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9下化学 第11章 酸与碱 整理与复习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9下化学 第11章 酸与碱 整理与复习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4-25 17:4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名
酸与碱 整理与复习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部分,该内容涵盖面广,上升空间大,教师要深刻思考“双基”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探索解决学生基础知识与能力提高之间有效衔接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才能适应当前改革和中考的要求。
化学学科素养提出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五个要素。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要素,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在面对具体情境及与化学相关事实时,能够在观察与辨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开展探究并得出结论;能够正确运用化学模型描述或预测物质及其变化、分析与解释化学现象;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调用已有知识与方法分析解决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以致用于《中考考试说明》化学考试内容部分
——物质的组成与变化分析模块。
基于对化学核心素养和《考试说明》的分析,本教学设计在复习酸与碱性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在解决物质的组成与变化分析这类题型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维过程。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酸与碱的性质复习课是针对酸碱盐教学中的重难点、学生新课教学阶段学习后依然存在的问题,进行的综合复习,在酸与碱的新授课后,学生对相关内容有了个性化、独立化的了解,但如何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理解、迁移、应用酸与碱的性质,是否能见初中化学中酸碱盐的“森林”全貌,则功夫在“实践”。为此,在酸碱盐系列专题复习中,特制定以下四个阶段:
1.以物质为核心,全面梳理基础知识;
2.以核心物质间的反应为核心,复习重要物质间的反应及转化关系;
3.以专题反应,多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带动实验复习;
4.基于实际问题解决,多视角认识物质及反应,体验科学探究。
本节课是以上四个阶段中的第二阶段:以核心物质间的反应为核心,复习重要物质间的反应及转化关系,
进一步将知识结构化,并梳理思考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完酸碱盐的内容和复分解反应后很容易形而上学,胡乱自编化合物之间的复分解反应,课本在新课教学阶段并没有系统的对酸碱盐化学性质进行归纳,学生对酸碱盐的一些化学反应的了解也只停留在表面,及时让学生对酸碱盐知识进行复习归纳,有利于学生更深一步理解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有利于学生更深一步理解复分解反应以及发生条件、有利于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
在解决物质的组成与变化分析这类中考题型时,学生们往往无从下手,或是不知采用什么方法或思路,找不到突破口。且对于建构模型解决问题,学生更习惯于模仿已做过的习题,或是干脆无化学依据地猜测物质的组成。
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以常见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引领、以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为核心,同时创设和谐、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本节课选取的这些素材围绕着酸与碱的化学性质展开,从简单到复杂,从存在的关系到相互转化,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物质的性质决定其变化规律,又能基于对化学反应的多角度认识去了解物质的性质。学生以游戏素材为线索,展开活动,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复习、化学思想观念的建构、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融为一体。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通过物质的分类理解酸碱盐的组成。
2.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加深对酸碱概念的理解,归纳出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加深对某些反应的认识,并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对所学知识在头脑中进行有效组织,加深记忆,随时提取,从而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通过物质间的转化与联系体会化学知识的神秘,培养文化自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情景素材 问题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本节课我们进行酸碱盐系列复习(二)-------重要物质的反应及转化关系的学习。
【布置任务】首先请同学通过一段短片回忆酸的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在视频中,我们看到第一只试管内的实验现象为?
【讲述】说明了酸具备与指示剂作用的化学性质;请同学们在学案上和我一起来整理笔记。
【提出问题】第二只试管内的想象是?
【讲述】验证了酸与活泼金属例如Fe、Zn、Mg等氢前金属的反应;
【提出问题】 第三支试管内我们看到了?
【讲述】这是酸与金属氧化物如 Fe2O3、CuO间所发生的化学反应;
【提出问题】第四支试管内,现象是?
【讲述】这是酸与碳酸盐间的反应,我们常见的碳酸盐包括 Na2CO3、CaCO3、NaHCO3;【提出问题】最后一支试管内的现象是?但是在之前酸的新授课中,我们已经利用指示剂从反应物消失的角度证明了反应的发生。
【布置任务】现在同学们依旧通过一段短片,回忆碱的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第一只试管内现象为无色酚酞?
【讲述】这是碱与指示剂的作用;第二只试管内是碱与酸的中和反应,无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第三支试管内同学们看到了?
