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复习课件+教学设计+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复习课件+教学设计+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4-24 17:47:26

文档简介

《思维导图复习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第七单元是《课标》中第七个一级主题,内容比较多,与生活,生产,社会以及认识自我等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用简洁的思维导图进行复习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学情分析:学生复习方法单一,有的同学也只是机械性记忆;还有的同学没有形成归纳总结,整理的习惯;有的同学反馈对一些相似的知识容易混淆。而思维导图能让知识层次感鲜明,逻辑严密,知识条理清晰,易把知识系统化,有助于知识的重现,复习课本时对关键词的检索提高复习效率。
复习环节: 
一、问题引领,形成脉络
梳理知识,分层训练
重难突破,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领,形成脉络
以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为主线,梳理本单元的主干脉络。二、 梳理知识,分层训练
对基础知识的回顾,形成构图,
 
重难突破,解决问题
对典型题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其它题略。
生物的遗体造物和遗迹理在地层中的遗传
体现亲缘关特征
系近或具有相似
共同祖先
化石重要证极
变异
化石在地层
简单到复杂
中出现具有
低等到高等
进化总趋势
定的规律
水生到陆生
自然选择说
生物进化
变异是生物
的普遍现象
生物的遗传变异{环境因素〕
不定向的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3(兰州中考)下列各图为不同生物的生殖方式,其中
属于无性生殖的是
B
①花
②鸟卵③单细胞衣藻④杨树枝条
A.①
B.③3(4
D.①②③④
9(福州中考)如图是豌豆的遗传图解。根据图解可
以推测高、矮茎的分别是
亲代
差差
美美美
A.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B.隐性性状、显性性状
C.隐性性状、隐性性状
D.显性性状、显性性状
单元思维导图
生命
发育一生殖遗传
现代生物技术
变异
生物进化
梳理知识分层训练
开花
子房一果实
植物
被子植物的
传粉}胚珠种子
有性生殖
受精卵一种子中的胚
有性生殖
动物
睾丸产生生殖
生殖
人的生殖性腺
卵舆性激素
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
变态发育
生殖发育两栖动物
无性生殖
植物动物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
呼吸,成体可以生活在
陆地上,用肺呼吸,皮
肤裸露湿润,有辅助呼
技术
营养繁殖
吸的作用,体温不恒定。
精子:23条X或Y
蛋白质叉探盟:2对(性染色体
X
男:XY
决定人的性别女:X
染色体
遗传物质
常染色体
DNA
基因决定性状
遗传子代与亲
显性基因决定显性性状
代的性状相似
隐性基因决定隐性性状
同一物种
不可遗传变异
变异不同个体差异可遗传变异
技术
同一性状
遗传育种
《思维导图复习第七单元》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材中的第一个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离不开生物的生殖和发育,在生殖和发育过程中会出现遗传和变异,遗传和变异与环境的变化长期地相互作用导致生物的进化。所以本单元内容安排了三章。本单元同样重视突出人与生物圈,密切联系人类生活与生产实践;突出生物与环境。
复习目标: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生物进化
学法指导:
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形成构图。更容易让学生识记学习的内容,对知识更好的归纳总结,从而进行系统有效的复习,提高了学生的复习效率。重难突破已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例题进行分析解答,帮助学生运用梳理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导言:有些同学复习方法单一,只是机械性记忆;还有的同学没有形成归纳总结,整理的习惯;有的同学反馈对一些相似的知识容易混淆,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复习呢?
今天老师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单元复习,提高我们的复习效率。
1、思维导图来复习生物生殖发育,遗传变异与生物进化这三部分内容。首先看一下它的主干脉络。生物通过生殖产生新的个体,使得种族得以延续。不同的生物它的发育方式可能有显著的不同。生物通过生殖以不同的方式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并且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许多变异。正是因为这些变异,生物才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得以生存和发展。近些年来,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速,进一步揭示了生命现象的奥秘。
2、首先我们来复习生物的生殖。一些生物进行无性生殖后代的遗传信息来自于同一亲本。他能够保持亲本的优良特性。多数生物进行有性生殖。通过两性细胞的融合,后代的遗传信息则来自于他的双亲。下面我们从植物和动物两个方面来复习有性生殖。提到植物的有性生殖,我们就想到被子植物有性生殖要经历的四个过程。他们一次是:开花,传粉受精和结果。花朵凋落之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藏在果实中的种子。而子房壁则发育成包被种子的果皮,受精卵发育成种子中的胚。我们已人的生殖为例,来复习动物的有性生殖。在人的生殖这一部分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男性的性腺,叫做睾丸,女性的性腺叫做卵巢。那么,性腺的功能有哪些?功能就是产生生殖细胞分泌性激素。第二点,要注意的是,输精部位是在女性生殖系统的哪个器官呢?对,是输卵管儿,记住可不是子宫哦。注意的是,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好,下面我们从植物和动物两个层面来复习无性生殖。一提到植物的无性生殖,你首先就想到了。扦插嫁接压条和营养繁殖啊,还有组织培养。说到动物的无性生殖呢,想到了克隆羊多利对,这就是涉及到的克隆技术。两点我们需要注意。克隆羊多利的出生告诉我们。子代的性状是由。提供细胞核的亲本决定的,也就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而像扦插嫁接这样的无性繁殖,它自带的性状则是由亲本决定的。所以他能够很好的保持它亲本的优良特性,就是植物无性繁殖中的一个优势。我们来看动物的发育,动物的发育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有两类。有些动物的幼体与成体形态相似。而有些动物的幼体与成体形态差别很大,比如说两栖动物。我们以青蛙的发育为例来看这个图。青蛙的发育经过了受精卵蝌蚪和青蛙第三个时期,从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青蛙的幼体蝌蚪与成体青蛙差别是很大的。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也告诉我们。幼体和成体,它们的形态差别非常大。这种发育方式我们叫做变态发育。
