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一课,在这一单元,教材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这一课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观察物体的沉浮,获得判断物体沉浮的方法。第二部分是观察更物体的沉浮,获得更多的沉浮体验,并猜想与沉浮有关的因素。第三部分是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用切分和叠加的实验方法,探索同一种材料构成物体的沉浮规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物体的沉浮很感兴趣。对于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一定的经验和解释,但还比较浮浅、模糊,甚至是错误。他们很容易把沉浮的原因归结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形状、是否空心等,大多认为改变轻重就可改变沉浮,对于物体的密度、沉浮的规律基本上是一无所知。
三、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四、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进行大胆猜测,然后想办法验证猜测,得出结论。
难点是在实验中纠正原来不正确的判断,真切体会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的沉浮规律。
五、材料准备
1、教师用:水槽、萝卜、回形针、小刀、橡皮、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等等。
2、学生用:水槽、一号材料袋、二号材料袋和实验记录单。
六、教学流程
(一)、创景激趣 明确目标
1、创设砖块和木块沉浮的情境,让学生说说把它们放入水里会怎么样?接着进行示范性实验,一是向学生示范怎样将物体轻轻放入水里,即不是扔进水里,也不是放在水面。二是让学生观察砖块和木块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引出了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物体和容器底部接触是沉,没有接触是浮。
2、明确目标: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的物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更多物体的沉浮情况和沉浮的规律。板书课题: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1、让学生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况。包括: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等。我会让学生先预测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并说明预测的理由,然后再放入水中观察验证。
2、让学生把预测与实验结果对比,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并大胆猜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会猜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物体的轻重、体积、形状、是否空心等有关。
3、提出实验问题
老师可以顺势提问:同种材料的物体,改变它们的轻重和体积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会改变吗?
根据以往上课的经验,大多数学生认为会改变的。接下来是实验验证。
4、明确实验方法并实验
我们可以借助实验记录表来让学生明确实验的方法:一种是切分法,把橡皮和萝卜分别切分成原来的一半、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或更小;一种是叠加法,把回形针和木块叠加成原来的两倍、三倍或更大。,学生在完成对沉浮情况的预测后就可以动手实验了。
5、得出初步实验结论
实验的结果是很明显的,与学生的预测差别是比较大的。每个学生都可根据提示得出初步的实验结论。
(三)汇报交流 排疑解惑
1、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组织全班同学对实验的现象和结论进行汇报交流,使学生了解到各个组的实验现象是一致,坚定学生对自己实验的信心。最后引导学生把两个实验连起来观察、总结,得出最终结论: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排疑解惑,提出疑问
(四)回归教材 评价小结
这一环节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
(五)训练巩固 拓展延伸
训练巩固一是让学生记忆七种物体在水中的的沉浮情况,为下节课的研究打好基础,二是对同种材料的物体的沉浮规律进行练习并增强记忆。比如:5克的泡沫塑料在水中是上浮的,5千克的泡沫塑料在水中会怎么样?5吨的呢?
拓展延伸:同种材料的物体,为什么改变了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变呢?让学生课下搜索资料,阅读学习,了解关于物体的密度。
七、板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沉 木 块???浮
塑料块???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本课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讨论法和实验法。活动中从学生已有经验入手,让学生先预测,再实验验证,使学生既感到实验的快乐、有趣,也用直观的现象冲击着原来错误的判断,碰撞出科学探索的智慧火花。整节课就是在已知和未知、正确与错误、猜想和实验的矛盾冲突中展开和深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