【讲述】这是碱中的氢氧化钙与碳酸钠的反应;最后一支试管内依旧观察到了白色沉淀的现象,这是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如CO2、SO2的反应。
【观看】
观看实验视频,观察5支试管内的不同现象。
【回忆并描述】
生1:紫色石蕊变红
【回忆并描述】
生2:固体消失,溶液变为浅绿色,有气泡生成
【回忆并描述】
生3:铁钉表面的铁锈
消失,溶液变为黄色
【回忆并描述】
生4:固体消失,有气体生成
【回忆并描述】
生5:无明显现象
【回忆并描述】
生1:变为红色
【回忆并描述】
生2:有白色沉淀生成
通过以上9支试管实验,重温了酸与碱的化学性质




【展示图片,提出问题】我发现黑板上这些卡片与纸牌还是有儿小不同,同学们发现差异了吗?没错,纸牌分为红桃 、黑桃、梅花、方片四类,那现在也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牌,将这七张牌上的物质按照组成元素也分为四类。
【投影展示学生答案】
【布置任务】分好类后,用七张牌连成一条龙,游戏规则:相邻两张纸牌上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同学们分组进行游戏,第一组同学的龙头为CO2、第二组同学接龙时的龙头为Fe2O3、第三组HCl、H2SO4任选其一,以此类推,最后第六组的龙头为 Na2CO3,每个同学都先独立接龙,完成后,同组同学间相互查阅。
每组第一个完成接龙的同学将“龙摆到黑板上”
现在,黑板上呈现出了每组中的一种方案,下面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到前面,结合板书,讲解给定龙头后,你在完成第一步时的思路。
【评价】评价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对化学反应分散的“点”认知形成有序认知模型。
【过渡】掌握了这种基本玩法后,我觉得总是自己一个人出牌没意思,所以向大家介绍一种多人纸牌玩法,黑板上,上面是申奥手中的牌,下面是林腾手中的牌。
【问题】申奥先出一张“CO2”那么林腾出那张牌能 “管上”申奥呢?
【追问】哪张牌又更好一些呢?
【布置任务】这个游戏留到课下同学们可以3-5个人围成一圈打牌,其余同学在旁边围观,评价他们的出牌是否正确。
【观察并回答】
生1:纸牌有花色
【学生活动】
将七张牌分为四类
【学生活动】
利用七张纸牌接龙
第一组的部分方案:
【学生讲解】
生1:我们组的开头物质是CO2,它是一种非金属氧化物,能和以上7种物质中的碱反应,所以第一步可以连接NaOH或Ca(OH)2。
第二组的部分方案:
【学生讲解】
生2:我们组的开头物质是Fe2O3,它是一种金属氧化物,能和以上7种物质中的酸反应,所以第一步可以连接HCl或H2SO4。
第三组的部分方案:
【学生讲解】
生3:我们组的开头物质是HCl或H2SO4,它是一种酸,能和以上7种物质中的金属氧化物、碱、碳酸盐反应,所以第一步可以连接Fe2O3、NaOH、Ca(OH)2 或Na2CO3。
第四组的部分方案:
【学生讲解】
生4:我们组的开头物质是NaOH,它是一种碱,能和以上7种物质中的非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所以第一步可以连接CO2、HCl或H2SO4。
第五组的部分方案:
【学生讲解】
生5:我们组的开头物质是Ca(OH)2,它是一种碱,能和以上7种物质中的非金属氧化物、酸和碳酸盐反应,所以第一步可以连接CO2、HCl、H2SO4或Na2CO3。
第六组的部分方案:
【学生讲解】
生6:我们组的开头物质是Na2CO3,它是一种碱,能和以上7种物质中的酸和氢氧化钙反应,所以第一步可以连接HCl、H2SO4或Ca(OH)2。
【思考并回答1】
生1:NaOH或Ca(OH)2
【思考并回答2】
生2:Ca(OH)2
【聆听】
再一次认识了氧化物、酸、碱、盐这四类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熟悉物质间所发生的化学反应。





【过渡】记得前段时间,有句特别流行的话是这样说的: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在化学老师我的眼中,世界就是由物质组成的,如果把物质比作村民,那么世界也就变成了一个化学村,现在,我们就去看看由以上十种物质组成的化学村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儿
【提出问题】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小绿,你来给化学村中的村民分分类?
