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学习目标
1、从政治、经济、地缘政治、军事等视角了解冷战的基本过程,理解影响冷战起源的主要因素,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
2、了解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冷战发展及多极化力量成长的表现,分析多极化力量的成长对两级格局的影响
3、了解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苏关系演变的阶段特征,分析两极格局瓦解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二、知识梳理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美苏的冷战:
(1)含义:冷战是指20 世纪40 年代中后期至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背景
①美国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对行动,对苏联率先发动了冷战,苏联予以反击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事,美国和苏联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两国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
③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④为确保东欧国家对苏友好,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
2、两极格局的形成:
(1)表现。
美国 苏联
政治 1947 年3 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1947年9 月,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军事 1949 年,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 年,北约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 1955年,苏联成立包括东德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组织
地缘 政治 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1949年德国分裂
(2)标志:20 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认识:
①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和它的盟国。
②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既有缓和又有对抗。发生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2、多极力量的成长:
(1)表现
①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②日本经济起飞并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③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④第三世界的兴起
(2)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
万隆 会议 1955 年,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
不结盟 运动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3)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1、20世纪70年代后的美苏关系:
(1)1979 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2)1985 年以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1987 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 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
③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德国统一 。
④苏联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2、两极格局的瓦解:
(1)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2)影响: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也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三、课堂小结
四、随堂练习
1、1947~1954年,美国制作了几十部电影,用于刻画美国“共产党分子”的形象,这些人往往是衣冠楚楚,实际上却阴险狡诈且冷酷无情,在背后策划各种暴力活动,对表露出不满情绪的同类下毒手,毫不手软。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失灵 B.经济危机激化了阶级矛盾
C.美苏冷战的兴起与发展 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美国电影刻画的形象表明了对共产主义的仇视,是冷战的表现之一,冷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故选C项。
2、杜鲁门在其回忆录中指出,没有德国,“欧洲的防御不过是大西洋岸边的一场后卫战”,有了德国,欧洲“就能有一个纵深的防御”。因此,在美国的支持下,联邦德国作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加入北约。美国此举( )
A.加强了对德国的政治控制 B.促进西欧一体化的进程
C.有利于遏制共产主义扩张 D.标志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答案】C
【解析】北约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组织,是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冷战表现,故选C项。
3、戴维·格雷斯在《西方的敌与我》一书中写道:“在1947~1949年欧洲外交的主要目的,就是说服美国在1945年胜利的仅仅几年后再次回到欧洲,并无限期地停留下来。”这一“目的”达成的标志是( )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D.“柏林墙”的修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在1945年胜利的仅仅几年后再次回到欧洲,并无限期地停留下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达成这一目的的标志是北约的建立,故选C项。
4、1972年,在雷克雅未克举行了一场国际象棋比赛,比赛双方是苏联当时的世界冠军鲍里斯·斯帕斯基和美国国际象棋大师鲍比·费舍尔,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亲自介入,以便促成这场比赛。这表明冷战期间( )
A.体育竞赛带有浓厚政治色彩 B.体育成为美苏竞争的焦点
C.文化沦为冷战中的万能武器 D.美苏重视双方的文化交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72年,在雷克雅未克举行了一场国际象棋比赛……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亲自介入,以便促成这场比赛”表明冷战期间体育竞赛带有浓厚政治色彩,故选A项。
5、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后,提出建立以法、德为核心,以法国为领导的“欧洲人的欧洲”,通过“缓和、谅解、合作”逐渐实现“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最终走出“雅尔塔”。这一外交方针的提出( )
A.表明美国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B.说明法国主导欧洲联合
C.有利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D.最终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欧洲人的欧洲”,走出“雅尔塔”表明法国想摆脱美国的控制,独立自主,有利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故选C项。
6、不结盟运动自成立以来以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为任务;进入21世纪,则着重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这一变化表明当今世界( )
A.霸权主义威胁已解除 B.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C.政治一体化进程加快 D.经济全球化是发展趋势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不结盟运动……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进入21世纪……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体现了第三世界作为一支重要的国际力量,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故选B项。