3、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把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叫做遗传。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的同一性状的相似性叫做遗传。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的同一性状的差异叫做变异。一说到遗传,就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什么?是DNA。因为与蛋白质一起构成的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结构叫做染色体。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而精子和卵细胞中各有23条染色体,另外精子中会有X或Y染色体,卵细胞中只有一种类型的X染色体,这三个信息能让你想到什么?人体细胞的染色体是成对儿的,而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而染色体又分为两类,一类叫做性染色体,一类叫做常染色体。人体性染色体只有一对儿。他决定了人的性别。男性的性染色体叫做XY,女性的性染色体叫X染色体。精子中存在两种性染色体类型,一种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另外一种是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卵细胞中只有含有X染色体的卵细胞。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那么。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我们把它叫做基因,决定了生物的性状。基因又分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基因决定显性性状,隐性基因决定隐性性状。
变异根据遗传物质是否发生改变分为两类。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的我们叫做不可遗传变异。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变异,我们叫做可遗传变异,另外对生物个体来说有的物质发生改变的变异,我们叫做可遗传变异。另外,对于生物个体来说,有的变异还是有利的,叫做有利变异。有的变异对他来说可能是有害的,我们叫做不利变异,但更多的变异则是中性的。遗传育种则是充分地利用了遗传和变异的这个特性。杂交水稻是通过杂交育种得到的。将种子送入太空,得到的太空椒则属于太空育种。另外,我们把种子放在X线等其他辐射条件下。可以得到不同变异的种子,这就是辐射育种。
下面我们来看现代生物技术中我们复习两点,一个是克隆技术,再有一个就是转基因技术。我们看到这就是克隆羊多力通过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到,这就是转基因抗棉铃虫品种,那就是抗虫棉。有一点需要你能记住。转基因技术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的导入。
4、好,下面我们来研究生物的进化,地球上的生命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我们离不开一个重要的证据,这就是化石。什么是化石?发现生物进化存在着这样的总趋势。有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自然选择学说是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提出来的,他可以解释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那么在我们研究生物进化原因的时候。在这一部分有两点,希望同学们能够关注一下。一变异是生物的普遍现象。二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后代。而后代中具有有利变异,也有不利变异。而只有有利变异才能够生存下来,才能够使物种得以延续。好,今天我们就复习到这里,谢谢大家。


(共28张PPT)












思维导图复习
第七单元
通榆七中 佟明兰
机械记忆
归纳整理能力差
相似知识易混淆
复习环节:
一、问题引领 形成脉络
二、梳理知识 分层训练
三、重难突破 解决问题


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依赖于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遗传与变异以及进化,下面以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为主线,梳理一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被称为______ ,而它们赖以生存的条件是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进行 生存斗争,在这一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生物个体被淘汰.  
那么,哪些个体会被淘汰呢?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但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才容易生存下来,在如图所示的模拟长颈鹿取食树叶的情景中,最后生存下来的长颈鹿应是标号1、2、3、4中的哪一个?___,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掉.这里所谓的“有利变异”是指 ___的变异.
总之,生物的______ 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是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使得生物在生物圈中世代相续,生生不息,而生物的___ 又使得生命不断发展.

