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法篆刻
重点难点
中国书法源源流长,它是一门传统文化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我们应该学习和掌握好书法这一博大精深的民族艺术。要了解和认识中国书法,有以下重点需要掌握:(1)了解我国书法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2)掌握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的书体特征。(3)进行名作赏析。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历史悠久。我们应该明确篆刻的含义、历史以及工具材料,并能进行名作赏析。
知识归纳
书 法
一、概述
1.中国书法的特点: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符号化与具象性的统一;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2.中国书法的类别。
(1)按字体分,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2)按字迹显示的材料分,有甲骨文、金文、简牍书、石刻文、纸本书等。
(3)按书法风格分,有王(羲之)体、欧(阳询)体、颜(真卿)体、柳(公权)体、()苏(轼)体、赵(孟頫)体、董(其昌)体等
(4)按书法的幅式、形式分,有中堂、斗方、条幅、条屏、对联、横披、扇面、册页等。
3.中国书法的发展:
中国书法已有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划分为若干历史发展阶段:
(1)先秦书法 。自有汉字产生至秦朝之前的文字,都属于“篆”字中的“大篆”。我们现在能见到的书法作品主要有甲骨文、青铜文、石刻文、帛书和简书。
(2)秦代书法 。秦始皇统一中国,颁布“书同文”政策,以小篆推行天下,与大篆相对应的小篆产生了。
(3)汉代书法。汉代初期,篆书仍是正体,但汉字的隶变趋势在发展,西汉晚期,这种隶变已逐渐完成,这标志着汉字由“古文字”到“今文字”的演变完成。到东汉时期,隶书作为一种字体和书体已完全成熟。
(4)魏晋南北朝书法。这一时期是楷书及与之相应的行书、草书逐渐发展成熟的时期。并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高峰。
(5)隋唐书法。隋唐时期,楷书、行书、草书通行天下。尤其是楷书达到完全成熟。唐揩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光辉篇章。
(6)宋代书法。宋代仕人对唐代书法的“尚法”有所改变,文人在行草书方面崇尚自然率意的情趣,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宋人“尚意”
(7)元代书法。元代书家对宋代的“尚意”书风有所不满,提倡学古人,发晋唐,被人称为复古。赵孟 是元代最有代表性的楷书名家。
(8)明代书法。明初朝廷各类文书,多用规整的小楷,楷法精到纯熟,称为“台阁体”。明中期出现了“吴门书派”。明晚期出现放逸书风,一些文人追求个性,喜作大幅草书。
(9)清代书法。清代出现了类似明朝的“台阁体”的“馆阁体”书法。与“馆阁体”大异其趣的是扬州八怪的书法。
(10)近现代书法。受西方现代科学与文化的影响,中国书法的实用功能逐渐减弱。
二、篆书
发展:我们现在见到的最早的篆书,也是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是甲骨文。到商周时期出现金文,春秋战国时期还有石鼓文、简牍书、帛书等,这些都属于大篆,秦以后篆书经过统一规范称小篆,又称秦篆。
特征:笔法单纯;字体略长;章法变化
篆书名作
西周 《散氏盘铭》 西周 《虢季子白盘铭》
春秋 《侯马盟书》 秦 《石鼓文》
秦 《虎符》 清 邓石如 《唐诗集句》
三、隶书
发展:隶书萌芽于战国时代,经过秦、西汉时期的发展演变,到东汉时代已经完全成熟。
特征:点画;结体;章法
隶书名作:
东汉 《石门颂》 东汉 《乙英碑》
东汉 《礼器碑》 东汉 《西岳华山庙碑》
东汉 《曹全碑》 东汉 《史晨碑》
东汉 《张迁碑》 清 伊秉绶 《节临〈张迁碑〉》
清 何绍基 《五言联》
四、楷书
发展:楷书萌生于东汉,从魏晋开始取代隶书而成为通行的正体汉字,到唐代达到完全成熟。“唐揩”被后人视为楷书的经典。唐碑、魏碑是两类不同风格的楷书。
特征:点画精到、结字方正、章法规整
楷书名作:
唐 欧阳询 《化度寺碑》 唐 虞世南 《孔子庙堂碑》
唐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 唐 颜真卿 《颜勤礼碑》
唐 柳公权 《玄秘塔碑》 元 赵孟頫 《三门记》
五、行书
发展:行书又称“行狎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是楷书便捷化的书写形态,行书萌生于东汉。成熟于东晋。
特征:点画或减或连;结字规整中求变化;行书章法,竖成行而横不成列,讲究行气,注重字与字上下之间,行与行左右之间的顾盼,布局上显示规整中的率真与自然
行书名作:
《兰亭序》王羲之给《兰亭诗集》所作的序言
《祭侄文稿》唐朝颜真卿书
《黄州寒食诗帖》苏轼
《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唐朝李邕撰文并书
《苏轼重九词》董其昌书。
六、草书