7、1966年3月,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并限令美国在一年内撤出其在法国领土上的驻军和军事基地。同年6月,戴高乐应邀访苏,法苏发表联合宣言,宣布双方建立“特殊伙伴关系”。此现象说明( )
A.法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B.法国与美国的关系完全破裂
C.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D.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多极化是一种趋势,材料中法国一系列的做法,不光是多极化趋势的表现,也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故D项正确。
8、联合国安理会设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最初为6个,1965年增至10个。下表是按地区分配情况。这表明( )
地区 亚洲 非洲 拉美 东欧 西欧及其他国家
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数 2 3 2 1 2
A.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B.战后西欧实力尚未恢复
C.两极对峙决定席位分配 D.非洲开始主导联合国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65年10个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中亚洲、非洲、拉美发展中国家占7个,说明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故选A项。
9、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表明美国( )
A.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出现动摇 B.试图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分权制衡原则发生巨大变化 D.国家政策受到冷战格局影响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关于福利国家的立法方案被否决,加强国防的方案获得支持可知,美国的政策受到与苏联争霸(冷战格局)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美国注重国防并不能说明其世界霸主地位的动摇,排除A项;依据所学,20世纪60年代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项;材料提出的方案需受到国会的制约,说明分权制衡原则没有发生巨大变化,排除C项。
10、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18年)中,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1934~1961年)中,指出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1992年)中,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上述对西方文明的看法( )
A.揭示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 B.源于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
C.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 D.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
【答案】D
【解析】斯宾格勒在他的书中回答了西方文明的前途和命运这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人关心的现实问题;汤因比曾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两次世界大战,出于对人类文明的深切忧虑和无限希望才写出了《历史研究》;在1989~1991年间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资本主义席卷全球似乎要一统天下的历史背景下,福山写出《历史的终结》,上述三位学者对西方文明的看法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故选D项;上述材料只是三位学者的个人观点,排除A项;美国学者福山对西方社会保持乐观情绪,排除B项;美国学者福山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没有突破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排除C项。
11、1973年10月,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为打击美国偏袒以色列政策,宣布把需要中东石油的国家划分为“友好、中立、敌对”三个类别,在石油供应上分别采取“正常、限制、禁止”措施。西欧、日本等立即表态支持阿拉伯国家的和平斗争。这表明( )
A.世界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明显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C.能源因素推动国际力量分化 D.西欧、日本摆脱美国经济控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73年10月”“在石油供应上分别采取‘正常、限制、禁止’措施”“西欧、日本等立即表态支持阿拉伯国家的和平斗争”,可知因石油能源因素推动西欧、日本与美国分化,故选C项;A、B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根据材料“西欧、日本等立即表态支持阿拉伯国家的和平斗争”,表明西欧、日本摆脱美国政治控制,反映世界多极化趋势,排除D项。
12、20世纪国际形势:(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和“苏东剧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其中二战后,国际局势的变化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是( )
A.殖民主义化 B.帝国主义化
C.霸权主义化 D.和平民主化
【答案】D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两次世界大战及美苏“冷战”让人类认识到了和平的重要性,“苏东剧变”反映了人类的民主趋势,故选D项。殖民主义是指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采取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占领、奴役和剥削弱小国家、民族和落后地区,将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霸权主义是指某些国家凭借实力,蹂躏、干涉别国的主权和独立,以谋取主宰世界(或地区)事务的主张、政策和行动,均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B、C三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49张PPT)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2019年统编版
课程标准
1、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
2、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两极格局的瓦解
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的含义
冷战的原因
冷战的表现
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
从内容看:包括政治上反苏反共,经济上封锁打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军事上建立包围圈和军备竞赛,文化上以资产阶级自由化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
从对象看: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对资本主义国家扶植控制,对新兴民族国家进行争夺。
从方式看:以非战争形式的对抗为主
从范围看:美苏“冷战”的重点是争夺欧洲控制权;此外,美苏还在亚非拉广大地区进行争夺,通过扶植代理人展开“热战”,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两极格局的瓦解
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的含义
冷战的原因
冷战的表现
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的原因
“战时, 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 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斯大林·1945于雅尔塔)
①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冷战的原因
