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与学唱,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感受中国
古诗词的音乐魅力。
2.引导学生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花非花》,在
吟诵中感知词曲的紧密关系。
教学重点: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花非花》,体会歌曲的艺术
气息和朦胧美。
教学难点: 尝试二部合唱,注意音准,音色的把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导语:瞧,蔚蓝的天空下绿草如茵,让我们一起深呼吸!
和煦的春风吹来一片美丽的花瓣,我们轻轻地把它捧起来!(声音竖起来,从头顶飘出来)花瓣落到了远方的山顶上,半空中,师生唱,花瓣越飘越高,小肚子给点力,让我们的声音把花瓣送上去。把这些花瓣送给老师!师接唱下一句。
二、学唱歌曲
1. 听录音范唱。师:美丽的花瓣把我们带入了春的世界,让罗老师想起了一首唯美的古诗。请你听,古诗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师吟诵。师:这是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诗《花非花》。
请你闭上眼睛,静静聆听。听了罗老师的吟诵,你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回答
3.生吟诵。师:好唯美的一首诗。 似花不是花,似雾不是雾;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我们一起来吟诵一遍?古人吟诗是很有韵味将究的,特别是声调变化,古人把上扬的声调叫平声,反之下行声调叫仄声。我们一边吟诗一边感受哪几句是平声哪几句是仄声。(合上伴奏,注意速度,情感)
4.感受旋律。师:这首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美称第一朦胧诗, 成为了千古传颂的经典作品。作曲家更是赋予了这首古诗新的生命,为它谱写了优美的旋律,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旋律行进有什么特点?(提示旋律行进根据走向分类)
师唱旋律,旋律的走向和我们吟诵的的声调有什么关系?(紧密联系、吻合)。原来古诗吟诵的声调和旋律的走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曲家是根据吟诵的特点创作了旋律。
5.跟琴视唱曲谱。(现在请你伸出右手,我们划着旋律线来唱唱旋律,感受它的特点。我们刚才在最后的一个乐句速度、力度发声了什么变化?解释音乐记号,这么多音乐记号集中在最后一句,我们要细腻的把它表现出来。完整再唱一遍。
6.师范唱。伴着优美的旋律,配上唯美的诗词,罗老师先来唱一遍?
7.跟琴唱,解决难点:结束句一字多音、第二句附点节奏、第三句大跳等。
8.分组唱,相互评价。
9.加入二声部。师:罗老师想考验下大家更高的演唱水平,加入二声部,我们试着能不能和谐的把它唱好。
10.出示合唱谱。寻找花瓣的旋律----集体学唱低声部旋律、歌词----跟录音伴奏唱二声部----交给一组同学跟伴奏唱,另一组可以心理默默唱高声部----合唱----分析曲谱,纠正问题----再次合作。
三、拓展延伸
1.师:这节课我们为《花非花》这首诗,编配了简易合唱,更好的表达了诗的意境。著名指挥家杨鸿年也为这首歌编配了合唱,对作品进行了新的演绎,请你静静聆听(视听)。
2.小结:丰富和声,梦幻的哼唱,柔美而惆怅。同学们,唐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吟诵,其实,像这样的诗词歌曲还有很多,如《悯农》《春晓》《咏鹅》《游子吟》等,今天可以选择一个片段聆听,其它在课外搜索聆听。同学们,诗使我们高雅,音乐给我们快乐,让我们在和美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