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与乳化》
第1课时 溶液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溶液,是典型的混合物,它是在学生探究认识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碳单质、常见的金属、自然界中水后,接触到的一类成分更为复杂的化学物质。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类物质,它也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一类物质,如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等、硫酸铜溶液等。但学生虽然熟悉一些常见的溶液和溶解现象,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也不曾系统的对溶液进行研究。所以教材安排在第七章让学生集中和系统的学习一些溶液和溶解现象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对溶液和溶解认识和理解是很必要的,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有关溶解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并且,在第八章,学生将要学习的酸、碱、盐的知识,这里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要学好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规律和化学知识,就有必要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学习与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因此本章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章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当然也为高中深入学习分散系的有关知识做了准备。
另外,引导学生从定性和定量的方面去认识溶液的组成,是溶液知识的深化,它既能帮助学生加深有关概念的理解和化学计算能力,更是学生将有关溶液知识科学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和生产及科学实验的必须。
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第一节,主要内容为溶液概念、特点、组成以及溶解现象。是本单元的基础,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通过观察活动从宏观角度引导学生认识溶解与不溶现象,再通过讨论与交流从定性的角度认识和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从而使学生建立溶解、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也初步认识了悬浊液和乳浊液。本节课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集体合作意识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以及理论联系的能力。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溶液知识的了解,让学生密切将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的理念,注重科学探究,促进了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理念。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且学生在前几章已经接触到一些溶液(如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等),可以多举些贴近生活的例子(如:糖水、葡萄糖注射液、汽水、无土栽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溶液概念。探究实验相对安全简单,学生也已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要尽可能让学生动手。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会判断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2、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知道悬浊液和乳浊液;了解乳化现象,认识一些乳浊液和乳化剂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活动,促使概念形成,并初步认识用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
2.运用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训练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获取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或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悟科学研究的魅力。
四、课型
新授课
五、课时
第一课时
六、教学重点
1.溶液概念的建构,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方法
2.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七、教学难点
1.溶液概念的建构
2.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八、教具
多媒体、相关实验装置及其药品。
九、教学方法
教法:以学生熟悉的溶液的应用为导入,以问题为主线来创设学习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形成观察、实验、思维、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方式(即简称为”导学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灵活应用图片、照片、实验、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提炼信息,启发学生独立思维,将抽象概念直观化、具体化,为形成概念埋下伏笔。
学法:学生通过观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动手实验和记录、归纳法、比较法、分析法来学习新知。
十、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
我们去参观农博园、植物园时常常可以见到图片所展示的新型种植方式:无土栽培。大家知道不知道无土栽培种植的植物靠什么生长么?
[图片展示]
生活中常见的溶液
[思考回答]
学生可能的回答是:阳光、水分、肥料、营养液等
[图片浏览]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其他溶液
[问题引入及图片展示]
通过图片形象的展示,引入到与溶液相关的问题上,通过这个环节引入课题溶液的形成
[提出要求]
给学生准备实验药品及仪器,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以下实验
硫酸铜晶体和水
食盐和水
蔗糖和水
碘和酒精
植物油和水
泥沙和水
[学生分组实验]
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实验中可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并注意观察现象,整理实验,讨论从现象中可能获得的结论。
[探究实验]
吸引学生注意,激发探究兴趣。使学生亲自感受溶液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化学学习方法,知识的获得应该通过实验获得。
[提出要求]
同学们通过实验,分析实验现象,解释两个问题
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试管中的物质属于 物。
①至④的试管和⑤⑥试管中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表达交流]
学生可能的答案
1:混合物
2:①至④试管中固体物质消失,有些溶液有颜色、⑤⑥试管中没有溶解,有分层,油在上,泥沙在下
[表达交流]
让学生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学会观察和分析对比实验。并培养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演示实验]
让学生上讲台演示
试管中装蔗糖和氯化钠,加水溶解,再向试管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震荡。让全班学生一起观察实验的现象,请学生分析这个实验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表达交流]
水可以同时溶解好几种物质
[解释与结论]
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整理、分析、比较、交流,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拓展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对溶液的形成有更完整的认识。
[提出问题]
1.如果我们冲调一杯糖水,充分搅拌混合后,糖全部消失,将糖水分给大家品尝,会不会有人喝到的很甜,有人喝到的不甜呢?