【布置任务】刚才我叫了张祎桐的外号,据我了解,咱们班有一部分同学都有外号,而且有的同学外号还不止一个,,那化学村中的村民是不是也有绰号呢?绰号就是他们的——俗称。现在,请大家找出有绰号的村民,并将绰号标记在他家的房顶上。
【分析常见错误】展示学生的错误答案,说明俗称与主要成分的差异。
【提出问题】刚才我叫了张祎桐的外号,他非但没有生气,还乐呵呵的回答了我的问题,说明他一定是个性格温和、不爱生气的孩子。在化学村中也有像他这样性格温和的村民,即遇到其他村民时不易发生化学反应,能够平安无事的共存,但化学村中也有脾气火爆的,他遇到其他村民后就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不能友好共处,请大家找出这10户村民中,脾气最火爆的是哪位?脾气最温和的又是谁?
【引导分析】能与火爆村民发生反应的物质、能与温和村民发生反应的物质都有哪些
【提出问题】初步了解村民后,咱们一起去看看村中的路,红线是 Fe2O3走到出入口的路,红线所连接的三种物质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说明】相邻且相互反应的两户村民家之间的路为通路,
【布置任务】请同学根据通路的定义,用不同颜色的笔图出CO2走到出入口的路有些呢?
【讲解】在黑板上呈现CO2到出入口的路径图。
【布置任务】听说化学村中的生活十分丰富多彩,有2个外来户H2O、O2也想搬进村子里来住,要求他们新家所建的位置一定要能顺利走到出入口,现在请同学们为这两户村民在此安家落户吧!
【讲解】H2O、O2新家可以建立的位置。
为了使村子的布局整齐划一,老师将 H2O、O2安排在此。
【布置任务】这12户村民一致推举 CO2最为他们的村长,理由是 CO2沟通能力最强,他与其余11户村民都能搭上话儿,那 CO2是怎样与其他村民搭上什么样的话儿呢?转化为化学问题就是,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CO2与其余11种物质间存在什么关系?
【小结】与同学一起总结出CO2与其余11种物质间存在的关系
【回答问题】
生1:化学村的10户村民分类
【填写俗称】
【倾听改正】
【观察思考】
脾气“火爆”、“温和”的村民
【回答】
生2:脾气最“火爆”的是盐酸和硫酸;脾气最“温和”的是一氧化碳
【观察、回答】
生3:红线两端的物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
【绘图】
画出CO2走到出入口的路
【分析思考】
在化学村中为 H2O、O2找家
【思考、交流】
去掉情景,抽提化学问题,解决问题。讨论CO2与其余物质间的关系
【汇报】
进一步熟悉常见物质间的反应及转化关系
归纳
总结
布置作业
结合PPT、板书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小结】借助本节课的两个游戏,我们复习了初中常见24种物质中12种重要物之间的反应及相互转化关系。
请同学课下完成学案上的相关作业题。
【聆听、感受、思考】
通过小结,梳理常见物质间的化学反应
板书设计

后续课程设计思路
本节以核心物质间的反应为核心,复习重要物质间的反应及转化关系,通过纸牌、化学村两个情景内的多个游戏环节,带动学生进一步熟悉物件间的反应及其转化。
在后续课程中,会进行从多个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带动实验复习;基于实际问题解决,多视角认识物质及反应;体验科学探究等方面的学习。从以上这些方面下足功夫,学生方能见初中化学中酸碱盐的“森林”全貌。
附:学案
酸碱盐系列复习(二)
重要物质间的反应及转化关系
活动一:纸牌游戏
游戏规则:将七张纸牌连成一条龙(相邻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
活动二:走进“化学村”
1.写出10户“村民”的类别
单质 氧化物 酸 碱 盐
2.找出有 “绰号”的“村民” ,并将 “绰号”标在他家的房顶上;
3.找出这10户 “村民” 中谁的 “脾气”最 “火爆”;谁的 “脾气”最 “温和”;
发生反应较多的是 ;发生反应较少的是 。
4.认识“村中的路”:用不同颜色的笔涂出从“CO2家”到达任一出入口的路;
5.将两户新来“村民”——O2、H2O的新家画在图中;
6.讨论“村长”——CO2与其他11种物质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作业:1、找“家” 。为下列9种物质找到他们在图中的家。
2、接龙游戏。将下列10种物质填入相应的位置,“—”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略去
O2、Fe、CO、CO2、H2O、Fe2O3、HCl、H2SO4、NaOH、Na2C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