过渡繁殖
问题引领,形成脉络
3
长颈
遗传和变异
进化
遗传

变异

生物进化
生殖
发育


现代生物技术
生命


单元思维导图:
生殖
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
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开花
传粉
受精
结果
性腺

睾丸
人的生殖
卵巢
产生生殖细胞分泌性激素
受精部位

输卵管
梳理知识 分层训练:
植物
动物
子房—果实
胚珠—种子
受精卵—种子中的胚
生殖
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


发育


植物
动物


技术
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营养繁殖
克隆
技术
(子代性状由
决定)


(子代性状由供 亲 本决定)

亲本
两栖动物
变态发育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裸露湿润,有辅助呼吸的作用,体温不恒定。
遗传

变异
同一物种 不同个体同一性状
差异

不可遗传变异
可遗传变异

遗传育种
技术
子代与亲代的性状
相似
显性基因决定
隐性基因决定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遗传物质
蛋白质
DNA

染色体
精子:23条 X或Y
卵细胞:23条 X
人体细胞:23对

性染色体
常染色体

决定人的性别
1对
男:XY
女:XX
基因决定
性状
遗传

变异
遗传育种

现代生物技术

技术
杂交育种
太空育种
辐射育种
克隆技术
转基因技术
克隆羊多莉
转基因超级鼠
遗传

变异
生物进化
简单到复杂
低等到高等
水生到陆生

重要证据
进化总趋势
自然选择说
化石

埋在地层中的
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体现亲缘关系近或具有共同祖先
化石在地层中出现具有一定的规律
变异是生物的普遍现象
变异是
不定向的
生物的遗传变异
环境因素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特征
相似:

1. 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描述错误的是( )
A. 雄蛙鸣叫、雌雄蛙抱对 B. 生殖和发育过程都在水中进行 C. 体内受精 D. 发育过程经历了卵、蝌蚪、幼蛙、成蛙
C
重难突破 解决问题:
2. (日照中考)关于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说法中,不准确的是( )
A.植物的扦插、嫁接都属于无性繁殖
B.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
C.昆虫的发育过程都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D.兔的繁殖和哺育后代的方式与人类相似,具有胎生和哺乳的特征
C

B
3
4.2017·贺州 鸟类比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复杂而高等,在繁殖方面表现为(  )
A.体外受精、卵生、哺乳 B.筑巢、卵生、哺乳
C.胎生、筑巢、育雏 D.筑巢、孵卵、育雏
[解析]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这几个阶段;鱼类和两栖类的生殖发育特点是体外受精、卵生;哺乳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是胎生、哺乳。因此,鸟类比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复杂而高等,生殖发育方面表现为筑巢、孵卵、育雏。
D

5
C



6
7
A
D

8
C

9

10
11.如图是某种动物细胞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各部分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
c:________;d:________。
(2)图中所示的细胞是____细胞,而不是________细胞,因为d是________存在的,而不是____________存在的。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染色体

生殖
成对
成单
(3)图中e表示的是d上的________,e控制着生物体的某种________,这样,所有d上的所有e控制着整个生物体的________特征、________特性和________方式,e的不同或变化造成生物体________的变化。
基因
性状
形态结构
生理
行为
性状
12
B



13

A

14
15 2019·攀枝花中考)我国东海的钓鱼岛经常刮大风,岛上生活着许多无翅或残翅的昆虫;在黑龙江流域生活的雷鸟冬季羽毛换成白色。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具有 的特性;对于生活在钓鱼岛的昆虫来说,无翅或残翅属于 (选填“有利”或“不利”)变异,从能否遗传来看,无翅或残翅叫 变异,大风对不同翅形的昆虫所起的作用叫 。
(2)冬季雷鸟的羽毛换成白色,与冰天雪地一致,称为 ,其适应意义在于 。

遗传变异
有利
可遗传
自然选择
保护色
有利于捕食和躲避
复习完本单元内容,你有什么新收获?
中考没问题!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