2.密封好的一杯糖水,外界温度等条件都不变,糖会从水中分离出来么?
[思考回答]
不会,应该是一样甜的。
不会分离出来
[思考回答]
根据生活经验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溶液是各部分组成一样的、均匀的、不分层的混合物。为学生理解溶液概念和溶液特征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做好铺垫。使学生学习溶液的概念有水到渠成的感受。
[引导分析]
溶液的概念
[理解概括]
结合实验结果充分认识溶液的概念
[总结提高]
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再一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完成对知识的内化。
[引导分析]
溶液的基本特征
[理解概括]
结合分析结果充分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总结提高]
分析出溶液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准确判断什么样的混合物可以称为溶液
[提出问题]
为什么我们在实验中观察到固体消失的现象?溶解过程是怎样的一个微观过程呢?
[演示、分析]
动画演示蔗糖溶解的微观世界,引导学生分析溶解的微观过程
[理解、认识]
理解溶解的微观过程即构成蔗糖的分子分散到水的分子间隙中去
[认识深入]
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深刻地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溶解的过程即溶液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产生质的飞跃。
[拓展、引申]
1.氯化钠溶解的微观过程应该是什么样呢?
2.从微观角度分析乳浊液(油水混合)和悬浊液(泥沙和水混合)和溶液的不同
[拓展、认识]
1.氯化钠的溶解过程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分散到水的分子间隙中去
2.油和泥沙的微观粒子没有分散到水的分子间隙中
[理解分析]
培养学生学会从简单现象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体会从点到面的拓展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的思维方法。
[图片展示]
溶液类药物治病见效快、溶液中化学反应速率快,解释原因:溶液因为其溶质以微观粒子的分散在溶剂的分子间隙中,因此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很大,所以速率快。
[拓展应用]
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学习中的现象。
[拓展应用]
使学生在微观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所学知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更充分的理解掌握知识。
[引导分析]
溶液的组成,认识溶质、溶剂的概念,学会溶液的名称,会准确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理解概括]
学会溶液的名称
分情况学会判断不同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固液型、气液型、液液型(有水和没水)
[总结提高]
从实验中进行对比分析,学会准确的溶液名称、判断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专题突破]
使学生自主的解决相关习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完成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相关习题,并讨论总结相关题目的解提方法
[巩固反馈]
让学生从基础知识到能力提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达到运用知识的目的。
十一、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
1.概念
溶液 2.特征 溶质
混合物 3.组成
乳浊液 溶剂
浊液
悬浊液
十二、作业处理
请大家完成课堂练习册7.1第一课时作业。
十三、教学反思
从科学的知识体系看:本节是学习溶液的开端,溶液的内容贯穿在整个综合的知识体系中。学生虽然比较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没有从化学的视角去研究,所以让学生集中和系统地学习一些溶液和溶解现象的知识,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有关溶解的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下一章,将要学习酸、碱、盐的知识,而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大多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要学好后续的内容,就有必要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与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
我觉得在本节课设计上的成功之处是:
1、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整节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一定的生活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理念,通过联系生活中常见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体会化学知识在解决生活、社会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学以“问题—实验探究—结论—应用”为结构,引领学生在实际问题情景中展开实验探究,教学中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为活动主线,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对知识理解和认识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了提高。这样的设计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了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2、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导教学,运用多媒体通过动画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物质溶解的微观过程,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帮助学生完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当然,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我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譬如:设计思路不够开阔;课堂教学采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组织才能、调控机智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