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清朝对全国的统治的基本史实;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的基本情况、清廷加强对西藏地区管理的基本史实、清廷巩固西北边疆的基本史实;掌握清朝疆域概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的本质特征和历史脉络的走向,注重把握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平定叛乱等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那些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人物,是值得我们歌颂的爱国主义行为。
教学重难点
重点: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台湾的建制、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的设置
难点:如何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视频(清军入关)
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注意视频中出现的时间,看完后我请同学来概括一下这个视频的主题,可以引用视频中的关键词。
——入主中原(哪个民族入主中原?其建立的政权是?入主中原的标志是?)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清军入关、迁都北京
清朝统治者(顺治帝)进入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统治措施
政治上:基本沿袭中原历代王朝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文化上: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师:当巩固了政治和思想上的统治后,清朝的皇帝就真的高枕无忧了吗?当时所有的地区都臣服于清朝了吗?所以在入主中原后,清朝统治者面临的又一挑战就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阻碍统一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当时出现了多股反清势力,其中有一支特别顽强。哪一支呢?——郑成功领导的反清势力
出示郑成功的介绍:
郑成功(1624—1662年),本名森。福建泉州南安人。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世称“国姓爷。
明朝灭亡后,在东南沿海组织队伍投入抗清斗争。在其北伐失败后,退至厦门。郑成功面对严峻的局面,决定收复台湾作为抗清的基地。
(可让学生一起朗读。让学生了解郑成功是东南沿海的反清势力,由于其反清斗争不顺利,转而希望收复台湾作为长期的抗清基地)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背景
明朝末期,荷兰侵占台湾。修筑台湾城和赤嵌城两个要塞。(出示图片赤崁楼和热兰遮城)
郑成功收复台湾
(出示收复台湾地图)让学生讲解郑成功从金门出发,经过台湾海峡到达台湾南部,将荷兰殖民者包围在台湾城和赤嵌城两个孤立据点。
(播放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一下战况的激烈,郑成功如何迫使荷兰投降。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郑成功多次提到中国是台湾的领土。
出示材料:
郑成功在致荷兰总督的招降书中说: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台湾通史》
合作探究:为什么郑成功强调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他有什么根据?
给出提示: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合作完成中国古代和台湾地区的交往以及台湾在元朝正式成为我国的一部分。【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古代史中台湾的内容可能已经遗忘了,如果老师直接讲述可能会比较枯燥,不如让学生合作探究共同完成,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老师在末尾补充:14、15世纪中国已经发现并命名了(台湾附属岛屿)钓鱼岛。所以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都是中国的领土。突出新教材中的国家主权意识教育。】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师:同学们不要忘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目的是什么?所以郑成功不光要收复台湾还有经营台湾使之能够成为一个长期的抗清基地,那么郑成功是如何经营台湾的?【学生回答】
郑成功经营台湾
政治上:在台湾设府县,加强管理。
经济上:派军队垦田,并招徕大陆移民开垦荒地,向高山族人民传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师:在郑成功及其子孙后代的经营下台湾出现了这样的景象“烟火相接,开辟荒土,尽为膏腴”——《东山国语?台湾后语》【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所以郑成功被台湾同胞尊称为“开台圣王”
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师:我们刚刚是站在郑成功的角度来看得问题的,那现在请同学们换一个角度,我们站在清政府的立场上来看看问题: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为了抗清,所以在清朝眼中他虽然收复了台湾但是他也占据着台湾成为清朝的一股割据势力,阻碍着祖国的统一。此时的清朝统治者持何态度呢?他们要放弃台湾吗?【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转换角度看问题】
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强调台湾府的设置巩固了东南海防)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师:清朝除了加强对台湾的管辖外,还加强了对哪一块区域的管辖?
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册封首领
顺治帝接见达赖五世并正式赐予“达赖喇嘛 ”的封号,还拨专款重修布达拉宫。
康熙帝册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展示达赖班禅金印)【设计意图:用过文物来展现历史】
师:册封了达赖班禅后西藏地区从此就稳定了吗?
出示史料:
西藏的各大贵族与僧由于各自势力不均,常常会有冲突,他们的纠纷是造成西藏不稳定的又一内因……纵观历史,中央王朝治藏方针往往得经由西藏地方政权才能得以实行,大有强龙压不过地头蛇的情况。这就造成了中央各政策不能很好的落实,而西藏自古政教合一的情况也为政策的下达造成一定阻力。
——《清初设驻藏大臣原因分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看材料回答问题,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运用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清政府用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置驻藏大臣
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1793年)
——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
内容:①规定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②达赖与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朝廷批准。
师:同学们知道达赖和班禅是怎样继承的吗?(出示:金奔巴瓶图片)
【设计意图:结合文物讲述历史,让学生了解一下金瓶掣签制度,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ppt上打出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措施)
师(总结):清朝的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随后当有人破坏西藏与朝廷的关系时,西藏不为所动,然后举例班禅六世和乾隆皇帝的例子。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班禅六世去哪里觐见乾隆的?承德避暑山庄除了避暑之外,主要是皇帝处理什么政务的地方?
承德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皇帝也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避暑山庄对于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承德避暑山庄自然过渡到中央如何处理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关系)
巩固西北边疆
师:西北边疆主要是什么少数民族?清代称这个地方为什么?
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
噶尔丹叛乱: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俄国的唆使下,发动叛乱,越过天山攻占回部,并向东进攻,占领了青海、蒙古的许多地区。(强调破坏了祖国的统一)
师:康熙皇帝如何应对?
康熙三次率军亲征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出示《平定准噶尔图》和康熙戎装图)【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康熙皇帝的个人魅力,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大、小和卓叛乱: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形成割据势力。
乾隆皇帝下令调兵讨伐,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这场分裂祖国的叛乱(出示《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图》)
设置伊犁将军
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出示图片:伊犁将军府旧址)
根据板书总结清朝巩固和发展的措施(板书在文末)
师: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措施,清朝的疆域逐渐稳定。
(出示疆域图)边看图边让学生回答【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每个方位有更直观的认识】
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再次强调钓鱼岛问题),南至南海诸岛。
师:清朝前期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堂中,学生自己总结,自己上台讲解,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进行补充修正。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理清本章知识点;在讲解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倾听的过程中,学会了尊重,注意力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