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恺撒、成吉思汗、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
——杜鲁门1945年
我们的空军现在拥有决定性的武器,这种武器可以使美国从此以后建立对世界的警察统治,并迫使世界接受美国统治下的和平。
—美国陆军参谋长马克思韦尔·泰勒
②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在全球进行扩张,把苏联看做其最大障碍。
冷战的原因
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斯大林)谋求的势力范围是环苏联领土的“中间地带”,他将这一地带视为苏联国家安全的屏障。”
③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的影响。
冷战的原因
国际关系领域流传着19世纪英国首相巴麦尊的一句话:“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④根本原因:国家利益冲突和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
社会制度,是指反映并维护一定社会形态或社会结构的各种制度的总称。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制度。其中社会的经济制度,即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性质;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项制度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决定于经济制度,又为经济制度服务。
意识形态是一个哲学范畴词汇。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两极格局的瓦解
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的含义
冷战的原因
冷战的表现
两极格局的形成
①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②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在全球进行扩张,把苏联看做其最大障碍。
③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的影响
④根本原因:国家利益冲突和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两极格局的瓦解
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的含义
冷战的原因
冷战的表现
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的表现
领域 国家 措施 时间 影响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
政治
美国
苏联
杜鲁门主义
1947、3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宣读咨文:
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此即“杜鲁门主义”
材料一:1945年6月,苏联向土耳其提出极为无理的要求:要土耳其……同意苏联在黑海海峡拥有基地……
材料二:如果土耳其(海峡)落入苏联之手,那将是自由世界的末日
——美国国会
冷战的表现
领域 国家 措施 时间 影响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
政治
美国
苏联
杜鲁门主义
1947、3
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9
1947年9月22~27日,苏联、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意大利等9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波兰举行情报局成立会议。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出席会议的各国党之间交换经验和协同行动的决议》,主要内容为:设立情报局,由南、保、罗、匈、波、苏、法、捷、意等九国共产党(工人党)各派两名代表组成;情报局的任务是交流经验,必要时在协商的基础上协调各个党的活动。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冷战的表现
领域 国家 措施 时间 影响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
政治
美国
苏联
杜鲁门主义
1947、3
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9
宣布世界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美国
苏联
马歇尔计划
1947、6
1948
马歇尔计划
二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种状况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共产主义是在贫困和不满的土壤里蔓延和滋长的”,为了“遏制”苏联全球扩张主义,防止西欧 “变质”,无论如何也要稳定欧洲、复兴欧洲。于是美国政府出台了援助西欧的
——“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目的:复兴欧洲经济,加强美国对西欧控制,增强遏制苏联的力量,实现称霸战略
冷战的表现
领域 国家 措施 时间 影响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
政治
美国
苏联
杜鲁门主义
1947、3
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9
宣布世界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美国
苏联
经互会
1947、6
1948
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巩固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马歇尔计划
1949
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美国
苏联
“北约”
1949、4
“华约”
1955、5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形成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冷战的表现
领域 国家 措施 时间 影响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
政治
美国
苏联
杜鲁门主义
1947、3
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9
宣布世界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美国
苏联
经互会
1947、6
1948
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巩固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马歇尔计划
1949
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美国
苏联
“北约”
1949、4
“华约”
1955、5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形成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美国
苏联
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8、6
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1949年成立,德国分裂
第一次柏林危机
冷战的表现
领域 国家 措施 时间 影响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
政治
美国
苏联
杜鲁门主义
1947、3
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9
宣布世界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美国
苏联
经互会
1947、6
1948
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巩固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马歇尔计划
1949
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美国
苏联
“北约”
1949、4
“华约”
1955、5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形成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美国
苏联
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8、6
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1949年成立,德国分裂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两极格局的瓦解
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的含义
冷战的原因
冷战的表现
两极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的形成
时间
20世纪50年代中期
标志
