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郯城三中八年级生物《免疫与计划免疫》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免疫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确立“对传染病积极预防”的思想。
重点、难点
1.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
2.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其区别。
3.免疫的概念和功能。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情境导入】:
同学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流感或乙脑等传染病流行时,为了大家的健康,家长会采取一项措施,就是带领你们去——
为什么要打预防针呢?
【新知探究】: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一)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1、引导学生参考教材75—76页资料分析,
讨论、分析这些资料,并思考以下问题:
(1)病菌在什么情况下能侵入人体内?
人体的哪些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
(2)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袭?
2、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上的图Ⅷ-4、图Ⅷ-5的幻灯片,
并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两张幻灯片中描述了什么现象?
(2)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组成、特点、作用是什么?
(二)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1、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上的图Ⅷ-6、图Ⅷ-7的幻灯片,
并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两张幻灯片中描述了什么现象?
(2)这些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对哪些病菌有作用?
分布在人体的什么部位?
(3)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小结:通过刚才的分析和总结,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道防线,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
对!我们称这两道防线的作用特点是非特异性免疫。
(三)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1、讲述: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抗原。
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
有的抗原被清除后,相应的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就会被体内存留的抗体按同样的方式加以清除。
二、免疫的功能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教材,展示他们收集的免疫资料。
2、归纳总结免疫的三大功能:
三、计划免疫
1、设问:为什么要接种疫苗来预防某些传染病呢?
2、指导学生自主探究:
计划免疫及其意义
【课堂整合】
根据板书,整合本节知识。
回答:打预防针。
因为不打预防针的人往往会患病,而打过预防针的人会安然无恙。
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讨论、分析,
互相补充
得出正确的结论
观看图片并思考问题,
然后回答:
观察、讨论、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
回答:
这两道防线都是人们生来就有的,而且不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起作用。
比较并理解:
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阅读、展示、
归纳总结
阅读课本
自主探究
回顾总结
本节内容。
小结(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2.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3.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二、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2.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
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三、免疫的功能
1.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2.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四、计划免疫
1.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称计划免疫。
2.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