发展:草书的发端可追溯到秦以前,单草书真正成型并趋于成熟是在汉魏晋时期
特征:点画简;章法变;结构活
草书名作:
王羲之《十七贴》
孙过庭《书谱》
怀素《自叙贴》
黄庭坚《诸上座贴》
祝允明《春日醉卧诗卷》
篆 刻
一、篆刻的含义
篆刻是指镌刻印章的统称。印章字体一般采用篆书,先写后刻,故称篆刻,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门类。
二、篆刻的历史
早在奴隶社会,印章作为交接凭信的一种工具,与社会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发展和政权的发展,印章在各个领域广泛使用。唐代已有文人的斋号印出现,宋代文人画兴起,画家开始在作品落款时盖上自己的印章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但宋元时期文人画家几乎都是不会镌刻,他们写好印文,然后请高手匠人镌刻,直到明清时期,文人才真正介入篆刻创作。
三、印章的历史名称
玺-秦代以后,玺为皇帝专用
印-秦汉时期官方印章统称印
章-两汉官印和魏晋六朝将军印被称为章
印章-汉武帝时期开始印和章连称为印章
印信-汉魏的大量私印称印信
四、篆刻的工具和材料
古代用于印章的材料有金、玉、铜、象牙、陶、骨、石等;
工具:刻刀、笔墨纸砚、砂纸、镜子、刷子、拓包等;
印石:青田石、寿山石、冻石、鸡血石等。
1.学习篆书是篆刻的基础,参考书有《说文解字》、《金文编》等。
2.章法是篆刻的核心。“六法论”中的“经营位置”在此适用(疏可走马,密不通风)。
3.刀法是完成篆刻的手段:冲刀法、切刀法、单刀、双刀。
4.篆刻的阴、阳文:阴文又称白文,即红地白字;阳文又称朱文,即白地红字。
跟踪练习
填空题
1.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成体系的文字是____________。
2.唐代楷书达到完全成熟,楷书名家辈出,风格多样,显示了楷书发展的最高成就,所以__________被后人视为楷书的经典。
3.唐以后楷书作为“正体”为历代所重,元代________是唐以后最有影响的楷书名家。
4.明朝初期,朝廷应用文书,多用规整的小楷,楷法精到纯熟,被称为“________”
5.伊秉绶是清代人,以擅写_____书而著名.
6.楷书发展成熟以后,出现了名垂后世的楷书大家,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欧颜柳赵”四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人。
7.印章字体一般采用__________书,先写后刻,故称篆刻。
8.篆刻中的阴文又称_________文,阳文又称_________文。
选择题
1.青铜铭文是一种书体形态吗?( )
A.是 B.不是
2.先秦书法基本上属于( )
A.大篆 B.小篆 C.行书
3.哪个朝代的隶书体现了隶书的最高水平?( )
A.秦 B.汉 C.唐 D.宋
4.宋人尚意,一改唐人尚法,苏、黄、米、蔡等书法名家都以重意趣的( )见长。
A.篆 B.隶 C.楷 D.行草
5.邓石如是清代中期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代表作品是( )
A.《兰亭序》 B.《胆巴碑》 C.《石门颂》 D.《唐诗集句》
6.《石门颂》属于哪种书体 ( )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7.何绍基是清代著名隶书法家,其代表作是( )
A.《五言联》 B.《节临<张迁碑>》 C.《兰亭序》 D.《史晨碑》
8.魏碑是( )的一种。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9.下面对楷书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体略长 B.点画精到 C.结字方正 D.章法规整
10.下面哪件是颜真卿的作品?
A.《化度寺碑》 B.《颜勤礼碑》 C.《玄秘塔碑》 D.《三门记》
11.判断以下说法:甲骨文属于篆书( )
A.正确 B.错误
12.汉字文化源远流长,下面四件书法作品的字体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楷书、行书、隶书、篆书 B.行书、楷书、篆书、隶书
C.隶书、行书、篆书、楷书 D.行书、隶书、篆书、楷书
13.王羲之(今山东临沂人)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兰亭序》是他的代表
作品,其书体为( )
A.楷 书 B.行 书 C.隶 书 D.草 书
九:书法·篆刻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甲骨文 2.唐楷 3.赵孟頫 4.台阁体 5.隶书
6.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 赵孟頫 7.篆书 8.白文 朱文
二、选择题
1.A 2.A 3.B 4.D 5.D 6.B 7.A 8.C 9.A 10.B 11.A 12.D 13.B
www.
课标要求
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的书法、篆刻作品,学习和了解中国书法和篆刻艺术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用美术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