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三首 课件(5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3 古诗三首 课件(53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24 17:2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古诗三首 寒食
唐--韩翃
课前导入
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诗人的创作也产生了深深的影响。那些有关传统节日的诗篇,或寄托乡愁,或叹时伤春,或关心时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些描写节日的诗篇,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独特感受。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 。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如《韩君平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诗人介绍
寒食节介绍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习俗
1.禁止一切烟火,不能生火做饭。
2.事先准备好熟食,等到寒食节只能吃冷的食物,所以叫“寒食”。
3.人们带上酒、香烛等物品,去祖先的坟头祭拜。
寒食节天气寒冷,防止吃寒食冷餐伤身,可以踏青、荡秋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
你知道寒食节是与哪位古人而有关吗?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朗读古诗、注意停顿
注释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御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飞花:指柳絮 。














hóu
zhānɡ

yínɡ



课文生字
侯hóu:侯爵 公侯 封侯 侯门似海
章zhāng:乐章 篇章 简章 盖章 约法三章
泣qì:哭泣、抽泣、泣不成声
盈yíng:充盈 丰盈 盈利 盈余 热泪盈眶
脉mò:脉脉 脉脉含情
栖qī:栖息 栖居 栖身 两栖
鸦yā:乌鸦 鸦片 鸦雀无声 鸦片战争
生字组词

多音字

chù 办事处
chǔ 处理



chuán 传说
zhuàn 传记
宫 (宫廷) 官(官员)
侯 (王侯) 候(等候)
栖 (栖息) 柄(把柄)
形近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词赏析
译文:暮春的长安城里处处柳絮飞舞、落花飘散,寒食节的春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杨柳。
双重否定,强调长安城春意浓郁。
“飞”写出了长安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这两句描写的范围由大到小,由全城入宫苑。
“斜”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姿。间接写风。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词赏析
译文:傍晚,皇宫里忙着传送朝廷赏赐的蜡烛,燃烛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这两句写宫廷生活。在这“不准百姓点灯”的寒食节,皇帝却给宠臣赐蜡烛,那蜡烛燃起的袅袅轻烟,飘荡在王侯贵族的家中,真是烟虽轻,皇恩却重。对这个细节的描述,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点蜡烛的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诗意
这是一首讽刺诗,一二句写仲春景色,描绘了一幅白天清丽的飞花图,三四句则描绘了一幅傍晚祥瑞的轻烟图,且暗寓讽刺之意。诗人没有直接讽刺,而是选择特权阶层生活上的某件事情加以描摹,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诗词赏析
主旨归纳
《寒食》描写了寒食节这天长安城由白天到夜晚的景象,诗人借“暮传蜡烛”,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腐败,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寒食》这首诗采用的写作手法是( )

A.借景抒情 B.托物言志 C.借古讽今
课堂练习
C
课堂练习
诗歌前两句用( )两字点明仲春景色;后两句用( )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这首诗是如何讽刺特权阶层的?

诗歌不直接讽刺,而选择特权阶层生活上的某件事情加以描摹,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花、柳
汉宫五侯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 《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课前导入





zhānɡ
yínɡ

【迢迢牵牛星】
【皎皎】
【河汉女】
【擢】
【札札】
明亮的样子。
织机发出的响声。
伸出,抽出。
选自《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迢迢,遥远。
指织女星。河汉:银河。
【机杼】
【章】
【涕】
【盈盈】
【脉脉】
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织机的梭子
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眼泪。
形容清澈。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两颗星相距那么遥远又那么明亮
译文:牵牛星是那么的遥远而明亮,织女星是那么的皎洁而遥远。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白皙的
伸出,抽出
摆弄
织女虽然伸出纤纤素手,但心不在机织,用摆动着机杼的动作,揭示她倍感寂寞的内心。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落下
泪水像雨水一样滴下来

点明了织女 “终日不成章”的原因,用“零如雨”的神态描写点明她心里终日的悲伤愁闷。
译文: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她哭泣的泪水零落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相距并不遥远

译文:中间只隔了一道清清浅浅的银河,他俩相距又能有多远呢?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不能与心爱的人互诉衷肠


相视无言
译文:虽然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流,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却无法用语言交谈。
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你能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吗?
通过写织女相思牛郎的事, 抒发了人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恋人的离愁别绪。
“迢迢”,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织女手的形态;“札札”,是织布机的声音;“脉脉”,是织女凝望的神情。
这些叠词无论是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着缠绵的情境。
《迢迢牵牛星》中运用了哪些叠字,有什么好处?
主题概括
《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一、填空。
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 , 。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寒食》这首诗写寒食节禁止烟火,吃冷食的传统习俗。

《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写了哪些传统习俗?
《十五夜望月》描写了中秋节赏月的传统习俗。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每到中秋,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唐朝诗人王建用他的神来之笔描写了思乡怀人的情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十五夜望月》。
新课导入
王建:唐代诗人,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代表作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
诗人介绍
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鸦:鸦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到。
注释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朗读古诗,注意停顿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作者看到的
听到的
作者感受到的




“树栖鸦”应该是作者听到的,它衬托了什么?
让夜显得更加宁静。
“冷”写出的是月夜的冷清,还表现了什么?
作者的心也是清冷的,孤独的。
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上的鸦雀停止了活动,进入了梦乡。夜已经很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问句表达作者的相思
作者将感情寄托于 ,表达了作者
之情。
月亮
思念故乡
译文: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说一说:“落”字的用法精妙之处在哪里?
不知秋思落谁家
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
《十五夜望月》这首诗写了 的传统习俗。
中秋节赏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五夜望月

景:地白 鹊鸦 树

冷露 桂花
情:人尽望 落谁家

思念家乡
思念亲人
全诗结构

《十五夜望月》描绘了中秋之夜的 ,和 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月色
望月怀人
全诗主旨
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暗含了月的意象。

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十五夜望月》这首诗中点明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字正腔圆读古诗。(将错误的读音画去)
中庭 / 地白 / 树栖(xī qī)鸦(yā yá ),
冷(lěn lěng )露(lù lòu)无声 / 湿桂花。
今夜 / 月明 / 人尽(jìn jìng )望,
不知 / 秋思(shī sī)/ 落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