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渲染气氛。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运用了景物描写。这里的景物描写是用来揭示我的心理活动的,表明我要像按照母亲的嘱托,像菊花一样坚强地活着。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也因此成为了怀念母亲的永远的寄托。 2、文章结尾再一次出现了“好好儿活……”这句话,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一共出现了两次。从修辞的角度来说,它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突出了“我”要遵从母亲的遗愿好好活下去的决心;从写法上来看,这里有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使文章浑然一体。 思考并整理出答案 讨论,并整理出答案 讨论分析母亲的心理活动 讨论问题 讨论,整理答案 在课文中找答案 讨论问题,整理答案 讨论问题,整理答案 让学生掌握衬托的作用。 把握细节描写的作用。 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 培养学生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复习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掌握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了解反复的修辞和前后照应的写法特点。
问题探究 3、以“秋天的怀念”为题,有什么作用? 点拨:散文标题的作用一般有: 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 交待叙事的线索; 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 以“秋天的怀念”作为标题,可以揭示出几层意思:一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秋天;二是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可以为文章奠定其感情基调;三是表明文章的主题是怀念母亲。 讨论问题,整理答案。 掌握标题的作用。
写法探究 本文在写法上运用了以下三种方法,值得同学们借鉴。 寓情于叙,感情真挚。作者借助平凡的小事,表达的却是伟大的母爱。 对比手法的运用。第一段中作者将“我”瘫痪后的暴怒无常与母亲的小心翼翼、精心呵护相对比,体现了母爱的伟大;第二段秋天落叶的描写与第七段菊花盛开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出我思想的转变,百这种转变正是母爱的结果。 语言准确,饱含情感。本文准确地运用动词,如“躲、扑、抓、忍”等,写出了母爱的宽容、理解、牵挂和呵护。 作笔记 掌握和运用本文的三种写法。
板书 学生笔记 给学生直观的感觉。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暴怒无常
伟大的母爱,深切的怀念
母亲病重
隐瞒病情
母亲病危牵挂
妹妹推我赏花
读懂母心
隐病情悄抚慰
约看共多牵挂
看花懂母心
母亲央求去看菊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