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
第三节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理论性强,气体交换原理对于尚无理化基础的七年级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将竞赛方式引入本节课堂教学,这样会极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求知欲、竞争意识,以此突出科学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2、概述组织内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能力目标
1.尝试探究人体呼吸时CO2体积分数的变化。
2.通过竞赛,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
一)教学重点
1、说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2、说出组织内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教学难点
气体交换的原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流程及分析】:
(一)引入新课:抢答导入
提问:肺静脉里流的是什么血,为什么?
教师与学生对抢答结果认真评价。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
探究实验: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
比一比,看谁问得好——学生分男、女两组,由抢先提问的大组来问,对方答,答对后才有权提问。规则:围绕呼吸过程中CO2的含量为什么发生变化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教师当裁判。
学生问的最多的可能是:
1.
试管中的石灰水为什么变浑浊了?浑浊程度为什么不同?
2.
呼吸时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3.
为什么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增加了,二O2含量减少了?
4.
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生:讨论,交流
活动二:
探究:气体交换的原理
师:氧气被吸入肺泡内以后接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生:经气体交换进入肺泡外的毛细血管里。
师:(启发思考)氧气为什么会由肺泡交换到血液中?交换的方式怎样?(教师拿出一瓶空气清新剂喷洒了几下)大家闻到香气了吗?教室后排的同学呢?
生:点点头。
师:这就是气体的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或者说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气体扩散现象?
活动三:肺泡里的气体交换
肺的换气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也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小组讨论气体交换的方向和结果。
生:分组讨论。交流:新鲜空气被吸入肺后,肺泡中的氧气含量高于血液里的氧气含量,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肺泡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结果,使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师:氧气进入血液后,是怎样被血液运输的吗?
生:与血红蛋白相结合。
师:对,氧气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板书:氧合血红蛋白);大部分二氧化碳则在血浆中运输。这些氧气最终会被运到哪里去呢?
活动四:.组织气体交换
生:组织细胞。因为人体的每个细胞都能够利用氧气将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师:在组织细胞处,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又要进行气体交换,我们称为组织气体交换。同肺泡气体交换一样,组织气体交换也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师生交流:组织细胞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使细胞内的氧含量远远低于血液中的氧含量,而二氧化碳含量远远高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因此,氧气由血液扩散到组织细胞,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扩散到血液。经过组织气体交换,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三)知识梳理总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在知识、能力和等方面有哪些收获或感想?
(四)作业布置:自我评价,思维拓展
【板书设计】:
第4节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人体内的交换:
1、肺泡 和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肺泡
氧气
毛细血管
二氧化碳
2、组织细胞和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
毛细血管
氧气
【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使用以下方法:(1)采用“变式”教学方法。(2)巧妙设计练习题,特别是实践性、开放性习题,让学生有宽广的想象空间。(3)让学生有大胆想像的机会。
通过提供平台、点拨评价、完善结论、成果共享,进行思维碰撞,点燃创新火花,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有了交流争辩的平台。
PAGE
3