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 15人造地球卫星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下 15人造地球卫星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4-24 23:0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造地球卫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有根据地对人造地球卫星能够在天空中飞行的原理提出自己的假设
能用模拟实验证实自己的假设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人造地球卫星的飞行原理
科学技术社会目标:
能举例说明人造地球卫星的用途
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展对促进社会,经济进步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人造地球卫星的飞行原理
三、教学难点
能根据模拟实验来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飞行原理
四、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形成问题
问题设置:在浩瀚的宇宙中,说说自己在哪里?
引出层次:宇宙——银河系
银河系——太阳系
过渡: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一只旋臂上,绕着银河系的中心旋转。
问题:在太阳系中我们在哪里?
引出层次:太阳系——地球
过渡: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
复习:太阳系以巨大的质量吸引着其他成员按着一定的轨道,绕着自己旋转。
科学概念的渗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行星。
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问题:行星绕着恒星转动。绕着行星转动的叫什么?卫星。
你知道地球的卫星是那个星球?月球
复习:地球绕着太阳转动一周365.25天。月亮绕地球转动一周的时间是一个月。
过渡:除了月球绕着地球转动之外,还有什么能绕着地球转动呢?
板书课题:人造地球卫星
问题形成:符合什么条件才能被称为人造地球卫星呢?
设计意图:在本段的教学中我重在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行星、卫星、恒星,以此为基础使学生对人造地球卫星能绕着地球飞行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科学探究 形成观点
知识铺垫:我们来看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火箭头部装着一颗圆球形有四根折叠杆式天线的人造卫星,穿过大气层进入太空,绕地球旋转1400圈。在太空逗留了92天。
问题生成:我们一起想象一下,它一圈一圈的绕着地球旋转,一圈又一圈,多么奇妙!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而落不下来,这是为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预设)
1.可能跟地球引力有关。
2.因为没有了地球引力。
3.跟它上升的速度跟高度有关。
合作与探究:
乒乓球模拟人造地球卫星运行的实验。
探究步骤:
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独立操作,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交换实验用的乒乓球。体会当乒乓球的质量,绳子的长度改变时对运转有什么影响。问题设置,答案预设。
根据实验回答:
1、你观察到什么?
你感觉到什么?(手受到了拉力,需要用力拽住乒乓球)
2、如果没有绳子,乒乓球还会绕自己作圆周运动吗?
会沿着一个方向飞出去
3、改变乒乓球的质量,棉线的长度,转动的速度。手受到的力有什么不同?
乒乓球越重、棉线越长、转动速度越快手受到的拉力越大)
4、如果没有棉线,乒乓球会怎么样?
实验现象:棉线越长,乒乓球受力越小;乒乓球质量越大,乒乓球受到的力越大;速度越快,乒乓球受力越大。
结论: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与乒乓球作圆周运动是同样 的道理,只不过这时的拉力不是绳子而是地球引力。
棉线越长,乒乓球受力越小;乒乓球质量越大,乒乓球受到的力越大;速度越快,乒乓球受力越大。
讨论与交流:人造卫星的运动跟什么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
本段的教学重在学生理解人造卫星能够在天空中飞行的原理,因此教学重点在于启发学生在做模拟实验前思考所用的材料和操作分别模拟什么,通过实验,讨论帮助学生认识到用棉线模拟地球引力,用乒乓球模拟人造地球卫星。通过渐进的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到人造地球卫星绕着地球旋转,与乒乓球的质量和地球引力有关之外,还需要一定的起始速度。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形成概念的科学探究过程。最后的讨论与交流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人造地球卫星在天空中中飞行的原理,深化知识的理解程度。
运用观点,体会用途
观看视频 市民利用人造卫星全球定位系统抓住偷车贼
激发兴趣 你想设计一个有什么功能的卫星?你想探索哪个星球?行动起来吧!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思考,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造地球卫星还会有哪些功能和用途,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索航天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并为学生进行饶有兴趣的后续设计打下基础。
五、板书设计
人造地球卫星
地球 太阳 银河系 宇宙
绕地球旋转与:地球引力、运动速度、本身质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