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我国民间舞蹈大多数是和民歌相结合,采取载歌载舞的形式,因此也叫歌舞.民间舞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舞蹈形式。
北方的歌舞音乐
南方的歌舞音乐
少数民族民间歌舞音乐
一、北方的歌舞音乐
秧 歌
二 人转
二人台
秧歌: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最初源于农田劳动中的歌唱,明清后出现了表现简单情节的秧歌小戏,后又有化妆成各种历史人物的大型秧歌队.现在民间的秧歌是歌、舞、戏三者的结合,各地有不同的侧重。
三者的特点:歌,大多是民间时调的直接运用,情绪欢快,节奏性强;舞,除扭秧歌外,常伴有耍龙灯、舞狮、跑旱船、骑竹马等;戏,大多是二人或三人的歌舞小戏。
常见剧目有:地秧歌、鼓子秧歌、海阳秧歌、胶州秧歌、东北大秧歌、陕北大秧歌等。
常见剧目有:
《走西口》《五哥放羊》 《打金钱》《打樱桃》
《十对花》《阿拉本花》
二人台: 流行在内蒙 西部、山西、河北、陕西部分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后又发展成地方戏曲,约有百年左右的历史。
二人转
流行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后发展成地方小戏。是在东北民歌和大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河北莲花落等多种民间歌舞、说唱、戏曲音乐的因素形成发展而成的,又名“蹦蹦”、“双玩艺儿”。
常见的曲目有:
《王二姐思夫》
《锯大缸》《二大妈探病》
《兰轿》《杨八姐游春》
二、南方的歌舞音乐
采茶 :主要流行在江西 、浙江、闽西、粤北等地的民间歌舞。最初是茶农上山劳动时唱的“茶歌”,后渐形成歌舞形式,称为“茶灯”,近二三百年来发展为戏曲形式,一般为“二小戏”(小生、小旦)和“三小戏”(多一小丑),剧情简单,以歌舞为主。
基本特点:曲调丰富、大多保持原民歌特色,生动活泼。江西采茶戏最多,此外湖北的黄梅采茶戏、广东的粤北采茶戏、广西的采调等,都各具特色。
花鼓:流行在湖北、湖南、安徽等省各地的民间歌舞,近百年来发展成地方戏曲形式。起源于民间小调、渔鼓、高跷等,因其最初以鼓为伴奏乐器而名。其演出形式、艺术风格与采茶戏、花灯戏相似。
代表性种类:湖南花鼓戏、湖北花鼓戏、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四川花鼓戏等。
代表作品有:《洗菜心》《阳雀》《铜钱歌》
三、少数民族民间歌舞音乐
维吾尔族民间歌舞
藏族民间歌舞
蒙古族民间歌舞
瑶族民间歌舞
维吾尔族的歌舞音乐以赛乃姆和本卡姆最为著名。
维吾尔族人民以能歌善舞著称,民间有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麦西来甫”的习俗。麦西来甫即聚会之意,是维族的一种群众性文娱活动,常在节日、周末或收获季节举行。其种类有节日麦西来甫、白雪麦西来甫和郊游麦西来甫等。举行的地点为宽敞的内室、庭院的葡萄架下、果园、郊外林荫处或河边草地上。在麦西来甫中,人们席地而坐,演奏民间乐曲、演唱民歌、表演民间歌舞。
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是藏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地方。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沉淀,与中原文化的交融造就了藏民族极具特色的,极为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藏族歌舞源自藏族人民在生产、劳动、生活中的不断创造,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瑰宝。
藏族各地区民间歌舞形式多样,特色鲜明。
代表舞种:果谐(锅庄)、堆谐、弦子、囊码、谐钦、热巴谐
在吉林省哲里木盟,以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黑龙江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保留着蒙古族古老的歌舞“安代”。这种舞源于萨满教的巫术活动,用以为患“安代”的病者去病消灾。后来发展成为群众性的娱乐舞蹈,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亚特婚祀、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表现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
代表作品:《嘎达梅林》、《诺丽格尔玛》
《达那巴拉》、《巴拉吉尼玛与扎那》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隋唐时期,在湘粤桂交界处就形成了最大的瑶族居住区。如今,瑶族己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民族,遍布亚、欧、美、非等各大洲,人口达300万人,其中中国的瑶族人口最多,有220万。可惜的是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但瑶族有着自身独特、悠久而源远流长的内在精神文化。瑶歌便是他们记录历史,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瑶歌中许多内容就是传唱民族迁徒的苦难历史,活着的瑶歌,就是活着的历史。
长鼓舞是瑶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舞蹈,它是抒发瑶族人民情怀和反映瑶族人民生活的精神产品,它所表现的内容都是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在艺术上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