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用水测量时间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3用水测量时间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4-25 12:5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用水测量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并根据记录积累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所需时间进行推测盒验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效率,细致的态度可以减少工作误差;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滴漏实验
【教学难点】滴漏实验
【教学准备】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红水的烧杯、秒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提问:你们觉得流水与时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2、谈话:流水可以作为计时的工具吗?古代人也想到了这一点,他们利用流水制作了计时工具。我们先来看看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
3、揭题: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
二、古代的水钟
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观察古代水钟的构造。
3、小组讨论: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
4、交流汇报:两种水钟计时方法。
受水型水钟: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泄水型水钟、漏壶: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根据水面的变化就可以测出过去了多少时间。
三、滴漏实验
1、谈话:古人已经想到了利用水的流动来制作计时工具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来利用流水来计时。
2、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
3、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1)讨论、交流:怎样才能做好这个实验?
温馨提示:
①分工合作:一个人堵住孔,一个人倒水,一个人按表,一个人记录。
②计时要准确:滴漏与计时同步,当水量积聚到100毫升时立即停表。
③注意量筒的读数方法,观察员的视线与液面凹处对齐。
④做完一次做下一次时,需要把量筒里的水倒回漏杯。
⑤多次观察,重复做可让数据更准确。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4)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4、教师小结:从我们的实验数据来看,同样的装置,漏出同样数量的水,所用的时间是一定的,看来流水真的可以用来计时。
5、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你的推测依据是什么?
6、实验二:用同样的装置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1)讨论、指导实验方法。(强调:从开始滴漏到实验结束中间不能停表。)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7、交流反馈:
①实验数据与你们推测的结果一致吗?数据有什么变化规律?水是以固定不变的速度往下流的吗?
②水流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水流的速度与孔的大小有关,与水位的高低有关。)
8、教师小结:经过同学们的研究发现水并不是以固定不变的速度往下流的,由于随着水的往下漏,水位逐渐降低,水压减小,水下漏的速度会逐渐减慢。
9、古代的水钟是怎么保持水流速度相同的?
(1)“受水型”水钟:通过漏斗的另一个流水口将多余的水溢出,从而保持水位高度不变。
(2)“泄水型”水钟:浮标上指示时间的刻度并不是完全等距离,水位高刻度间距稍大一点,随着水位下降刻度间距逐渐减小。
四、归纳小结,课外拓展
1、通过本节课的探究,你有什么收获?
2、课外思考怎样设计制作一个每分钟滴60滴水的水钟。
【板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
古代的水钟:受水型、泄水型
影响水流速度的因素:孔的大小,水位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