1955年,“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大军事阵营的形成,也标志着两级格局的形成
极
特点
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美国和它的伙伴国实际上要比苏联集团强大,例如,在195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苏联的3倍,北约联盟加上日本的财富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财富的4-5倍。
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
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
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两极格局的瓦解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冷战的发展
多极力量的成长
第二次柏林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
冷战的发展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两极格局的瓦解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冷战的发展
多极力量的成长
第二次柏林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
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对抗
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空前严重
资本主义阵营三足鼎立
美 国
日 本
欧共体
资本主义阵营三足鼎立
1967年欧洲共同体的成立,60年代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谋求),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20纪50-70年代主要国家经济增长率
1959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早在60年代末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时,佐廉政府就提出了“过渡到政治大国”的口号。进入80年代,日本把谋求政治大国作为对外战略的主要目标。1981年7月,中曾根首相在他的故乡发表讲话时说:“要在世界政治中提高日本的发言权,增加日本不仅作为经济大国的份量,而且作为政治大国的份量。”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两极格局的瓦解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冷战的发展
多极力量的成长
第二次柏林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
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对抗
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空前严重
资本主义阵营三足鼎立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匈牙利十月事件
中苏关系恶化
波兰波兹南事件
苏联通过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要求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苏联还在东欧各国进行了无情的大清洗,将包括共产党著名领导人在内的几十万人清除出党,以保证苏联政治路线和外交政策的执行。
苏联不允许东欧国家独立发展重工业,在合营公司、双边贸易、原料供应、价格等方都是不平等的。
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
中苏关系破裂
中国的发展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两极格局的瓦解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冷战的发展
多极力量的成长
第二次柏林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
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对抗
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空前严重
资本主义阵营三足鼎立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第三世界的兴起
第三世界的兴起
1955年万隆会议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主、消除贫穷和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
“万隆精神”
1961年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化
宗旨
含义
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行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
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两极格局的瓦解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冷战的发展
多极力量的成长
第二次柏林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
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对抗
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空前严重
资本主义阵营三足鼎立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第三世界的兴起
多极力量的发展(20世纪60-80年代)
日本:
80年代第二经济大国
追求成为政治大国
西欧:
走向联合,成立“欧共体”
联系逐渐紧密深入
中国:
取得“两弹一星”等成就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
改革开放
第三世界:
从万隆会议到不结盟运动
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苏联
美国
资本主义阵营逐渐分化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两极格局的瓦解
两极格局的瓦解
冷战的新变化
由对抗到缓和
对抗:1979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企图拖垮苏联。
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
冷战变化:由对抗到缓和
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尽管苏联七十年代在军备竞赛和对外扩张方面表现得咄咄逼人,然而从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上比较,苏联仍落后于美国。为了达到在军事力量方面领先美国的目的,苏联在投资和国民收入分配方面向军事部门严重倾斜,加剧了经济困难,助长了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因此。苏联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被迫改变退让和妥协。
1989年苏军撤离阿富汗
1987年签署
《消除中程导弹条约》
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
1991年美苏核裁军
美苏关系走向缓和的表现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两极格局的瓦解
两极格局的瓦解
冷战的新变化
由对抗到缓和
两极格局的瓦解
表现
苏联放任“和平演变”,国内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局面
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其实质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路线。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迅速走向解体。
1989年系列革命。最先在波兰人民共和国出现,后来扩展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等华沙条约组织国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
东欧剧变
拆毁柏林墙
苏联解体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两极格局的瓦解
两极格局的瓦解
冷战的新变化
由对抗到缓和
两极格局的瓦解
表现
苏联放任“和平演变”,国内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局面
影响
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当今世界格局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目前是“一超多强”。
美苏争霸结束了,美俄关系依然紧张;冷战结束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